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孝文化”享有极高的地位,所谓“孝为百行之本,百善之先”,“孝文化”的经典著作——《孝经》甚至宣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于不孝”。在封建社会,“孝行”一度无限扩大,不仅包括子女对父母所做的一切,而且还涵盖了子女的全部行为,要求“光宗耀祖”,于是,“孝”成了子女们的沉重心理包袱,窒息了子女们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今天,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种“‘无违’即孝”,“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子为父隐”,“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等“孝道”,无疑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潮流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2.
钟纯 《唐都学刊》2023,(1):49-55
“士孝”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孝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孝经》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孝的内容,“士孝”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孝”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双亲具备爱、敬、顺等特殊情感;在“为教以孝”方面,“士孝”不仅要协调内在的家庭、家族和睦关系,更要将“孝”的内容外推于社会、国家,从而实现“移孝作忠”的政治转型。在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应借鉴中国古代“士孝”的伦理意涵,为当今社会新型家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慧 《生存》2020,(1):0215-0215
最大的孝,就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关心他们心灵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显示出我们的政府对尊老敬老的重视。说到"老",不能不说到"考",又不能不扯到"孝"字。甲骨文的"考"和"老",都是一个头发少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甲骨文中的"孝"字,同样是一个头发稀少的老人,怀里抱一个孩"子"。"孝"字既能让孩子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又能让孩子心中升起搀扶年老的父母之情。真是一箭双雕。《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一  相似文献   

5.
孝道观念与老人的照顾 香港作为中国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特别在老人照顾方面,很多现存观念和习俗都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孝”为伦理关系的中心思想。或许今日有人认为“孝”的观念压迫性太大,不适合现代社会状况,但对全世界的华人而言,“孝”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通过的宪法订明:“父母有抚育和教导年幼子女的责任;成年子女有扶养和协助老年父母的义务”(第 49条)。新加坡国会最近也通过法例,要求有经济能力的子女在物质上支持有需要的年老父母。在台湾也…  相似文献   

6.
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家庭生活看,子女孝顺父母是基本道德要求;从政治生活看,通过“移孝为忠”来论证臣民的政治义务是有中国特色的孝治理论.周朝在从家发展为国的社会结构支撑下,以孝治国具有源于人情的自然正当性.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丰富了孝的内涵,但此时儒家对孝的强调更侧重于观念.汉朝以孝治天下、推崇《孝经》,形成从重视孝观念向重视孝行为的转变.在“从上往下”看的视角中,《孝经》对“差序义务”的强调,使得统治者的责任对上不对下,但是在分封制废除、郡县制确立的背景下,“天子”与“士”直接相连,基于自然情感的孝被抽空了自然正当性.这一方面促使在上者以“恩惠”赐予在下者利益,另一方面促使在下者在“孝”的情感中由对人的“敬”转变为对位的“尊”,这就为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埋下了伏笔,同时,此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思维模式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孝之形而上意义○肖群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影响不仅在中国社会,而且还和中国文化一起传入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大量吸收宋明理学,形成了学习引进中国儒学的第二个高潮,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研究德川幕府时代的意识形态,“孝”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孝”在日本历史上曾经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并且以法律手段推行“孝”。在“孝”的问题上,日本不是像中国那样直接用“孝”实现自己的统治,以“忠”为主的日本统治阶级的道德实践是通过“孝”来凝聚国民,“孝”是“忠”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巩宝平 《唐都学刊》2012,28(6):9-13
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各派学者对孝道有种种论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的先秦儒家承礼论孝,认为孝是习先王之道、报本返始之需;同时又积极开拓新的诠释理论资源,纳仁论孝,以孝为仁本和修身之要。通过结合礼仁,较为全面地论证为何行孝,既存续了孝礼本义,又开拓了孝仁新义,大大地充实了孝道伦理的理论依据和内涵,彰显了一种理性和创新精神。藉此,他们使传统孝伦理中"历史"与"自由"两种要素相辅相成、和谐一体,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但观过知仁,对儒家孝伦理的潜在弊端,亦需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孝、悌、慈",一个人能一直对父母、兄妹、子女做到这些已然不易,况且能时刻想着对周围的人予以大爱,给社会带来正能量。青岛丰利餐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吕明杰,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到冬至这天,他就会召集周边街道的环卫工人,来到位于市南区青铜峡路的青岛丰利家常菜馆,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这种做法已持续六年之久。寒冬已至,但人心是暖的。云南路街道、中山路街道和  相似文献   

11.
孝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孝意识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而产生,孝文化随着家庭养老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人为,为人”的孝文化,始终与家庭养老相生相随,形成“我的大脑”与“我的身体”的“本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体现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文献,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其蕴含的义理一直被各朝君王奉为治世的圭臬,"孝"也逐渐成为规制百姓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作为统摄全书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其所蕴含的义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先王的"至德要道"是"孝",二是"孝为道德之根本",三是"孝"有三个级次的目标结构.通过剖析<孝经>的深层义理,辩证地研读<孝经>,对儒家"孝"道进行现代诠释,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孝"的伦理道德提供一定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3.
秦双星 《社科纵横》2011,26(1):61-64
和文化是传统社会一个重要的历史存在,也是法律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孝文化是传统社会和文化最基本的情伦性格。汉代以和为命题,把孝亲作为法律的宗旨,视孝亲为和文化的情感基础,符合以往历史的规律和汉初现实的需要。汉代在和文化的司法适用上,以孝断狱、春秋决狱作为重要司法原则,立孝于民、因孝免罪、严惩不孝的案例被不断援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和文化的智慧是融通情理法,全面整合各种关系从而达至和谐,和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相似文献   

15.
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意义邹效维解保军孝观念对中国人影响甚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被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统治者推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孝”既是处理父子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处理君臣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明确了子对父、臣对君的绝对服从义务...  相似文献   

16.
《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孝"作为必然的人伦关系,是从上下辈血亲关系中引出的一切人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孝经>之"孝"已经不是纯粹的"养亲敬亲"情感了,而是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从而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迭到和谐.<孝经>蕴涵了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它包括:"孝之始"的人伦道德,"孝,德之本","孝"与"忠"的不可分割,"孝"与"义"的紧密结合,"广敬博爱"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7.
"孝"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已东传日本,并与佛教合流,成为日本国民的道德规范、宗教精髓、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核之一。"孝"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的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内涵与形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至今仍然植根于日本社会的深层,制约和规范着日本人的行为心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孝",随着家长制的崩溃、小家庭的发展、社会的多样化、道德的相对化等因素的变化,凸显出质的演变。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只要亲子关系存在,"孝"就不会过时,必将作为不可替代的道德理念,继续发挥统导作用与凝聚效应。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4):75-78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传统的以孝文化所维系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和弱化,机构养老成本过高,不堪重负。新兴的居家养老模式,以家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龄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快捷、低廉的服务,契合了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成为当前中国多数老龄人安度晚年的首选。但是,发展居家养老,决非否定孝文化和家庭养老,必须保持孝文化自信和定力,通过孝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助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先行,构筑精神家园。大力推行孝文化建设,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崇孝尚德,广泛开展孝文化建设,打造"孝文化"道德高地,通过呼吁子女孝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力推行文化服务,重视老年人精神健康。积极探索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心理咨询和精神产品等方面提供服务。加强文化队伍  相似文献   

20.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