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县级电视台的外部环境与内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网络的扩张,域外媒体的涌入,使得县级电视台面临着功能减退、"营养"不足、需求下降的局面。面对这些挑战,县级电视台不能简单模仿、被动追随城市电视台的做法,政府一味地单向投入也不利于乡村传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借助媒介生态理论,通过传播生态位的融合、分离、交叉,实现县级电视台的整合与优化,不但有利于完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对农传播体系,而且可以弥补央视、卫视中乡土信息不足的缺陷,拓展城市居民的文化认知空间,形成新的传播生态位。  相似文献   

2.
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开端的古"丝绸之路"虽成为历史,但其促使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接触碰撞中相互激发、学习、滋润,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张骞通西域开始的对外传播,掀起了中国对外传播史的扉页,成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开端。而从传播效果研究方面来看,张骞的"凿空"无一不体现着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技巧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关系。本文试从传播主体西汉王朝、传播对象西域各国两个方面对张骞"凿空"之行的传播效果来进行审视,浅析其传播实践及在中国传播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勇 《云梦学刊》2011,32(5):145-147
在对外文化传播当中,要想使国外公众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就必须使其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艺术文化层面。因此,必须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两翼的对外传播体系。同时,国外公众由中国文化引发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现代文化决定的。因此,基于中国现代文化缺乏特色、创新乏力的现实,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和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的形成最终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认知、态度与评价.寻求能够影响主体认知的传播方式是一国对外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前提.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语言的国际传播超越了语言自身价值而实现了国家利益.这一视角为汉语国际传播构建国家形象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国的传播实力是其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中国对外传播当前面临着国家利益冲突,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隔阂这三层"文明的藩篱",要突破这三层"文明的藩篱",需要对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进行改革,而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来自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的生成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根据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认识角度,国家形象可表现为国内与国际、整体与局部、理想与现实等不同维度。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过程是主体对客体国家信息的文化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文化透镜的折射,因而国家形象表现出一定的"偏离性"。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主体可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沟通桥梁、采取适当传播技巧、建立强大对外传播体系等来提高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姚旭 《阴山学刊》2011,(5):117-120
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弱势,为了全面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树立文化传播的主体意识;争夺有效话语权;提升对外翻译的影响力;借鉴国外媒体的经验、现成的国际传播渠道,提高与境外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构建合理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相似文献   

8.
试论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前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缺乏系统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帝国主义长期威胁、缺少强大硬实力支撑、网络传播媒体飞速发展等挑战,必须尽快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思想传播战略,即构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体系,优化儒家思想传播内容、创新儒家思想传播体制,培育传播人才、讲究儒家思想传播策略,推进儒家思想传播主体与渠道多元化,提高儒家思想网络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是一种简单对应关系,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往往基于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甚至虚构信息来建构一个国家的形象,具有很大的想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方的接受习惯,要将文化传播看成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要考虑到文化接受的"理解"和"认同"的两个层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驻外文化中心这个平台,要采用留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说中国传统经典和价值观念,要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对外宣传我们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地方文化"走出去"的单向研究模式有待突破,而"全球本土化"的双向视角有助于探讨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地方文化为建构全球多元文化体系做出了贡献,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为自身带来一次再地方化式的创新发展。在地方文化的传播实践中,逐渐形成以官办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群体为依托的几种主要传播模式。要通过杂合的传播内容、多样化的传播主体以及多模态的传播形式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从跨文化交际语境出发,根据语境文化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探讨日本高语境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语境文化影响下日本人以和为贵、集团主义意识强、以心传心的体察式的交际模式,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促进交流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身势语是指非言语符号传递的信息.本文讨论了身势语在人类交际中的地位、身势语代表的意义、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主义的交往哲学是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程序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虽然是杂陈而非统一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用主义者内部没有共同关注的主题.当实用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探索交往的语言境遇、交往的"现金价值"、交往的民主模式、和交往实践的理想等问题域时,却犹如从不同的边缘域朝着一个圆心、一个共同关注的主题前进,从而使得交往哲学在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话语中汇成一种和声.  相似文献   

14.
博客信息传递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是继超链接之后又一网络信息传递的优秀待变,它出现后迅速风靡全球。作为一种全新网络媒介的交流形式,博客所需的技术门坎较低,更多的是重在创意。本文从博客的发展与特点出发对博客信息传递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博客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心理契约中不可或缺的暗示沟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对暗示的作用和地位引起足够的关注.而心理契约自身固有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各种心理暗示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是心理契约构建和履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否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来交流契约双方的期望,进行要约与承诺以及履行阶段的意思表达,是心理契约有别于口头约定和书面合同的本质所在.只有对心理契约中暗示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心理契约构建和履行过程中的有关机制,进而使心理契约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试论区域传播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传播学发展的现状以及传播中的区域间不平衡现象,本文引入区域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建设区域传播学的基本思路,并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主要概念、研究方法等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7.
科学传播理论主张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理念来理解科学,以更好地实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科学传播借重网络媒介,拓展自身研究视界,既可行又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和科学传播理论倡导的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8.
处于东西方文明交往中的巴林,在中东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文明交往视角来看,巴林伊斯兰社会的变迁特征主要表现在:文明交往的历史贯通,对外交往的开放结构,经济交往的多元格局,传统与现代交往的社会风貌。现代巴林在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激荡出独有的文明,散发着极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男女两性在言语交际方面存在的差异,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造成两性之间的误会和冲突。  相似文献   

20.
Individuals predominantly exchange information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 informal, interpersonal channels. During disasters and other disrupted settings, information spread through informal channels regularly outpaces offici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public officials and the press. Social scientists have long examined this kind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 in the rumoring literature, but studying rumoring in disrupted settings has posed numerous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Measuring features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timing, content, location–with any degree of precision has historically been extremely challenging in small studies and infeasible at large scales. We address this challenge by using online, informal communication from a popular microblogging website and for which we have precise spatial and temporal metadata. While the online environment provides a new means for observing rumoring, the abundance of data poses challenges for parsing hazard-related rumoring from countless other topics in numerous streams of communication. Rumoring about disaster events is typically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constrained to places where that event is salient. Accordingly, we use spatio and temporal subsampling to increase the resolution of our detection techniques. By filtering out data from known sources of error (per rumor theories), we greatly enhance the signal of disaster-related rumoring activity. We use these spatio-temporal filtering techniques to detect rumoring during a variety of disaster events, from high-casualty events in major population centers to minimally destructive events in remote areas. We consistently find three phases of response: anticipatory excitation where warnings and alerts are issued ahead of an event, primary excitation in and around the impacted area, and secondary excitation which frequently brings a convergence of attention from distant locales onto locations impacted by the even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romise of spatio-temporal filtering techniques for “tuning” measurement of hazard-related rumoring to enable observation of rumoring at scales that have long been in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