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论庄子“逍遥”的实质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指归,源于其对文明的悖论存在的文化觉醒和对哲学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和对人类理智本身所造成的悖论式知识结构的解构,使庄子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特性。庄子的“逍遥”既不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倾向,相反,它是对处身于文明困境中的现实人生境遇的积极承担,是以一种主体虚位的宽容心态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善待世界,同时也善待人类自身,这体现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意识,因此,将庄子思想视为文化蒙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哲学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2.
技术活动中的超越向度:庄子技术寓言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中描述的技术活动具有个体性、简单性、身体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庄子把技术主体的心灵境界看作是决定技术活动最终产生神奇效应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个体在开展技术活动之前,首先要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唯有如此,技术主体才能在内在精神境界与外在技术过程的贯通中,把技术行为转变成自由愉悦的艺术创造。从根本上说,超越的精神境界而非具体的技术才是庄子关注的焦点以及众多巧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发展史中,庄子曾作过重大贡献。他较为系统地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较深入地揭示了认识主体和客体间的内在矛盾,并强调直觉的认识方法。尽管这些思想的立足点是相对主义,但它对古代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现代认识论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一、庄子系统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庄子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称为“成心”。庄子指出:由于认识主体在社会地位、阶级归属、生理特征、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主体各自的主观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们各自具有的一定的立场、观点、方…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立意奇特,其中充满了对传统和现实的激烈批判,充满了追求个人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富有文采、思辨水平最高的一位哲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哲学中有着不少精辟的见解,尤其是地的人生哲学,至今仍具有重大价值。在庄子哲学中,人生论占据了很大部分。虽然他的许多观点是悲观消极的,但其睿智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潇洒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出现疏离的当今世界,庄子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如何陷入相对主义的呢?从认识根源上分析,理论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庄子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一种认为庄子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这两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不是排斥主观性标准和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而是从肯定认识主体的主观性标准出发,企图调和不同的认识标准,要求人们用更高的标准“道”认识事物,从而得出他的相对主义结论。一种理论的形成有它的思维过程,本文拟从庄子的认识过程来探讨他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我认为庄子的理论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6.
多元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庄子》否定那种以预设的人类之眼、“天眼”看出来的绝对真理,而认为由于认识主体是多元的,真理也必然是多元的。《庄子》承认多元,却并不意味着取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只是要求把这种联系建立在自足、平等的个体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庄子审美心胸理论是道家美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的最深刻处 ,在于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了起来 ,在一种看来是消极虚幻的形态下 ,深刻意识到了审美与超功利的生活态度的联系 ,审美和艺术在庄子及道家那里不只是一种经验事实 ,更重要的是审美和艺术与人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的沟通 ,在于它们是个体生命自由的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使用物象的优点、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兆会 《人文杂志》2008,(3):111-117
本文对学界所忽略的<庄子>物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庄子之所以被称为具有创造性的诗人哲学家乃是跟他所使用的"人心营构之象"有关,庄子的道的世界的建构离不开他的物象系统,物的物性正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在言说着存在的奥秘,并且通过其存在的言说来揭示人类某种自由的境地和梦想.本文还认为,庄子对自己使用物象的方式所存在的不足,对自然物认识的艰难,都缺乏充分的估计,他所使用的物象本身带有个人的喜好和地方性的特点,他也存在着把内心中体验到的道等同于道体本身的趋势.这些都限制了庄子对道的提升和认识,影响了他的道向更大的实存开放.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平思想,其终极理想就是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庄子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根源在于打破了人我平等的局面,想要实现和平就必须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建立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庄子追求平等的实质是消解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然而这充满着一种空想性.庄子的和平思想引发出对和平可能路径的无限思索,和平局面的实现往往不是建立在对社会关系的消解上,而是建立在权衡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孔令梅 《江淮论坛》2012,(1):70-73,100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矛盾的问题,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对自然万物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反对人类干预自然、摧残动植物,要人类“循道而趋”,过朴实自然的生活。这一思想在当时虽然有阻碍科学进步的嫌疑,但在科技日益发达、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对生态环境过度破坏的今天,其警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宽容”日渐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语汇,这绝非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强调和热衷,其深刻反映的是人类哲学文化的一种新变化和新思想.历经世界的冷战对立,感受社会的高度集中专制,体悟科学主义盛行的大一统,尤其是品读宗教“宽赦令”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伽达默尔在其实践哲学的整体思考下,在解释学上真正将理解与宽容并置起来,对宽容问题予以重新思考,赋予了宽容以深刻的实践哲学意义,并由此激发了对他者与差异的尊重和宽容,也惟有如此,一个他所期许的“和谐、团结、对话、一致”的人类共同体才是可能的;一种尊重多样性,倡导多元化、差异性、相对性、非统一化的后现代精神才会光彩照人,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混沌""梦幻"是洪荒时代人类对宇宙的总体印象,也是人类早期思维的主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混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留存在人类意识的深层,并在梦中或在梦幻艺术中得到再现。《庄子》以大胆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梦幻艺术世界。在庄子的梦幻艺术世界中,事物的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捉摸性;一事物可以由动物幻化为他事物;万物交织在一起界限不清;梦境和现实界限不清。《庄子》不是对日常生活的模仿,而是对混沌原始意象的艺术再现,是人类心理深层对模糊的、非理性世界的呼唤。《庄子》"梦幻艺术"的意义在于引领接受者超越理性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进入集体无意识深层,回归"混沌"记忆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庄子认为,人类存在的最初阶段有一个理想的生存状态,那时人们纯朴和谐,无争无欺,人类生存呈现出自然生存的状态,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演进,人类不可避免地进入社会生存的状态,社会组织和人性发生了异化,于是出现了王权、战争、贫富、严政、酷刑和人性中的争名好利,排下进上等流弊,使人类生存陷于困境,而这一切是人类进入社会生存状态必然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类的苦痛根本上是无法消除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庄子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提出游世和体道的主张,借以淡化个人的痛苦和转化个人的生存之境.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有些论者对庄子美学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绝圣弃智,否定艺术,否定人为,万物齐一,物我齐一,美丑不分。这是《庄子》一书的难解性和持论者的片面性造成的。刘纲纪先生曾指出:“庄子的美学同儒家以及其他各家的美学相比,带有很大的独特性。不仅是具体的美学观点不同,他的美学理论结构和表达方式和其他各家也不一样。”(《中国美学史》第一卷)本文仅就庄子的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特征作些讨论。综览《庄子》全书,从庄子的情感态度看,他的审美客体可分为世俗的和道家的两大类。对世俗的审美客体,庄子是不感兴趣的,但也没…  相似文献   

