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尤其离不开专业化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职业农民专业化是解决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缺乏难题的有效举措。当前,武陵民族地区职业农民专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具备一定的生长土壤,已经开始谨慎尝试;职业认同初步形成,职业素养有所提升;社会环境逐渐向好,政策氛围突显正能量;现有认知水准较高,未来意愿理性切实等。但是,职业农民专业化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瓶颈,如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观念有待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较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环境优化尚有空间,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开拓精神亟需弘扬等。要破解职业农民专业化的发展困境,提升职业农民专业化的发展质量,必须完善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组织条件,提高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素养水准,优化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环境氛围,增强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的培育意愿。  相似文献   

2.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是弥补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重要方式。为有效提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新功能,应在规避概念同构、逻辑路线、评判标准等建构依赖沉疴的基础上,创新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路径,走“三动”“三双”“三到”“三防”型路径重构之路,培养更多助推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专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5,(3):97-101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自从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已经经过120多年,目前来看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覆盖面和立法上都十分全面。对于我国而言,吸收借鉴其经验,维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基于将来"谁来种地"的战略考虑。鉴于此,从农民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科学理论阐释,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路径,这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德国是西方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德国的农业也相当发达。德国农业从注重增加产量的传统农业到以机械化、科技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并开始进入生态农业、能源农业、安全农业的新的发展阶段。德国农业代表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而我国则刚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德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措施,对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增强了农业对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要素的集聚功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计量模型的考察和400农户的调研数据和相关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改革后农民基于市场机制,自主加入经济合作组织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正效应,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合作行为。原因在于,企业和农户之间增加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尽管会增加一定程度的外生交易费用,但在节约内生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呼唤职业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不可回避的矛盾 ,它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 ,是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的关键性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已迫在眉睫。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 ,已势在必然 ,也是首选之策。现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 ,也就是农民应以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为基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对农业人才进行优化配置 ,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有效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 ,呼唤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 ,将是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业增效 ,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长期激活农村经济 ,促进广大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10.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然而,目前农民的职业素质还未达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突出教育重点,明确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实效;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农民教育的系统性;建立健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2.
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多方面的,工业4.0战略是主攻方向,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培养是经济根基,高度重视变革管理、创新管理和质量管理,科技研发支撑其企业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其制造业高素质技工的重要来源。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建设制造强国是基本方向,主攻智能制造的同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以强大的科技创新作支撑,同时强化管理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本困境,从职业农民的特质出发,揭示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和路径.研究表明,职业农民是不同于传统农民的现代农民,具有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应以职业农民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职业农民主体的引领作用,创新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比较研究,总结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特点和经验。针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可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一是用立法的形式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四是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2):219-225
乡村振兴是"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的关键。而乡村衰落"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民现有整体素质、能力与发展观还未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育规划;完善培育机制,确保分工协作的有效性;明确培育的对象,加强培育方法和培育内容的完善;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与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震 《理论界》2013,(3):69-71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在为"自己和自己人"提供食品时,采取了一种生产方式,否则采取另一种方式。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落后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亮  樊梦瑶 《河北学刊》2022,(4):154-161
中国现代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发展是各自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趋势,但现实中并未真正实现融合,存在匹配性较差、培育体系不完善、自身认知和市场行为局限性、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扶持政策不能协调统一等问题。从典型案例得知,“两新融合”本质上是缔结增强双方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利益联结方式,以消除土地制度障碍为前提,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构建“要素融合+市场化运作+三方协作”的融合机制,最终实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它不仅是教师职业品性和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对其工作状态及效益具有重要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建伟 《东岳论丛》2019,40(11):162-173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现实途径。根据2018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实证检验了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效应,并讨论了新型职业农民身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具有正的影响,相比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一方面,倾向值匹配方法得出的处理效应要小,但统计上仍然是显著的,平均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比普通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高5623元;另一方面,在倾向值加权回归模型中,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变量对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不再显著。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收入效应可能受隐性偏差的较大影响,这些隐性偏差来自于数据中无法获得和控制的自变量。根据实证结果,为让农民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组织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一般采取“好吃”和“健康”方式,为“自己和自己人”生产农产品;否则,为了“多赚钱”,通常不择手段!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保守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