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赋是唐代进士科考试中的重要文体之一,主要由所司命题.把握题目出处不仅利于应试者体察命题旨趣,切中题意行文展才,同时有利于对唐代试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唐代进士科试赋题目出处广泛,或取古事或征今事,但以古事为题者明显处于优势,尤以儒经、史传、道家经典为主,表现出浓厚的宗经、重史和体道特征.其中以儒经为题者,<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为重;以诸史为题者,<史记>为重;以道家经典为题者,<庄子>为重.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09-116
宋代科举回避制度以考生回避考官为主,考官回避考生为辅。在各类别头试制度的基础上,宋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考生回避考官制度。宋廷在实行省试别头试之初,回避考官的考生仅限于知贡举官亲戚,至南宋孝宗时期回避的范围由内帘官亲戚、门客考生扩大到外帘官亲戚、门客考生。开封府、国子监发解试考官的亲戚考生须参加别头试。诸州发解试考官的亲属、门客考生须参加转运司别头试。四川类省试内帘官与外帘官的亲嫌考生都要参加别头试。考官回避考生,主要表现为考官回避亲属和回避籍贯。北宋时期考官回避亲属的现象较少,至南宋考官回避亲属开始形成制度,并且要求发解试考官回避其籍贯。宋代在省试、牒试和殿试中运用科举回避制度,依法惩处违规考官和考生。总之,宋代科举回避制度具有回避对象双向性和回避范围扩大化的特点,对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状元赋是进士科考试中登状元第者所作的科场试赋,现存可考者10题,其中存见作品4篇.状元赋不仅从体制上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而且从构思、布局特别是对主司命题旨趣的把握上彰显了作者的学养与器识,而这些又是主司从内外所作的双重要求.所以,状元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对唐代试赋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选》中收录诗文的篇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从最初的编纂到后来流传中的变化与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篇题的稳固性。以《文选》"赋"类为例,原作原有篇题,有些是《文选》编纂时改变原篇题而另拟新题,有些是在流传过程中抄写者、刊刻者误题的篇名。其中有以分篇小题为篇题者,也有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是在流传中的误题,改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编纂时分篇造成的。分篇之后,原篇题已不适用,内容与原篇题不相符合,于是另拟新题。当然,并非所有篇幅大的赋作都一定要分篇,也不是都能够分篇的。分篇的前提和条件,首先是由该赋作本身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结构体式特征所决定的,其次也与该类赋作的写作成篇过程及其流传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表现出多层面的接受。在现存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其中存在取用原句或化用经意的区别。在题目规定下,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不仅表现出深厚的经学根底,使应试作品显得经学气息浓郁,更折射出当时儒经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在具有温柔敦厚特质的儒经影响下,偏于颂美的应试诗表现出了突出的含蓄美特征。就命题侧重而言,《礼记》堪称大端,这是与唐代尊经重礼的文化导向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两宋的馆职选拔,学士院试是一主要途径。学士院试馆职在北宋仁宗朝达到极盛,此后便趋于衰落。至南宋高宗朝又得以恢复,直至南宋末期。所试科目,北宋主要考试赋,以仁宗朝最为突出。南宋则仅试策。考试合格者,北宋所授馆职主要是三馆秘阁官,南宋则为秘阁馆职,且主要是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帝王特除是可以免试的。南宋时,状元、词科出身者也可以免试。  相似文献   

7.
综合我国十几个省,数十个府、州、厅、县地方志对参加童试的考生数的零星记载,清代童试总体录取率大约为1%弱,总体低于乡会试录取率,也低于明代童试录取率。清代考中秀才的难度在各级科举考试中为最难。具体来说,文教发达的江浙地区参加童试的考生最多,录取额也相对较多。中部地区因为考生人数亦颇多,但是录取额却不如江浙地区多,所以中部地区童试录取率在全国为最低。中东部一些文教落后地区、西南地区、边疆地区,因为参加童试考生人数较少,而名额受到国家照顾,童试录取率反倒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8.
陈群 《兰州学刊》2009,(4):12-15,11
文章利用敦煌资料与传世典籍互相借重,对敦煌试经活动的主办者与参加者、试经活动的程序、所试经的内容和数量、试经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等问题作了一些考证。研究表明:敦煌的试经活动与内地的试经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也有着很大意义上的不同。而这种区别是主要的,它体现了敦煌佛教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以四声为韵"是唐代试赋用韵中的一类.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四声中的任何一个韵部押用,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押韵次序为顺次.其中"周而复始"和"终而复始"与"两遍用四声"不同,只是在一遍用四声的基础上从平声始顺次加用一两个韵而已.与其他限韵类试赋相比,"以四声为韵"至少押四韵,而且各韵分属于四声中的相关韵部,但其他限韵类试赋会出现某一声的任何一个韵部都不被作为韵脚的情况.与"任用韵"一样,"以四声为韵"不具有"注题目之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成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学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试题共有四项内容(即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的答题能力和答题速度,以准确地界定考生的汉语能力.人类的语言是共有的,人的感情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2.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引用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阐发大唐盛世丝路贸易的繁盛.特别处于中西交通枢纽的西州,商品经济发达,处于全国前列.对其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转贸易所呈现的若干特点,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6.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散曲兴盛年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义山 《学术研究》2003,(6):141-145
自晚明以来,人们一直将明中叶成化、弘治两朝或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作为明散曲的兴盛期,把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甚至隆庆四五朝整整百年作为明散曲兴盛的阶段,而且多以为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前,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后。事实上,明散曲兴盛的黄金时代应在正德、嘉靖两朝,此前的成化、弘治不过是明中叶散曲初步复兴的时期,明中叶散曲的复兴,应是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在前,康海、王九思等北派曲家在后。  相似文献   

18.
霍然 《西域研究》2006,(4):93-99
我国西部自北朝以来发生的民族大融合及因之形成的西部审美观,已经渗入唐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亦即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盛唐美学思潮的全面展开,与北朝西部审美观的深远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此乃中国美学主潮在封建社会顶峰形成“盛唐气象”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导致了贵族嫡庶妻等级婚制的变化。其一,各国国君先后称王,国君称号的变化导致嫡庶妻等级婚制名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君嫡妻由夫人改称王后;其二,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导致了嫡庶妻等级婚制功能的变化,除嫡长子继续承袭王位外,余子一般不能再分到封邑,失去了原来的大宗地位,既不能“有采以处其子孙”,也不能再世卿世禄了。其三,官僚制度的建立使嫡庶妻等级婚制也呈现出爵制、品级的官僚化特征,以秦国最显著。其四,以官僚制度、郡县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王权的加强使列国出现太后摄政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 跨 国宪 政 的 比 较 研 究 中 ,存 在 着 两 个 必 须 克 服 的 障 碍 :一 、把 美 国 标 准 绝 对 化 ,而 忽 视 其 他 国 家 的 历史社 会 环境 、法 律背 景 和其 他替 代问 题 解决 方案 的 直接 影响 和 可能 的副 作 用。 二、假定 每 个文 化 体 系 是如 此 唯 一 ,并与世 界 共同 体截 然 不同 ,以 致认 为科 学 家所 发现 的 它们 之间 的 任何 相似 性 都显 得毫 无 意义 。 对于 比 较 政 治学 者 们 来说,他们 的 关键 问题 就 是在 比较 研究 中 如何 平衡 共 性与 特性 ,认 识 清楚 在哪 个 层次 上具 有 共性 ,哪 个 层 次 上具 有 特 殊性,并且 必 须时 时提 醒 自己 ,什 么样 的宪 政 体制 最符 合 特定 社会 的 需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