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叙传”作为迥别于中国古代性爱文学的现代性爱文学特质之一 ,是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形成的 ,它的实质是高扬了真实性和主体性 ,使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内涵更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发生、发展 ,走过了与“五四”文化运动的激情遇合和三四十年代的与主潮文艺美学疏离的风雨历程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历史品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是对以儒释道本土文化为基点的传统文学批评体系的彻底颠覆和深刻革命,然而由于存在严重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精神的软骨症,缺乏理论兼容性和整合力的贫血症,以及缺乏对经济时代和文学样式转型与变化言说能力的失语症,致使中国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学批评体系中丧失了独立地位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6.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以精神分析为武器探索人性深层的奥秘,不落俗套地确立人本视角、展示灵肉冲突和揭示性变态、病态心理,表现出与传统中国文学迥别的“内视性”特质,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情爱、性爱、欲望的书写一直是创作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着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问题的不断思考。在当下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这类写作对文学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文学的本体是人生的诗意,其本质是推进人的精神、心灵的净化,更是对人的自身道德的提升,因而文学史的情爱、性爱、欲望书写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创作题材的选择问题,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我们有必要通过现当代文学史中具体创作现象、典型作家作品的历史辨析,以及其反映出的整体文学史问题的反思,期盼由情爱、性爱的生命体悟而深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部考察,警惕新的文化语境下作家欲望叙事对文学道德理想的削弱,真正理解身体写作的存在本体论意义。本期选发的这一组笔谈,也许观点不一,但目的在于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对这类直接关乎人的存在自身的创作和理论问题,展开学理层面上的充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既是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直接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以及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导致中国文学批评逐渐脱离了古典主义的形态,并在寻求与西方文学体系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踏上了它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概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到1930年左联成立之前这段时间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它直接地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相联系,是“革命文学”论争这一文学思潮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具体反映和实践。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克兴等人与太阳社成员钱杏邨、蒋光慈等人的文学理论批评,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倾向。其中,钱杏邨的文学批评活动最努力。钱杏邨写下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并结集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两卷和《文艺批评集》一册,译介、研究外国文学的《力的文艺》一册,使他成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对苏联文学批评的接受,恶化和助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工具论倾向。许多文学批评工作者狭隘地理解"革命文学"的理论性质,片面夸大"革命文学"的社会功能,忽视文学的艺术审美属性而强调"文学工具论"。同时,中国文学批评也常用简单粗暴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文艺中的思想问题和是非问题,即用政治式的宣判来解决文学问题,或用政治话语来代替文学的审美分析,从政治的角度来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评价。苏联文学批评之所以会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工具论产生影响,其一是因为苏联文学批评中原本就存在工具论思想,其二是因为中国接受苏联文学批评时的功利立场。  相似文献   

15.
“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是人类心灵之中的普遍矛盾,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的学说揭示了这一人心世界的奥秘,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性爱叙述所反复表现的主题。弗洛伊德对精神心理的研究,为文学打开了一扇深入作家灵魂和人物形象心理世界的窗子,当代女性小说的私化和细化倾向也是与精神分析学对性心理的深入研究分不开的。从它对文学的阐释力来看,精神分析学依然称得上是20世纪伟大的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性爱叙述大量出现在当代小说中,我们需要追问的已不是要不要写性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写性的问题.性爱叙述涉及文化体制、读者、市场、媒体等多方面的因素,涉及性爱叙述的作品多有制造文坛事件的历史,受到的争议与误读也很多,它要求文学批评既要宽容,又要认真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中国人本主义文化思潮的涌现为原型批评提供了精神土壤 ;在文学批评内部 ,典型理论的困顿则宣告了高度理性化的文学批评思维方式的终结 ,原型理论对典型理论的置换实现了文学批评的突围 ;新时期文学创作关于文化原型的探求使得这种批评理论显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道德批评是中国诗学的一种基本模式,接续古代文学的德本意识,是拯救浮躁凌厉、欲望泛滥的当下文学病症的重要武器。古代文学道德学重新发现文学的道德价值,它是拯救文学话语困境的积极应对,重建了文学价值体系。直面当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弘扬时代文化主旋律,有效处理读者的接受期待和积极引导的关系,建构古代文学道德学指明了文学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也彰显文学批评的人文关怀力度,它有利于重估道德批评的现实价值,从而给当下的传统文化建设与中国文论重构等相关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0.
话语理论作为一种同人类文化活动或表意实践密切相关的当代理论形态,已经深深渗透到哲学思考、文学研究、历史叙述等各种活动中,成为一种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的理论形态。将话语理论导入文学批评学领域,有可能改变现有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并进而确立一种关于文学批评的更具针对性、批判性、整合性的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话语批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