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巨著,《金瓶梅》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重视,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争议.从家族小说的角度来看,《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章回体长篇家族小说.《金瓶梅》不仅是死角艺术,也是变态艺术,它是一个变态、病态世界的真实反映.通过对《金瓶梅》与20世纪家族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伦理叙事以及官商家族小说内在关系的揭示,可以勾勒出《金瓶梅》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与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契合形态.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核心是"天道",其试图以天道中的善恶有报因果论和乐极悲生论来治理社会重病。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恶人得的病不轻,明朝社会得的病不轻,他们的命运轨迹,还有善者吴月娘、孟玉楼的命运轨迹都在演绎中国先贤哲人的"天道"哲学观念,人都必须遵循"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一规律。《金瓶梅》哲学问题的来源是古代诸子哲学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如先秦时期道家的"道法自然"、寡欲以保身养生,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节欲观、寡欲以养心,杨朱一派的适欲顺生观,还有佛家的"色空观"和"因果论"等。《金瓶梅》的哲学命题,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是认知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二是认知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我们应该从哲学的层面去认知《金瓶梅》丰富和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身体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身体社会学逐渐兴起、发展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章试图阐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身体观念,以此引导人们审视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消费实践,为逐渐改善不合时宜的身体消费观念提供一些智慧的源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身体是"四位一体"的,身体结构则是"形—气—心"三个层级的有机统一,并强调"内圣外王"以修身。其身心关系则可表述由"身心一如"到"以心控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身体逐渐成为这个消费社会最美的消费品。身体在消费主义文化所倡导的自我解放过程中,不自觉地被消费主义文化所奴役和"客体化"。文章试图回顾和阐释先秦道家思想中的身体话语,并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实践提供一些智慧与启迪。在先秦道家思想谱系中,身体超越了行躯之身的简单意涵,更多指向"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体,身体由"形—气—神"三个相互联系的结构组成,通过"以气为本,行神双修"达致修身之境。这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身体困境提供了与西方风格不同的东方意蕴。  相似文献   

5.
雷登辉 《江汉论坛》2023,(12):77-83
在以往研究中,域外视域(如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作品)和民间资源(农村生活与志怪传统)等因素对莫言小说的影响都得到重视和强调,然而艺术家创作状态有其微妙之处,仅仅依靠对作家的时代背景、阅读资源和生活经验的探讨,未必能解开莫言小说创作的独特奥秘。感官化与肉身性,是莫言小说在1985年前后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本文以身体书写为视角对莫言小说初创期(1981—1984年)与1985年前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身体书写在莫言小说创作发生学中的表现、地位与影响。在对身体感觉的多重书写中,莫言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再现论思维方式对其的影响,实现了个人创作的“身体转向”。经由身体书写视角,我们可以对莫言小说生成的动态过程、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透视。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历史缩影。打上印记的身体进入写作,标志着身体从无表现性的状态进入写作的过程。在这种身体符号的叙述中,身体本身成为一个能指。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的红字的解读,见证叙述中身体符号的创造,探究身体标记在现代叙述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文新 《学术研究》2003,(5):120-123
《金瓶梅词话》的问世标志着人情小说审美范式的确立。《金瓶梅》不仅将叙事世界由历史英雄、江湖好汉转移到了市井社会 ,而且成功地将故事主角由明代部分传奇小说中的才子置换为市井浪子 ,从而使主角的人物定位与人物言行取得统一。但《金瓶梅》人物谱系的多元性也使其人物性格往往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层面 ,这就造成了《金瓶梅》自身的不协调 ,并给《金瓶梅》之后才子佳人小说的一度兴盛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聂素民 《江汉论坛》2012,(4):102-105
奥威尔小说以身体的物质实体与意识形态表达了作者反极权主义、反环境污染与反殖民主义的诉求,突显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以《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和《缅甸岁月》为例,研究身体与文学的关联,解读三部小说分别以身体、身份为背景的象征性、政治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分析身体欲望的压抑、焦虑与身份投射的负面作用,可以发现三部小说身体叙事的不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色眼睛的映像》是继麦卡勒斯成名作《心是孤独猎手》之后的第二部经典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南方军营内部的一段荒诞的情感纠葛故事。在小说中,作家以身体书写为切入点,不断建构文本潜在的颠覆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三种版本的《金瓶梅》中,《新刻金瓶梅奇书》为嘉庆二十一年由书商刊刻的以皋鹤堂本为底本的八卷删节俗字无批语本金瓶梅;1933年3月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零四部之第捌拾陆部,是一部改错补缺的《金瓶梅词话》的较好读本,其补改的时间当在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出版之前。大安本《金瓶梅词话》是日本所藏《金瓶梅》的完好本,考之于书中两种鱼尾版式、"金瓶梅词"三次出现以及墨丁的类属,发现万历丁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存在着重刊的痕迹,即存在着此本前还有更早刻本之可能。  相似文献   