15.
《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成分,建构了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庄子与波兰尼在理论构建中的重合点,一方面显示了庄子对默会认识的觉察,佐证了波兰尼的理论;另一方面借助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结构分析庄子"技进于道"的理论,既可以将不可言说的内容说出来,而且对反思庄子关于"技""道"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庄子诠释,除了他对庄子文章字义的一般校正、释说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庄子人生态度的诠释,认为他的“避己”式的逃避主义,本质上是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哀,是没有出路的无奈之举;二是对庄子之学与神仙之说相通的诠释,认为庄子确信有“神”的存在,从而体现出庄子的宗教崇拜和理想的寄托以及对凡俗的超越;三是对庄子文学的诠释,认为庄子是一个“情种”,情感的浓烈使他的哲学与文学相融莫辨,并开拓了文学的境界。所有这些表现了闻一多庄子诠释的特色和他思想的新锐。  相似文献   

17.
人性可分为"天性"和"染性"两个层次。庄子认为,天性是美好的,而染性是背离大道的,因此,人们修养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擦洗自己的染性,恢复自己的天性。然而要想恢复美好的天性,又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就连庄子本人也很难做到,所以庄子就只能在"天性"和"染性"两种境界里徘徊,从而形成了他的双重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模糊是指表现事物的那种不分明性,界限不清晰、不精确状态和不明确的属性。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因而,也为文学艺术领域提供了内容,从而促进模糊艺术的发展。我国历代文学艺术家非常重视模糊美的创造。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庄子的“至乐...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阿Q     
庄子死了二千多年了。这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大师,曾经以他在文学上和思想上的“才能”,在我国思想史上扮演了一个很不寻常的角色。在晋代,庄子思想风靡一时,一度成为时代意识;在唐代、他更被策封为“南华真人”,受到一些人的膜拜顶礼;这以后,封建王朝不断赞美他利用他;现代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歌颂他,吹捧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庄子哲学不仅在某些封建士大夫和失意的识分子中间一直有他的市场,而且最近它更远涉重洋,成为西方无耻、堕落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生活信条。这些人类的渣滓  相似文献   

20.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有数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是道家、道教思想的代表,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艺术观和审美观。而庄子思想对审美观的认识和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发展的一个源头,长期以来,历代研究者只是有些散篇文章发表,而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利群撰写的专著《庄子美学》则把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