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诗词》杂志是新时期以来最为权威的纸媒旧体诗词传播媒介,其对于旧体诗词在新时期的传播及复兴功不可没。《中华诗词》杂志在传播旧体诗词时,其策略有四个,分别是政治化运作策略、商业化运作策略、社会化运作策略和文学化运作策略。考察《中华诗词》传播旧体诗词的种种策略,不仅可以明晰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的整体创作样貌,还可以为新时期旧体诗词在整个诗歌传播领域的地位做出更加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毛泽东在 195 6年— 195 8年期间总结并发展诗词创作的文学活动 ,分析他的政治心态和文学心态对总结的影响。此次总结产生三项成果 :整理并公开发表《旧体诗词十八首》 ;创作并及时发表新作三首 ;出版毛泽东诗词的第一种自选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 ,并对其作全面、系统的批注。诗人毛泽东及其诗词在当代和后世读者面前的自我历史定位 ,由此次总结开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诗词理当写入文学史——兼驳王泽龙先生"旧体诗词不宜入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诗词继承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融合现代思想品质,开拓创新,取得重大的成就,理当写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五四"以来长期盛行的二元对立认识思维,给古今文化文学研究造成了误解误判.王泽龙先生所谓诗歌语言、体式的"现代性",追求"欧化体",实为"殖民化心理"的表现.判断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价值标准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不是"新旧"、"雅俗".诗歌创作不能盲目迎合后现代主义思潮.沦为商业时代的消费品.王泽龙文中论诗词格律走向"解放自由",存在知识上的谬误.胡适的诗体改革,使新诗误入歧途."旧体诗词不宜入史"的观点是错误的,需要抢救、保护20世纪诗词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从事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5.
论黛玉诗词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黛玉诗词体现了黛玉的人格追求和价值取向,更体现了《红楼梦》作品中的哲学内涵,即“集义”、“养气”,浩然之气使主体自我心灵格外丰沛伟大,以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个体的自觉意识、内在需求和人格内涵使她心灵平和稳定,即使面临安危荣辱,生死存亡,内心冲突也始终不超出和谐关这一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所以黛玉诗词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辨”为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肇兴之际,通过对“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以文为诗”“好与妙”“逼真与如画”“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等“批评意念”的名实辨析,“另辟出一条‘辞’的研究进路”。以《诗言志辨》为代表,朱自清“一个字不放松”的考辨,还触发了学界对“诗言志”命题的深入思考。同辈及后继者在观点上的“接着说”或“反着说”,引用时的“明引”与“暗引”,方法上的由“辨”到“再辨”以及“辨疑”与“辨订”式的“新辨”,皆是《诗言志辨》一书范式意义的表现。在朱自清笔下,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里的“辨”,不但献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方法探索,而且熔铸成20世纪以来传承有序的述学文体。 相似文献
7.
1935年3月至6月《民报》副刊《民话》上发起了 一场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夜蝉声"的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于夜里到底能不能听到蝉声.论争持续了三个多月,有八人参与,发表论争文章十余篇,其中还涉及朱自清的两封佚信,具有较高的文学史料价值.十一年后,1946年朱自清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回顾了此次论争,然而该文... 相似文献
8.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是指当代乡村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有威望,热爱乡村并且奉献乡村的贤达人士.在二十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的乡土小说中,就涌现出了许多书写“新乡贤”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新乡贤”的生成路径、现实困境以及蜕变的可能与轨迹都做了细致的揭示,既有理想的建构、理性的审视,又有冷峻的批判,表现出多元化的创作立场与丰富的叙事面貌.“新乡贤”叙事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了新的农民形象,而且对于当下乡村发展与文化建设而言,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的审美评价标准;批评风格上,轻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随笔化风格。 相似文献
11.
12.
<十四行集>的最大特色并非在于其中的哲理,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在于诗歌本质的自然呈现:作品展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观察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人并非单纯地抒发情感或阐释观念,而是体悟、感受、冥想.因而<十四行集>中的哲理与其说是所谓哲学,毋宁说是一种感悟与冥想,是一种观看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14.
惠特曼歌唱自然,歌唱现代工业文明。在他看来,宇宙涌动着生命,人、自然、城市与世界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他崇拜自然、主张万物平等,将城市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这些思想构成了惠特曼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观。在《草叶集》中,惠特曼将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内容与别具一格的形式和谐而完美地融为一体,唱响了一曲自然与城市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5.
隋唐以来,随着科举考试和士子创作的需要,私撰类书大量涌现,尤以文人私纂小型类书的流行最为突出。这其中就以中唐著名文人白居易所撰《白氏六帖事类集》最为著名。《白氏六帖事类集》的主体部分是白居易在准备科举考试期间的读书笔记,代表了白居易早期的知识构成,也是白居易诗文创作的素材库,所以此部类书对于理解白居易的诗文和《白氏长庆集》的整理和校注都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天人关系上 ,朱熹、王阳明都主张“天人合一” ,但在具体的路径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这集中体现在二人对《大学》的重新阐释———《大学章句》和《大学问》中。朱子的“天”、“人”合于外在之“天” ,走的是一条由外 (穷理 )→内 (体理 )→外 (推理 )的功夫径路 ,而阳明的“天”、“人”合于人心之“良知” ,其功夫论则是在知行合一基础上 ,进行“致良知”。朱子的天人合一是“以天统人” ,而阳明的天人合一则是“以人统天”① 。这正是二者在此问题上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分析了老舍《蛤藻集》中的诸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如果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西文化论争的语境中当能获得一种新的阐释。此时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读经等的文化论争激发了老舍的文化思考,而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又使得老舍显现出更为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超越派性立场的老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武术文化的现代命运、对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有着独到的艺术展呈,对当时的复古思潮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而真正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作性的转化则是老舍一以贯之的关注中心。本文也结合老舍作品发表的报刊,对老舍的文化立场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神州集》之中所体现的诗歌意境(意象)属于李白等中国诗人,而诗歌形式则属于庞德本人的创造,因此,《神州集》的成功得益于李白因素和庞德因素的共同作用。中英诗歌互译时,诗歌意境(意象)的可译性较强,而句法和形式的可译性很差。过于夸大《神州集》中的个别有意或者无意的"误译",从而否定《神州集》的翻译性质,无疑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一本出版于2006年5月的好书,现在才到了我的手上。书,就是黄裳先生的《来燕榭集外文钞》。2006年的时候,便知道黄先生在林林总总的旧集、新集之后,出了一本“集外文”,但听说价格达40多元,不免有些患得患失。这次有幸碰到书店打特价4折,再也不能错过了。40多元,本属物有所值,现在4折,只要17元,更是物超所值,赶快就利用一个早晨的时间,读完了。 相似文献
20.
从西汉至明末,张骞的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发生过四次演变,而张骞乘槎冲牛斗的故事影响深广。《熙朝崇正集》诗歌中借用张骞乘槎刻画传教士的形象。这是晚明文人利用传统文化对他者进行认知、重写的典范。这种重写反映了异质文化冲撞背景下士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