11.
论《醒世姻缘传》以及它和《金瓶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继《三国》《水浒》之后,《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殿军,个人创作的兴起在它之后。它以现实社会中的市井人物即平民百姓作为小说的主角,则又有别于以前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魔鬼怪、才子佳人为主角的长篇说部而开我国古代写实小说的风气之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它列为人情小说的开创者。人情小说可以说就是现代小说,它的前面不必附加任何形容词。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将近二百年的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上,除了以上两者外,再没有第三者在思想和艺术上足以和《醒世姻缘传》相提并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化"和"养"是儒家身体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先秦儒家常在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社会平治的语境中,使用"化"这个词汇。在"养"这个功能性概念的使用上,孟子与荀子各自代表一端,孟子的"养气"工夫着重于从"自然"中转化出"文化",荀子则是强调以教化力量、以"文化"矫治"自然"。  相似文献   

13.
将个人修养与整齐家庭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大事联系起来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高度智慧和珍贵思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平思想,这一思想在古代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抛弃这一思想中的原有的落后内容,吸收修身与齐家、治国的关系的原理,对于建设符合社会生活的新兴家庭伦理,提高社会的治理安定程度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批判地继承儒家关于修身治平的思想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治国在于齐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几大长篇力作,从《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一直到《蛙》,在性、爱、食、色的表层符码下,潜藏着一组深层密码,即身体和欲望这两大元素.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以《蛙》为例,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展开论述,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莫言小说中“身体”的独特内涵及“身体”表征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任湘云 《江淮论坛》2010,(3):165-170
小说《萧萧》是一个充满了丰富身体话语的独特文本。它不但绘制了主人公萧萧作为具体而独特的女体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不同身体形象,同时展现了边地乡民驯服的身体和城里女学生自由、平等的新型身体。本文试图从这些丰富复杂的身体话语来探讨小说文本中存在的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反压迫、落后保守与进步开放、本能冲动与社会压抑等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金瓶梅》围绕着西门庆及其家庭的盛衰荣枯展开情节,西门庆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金瓶梅》是由《水浒传》中的四回书铺衍而成的。在《水浒传》中,西门庆不过是个调占良家妇女的浮浪子弟和市井恶棍,在书中用以铺垫和烘托武松的英雄形象。但是到了《金瓶梅》中,西门庆却成了一个社会意义远较《水浒传》中的原型为大的社会某种邪恶势力的代表。从他身上,  相似文献   

17.
贾海建 《阴山学刊》2008,21(6):40-45
《金瓶梅词话》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章回小说,涉及到大量的宴饮描写。全书约有228处宴饮描写,其数量之多在小说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与其他明清小说中的宴饮描写相比较,《金瓶梅词话》中的宴饮描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在布局分布上,宴饮描写相对集中在第九至七十九回,并以第七十八回的数量最多;在描写密度上,大宴小请频繁交替、交叉上演,不避重复;在与节日的关系上,节日的安排是为宴饮描写服务的;在宴饮内容上,包含饮食、唱曲、游园赏景等丰富的内容,并表现出浓重的市井特色。《金瓶梅词语》中的宴饮描写在宴饮内容的纵深扩展及小说叙事观念的转变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对《林兰香》、《红楼梦》等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洪雁  高日晖 《理论界》2006,(10):174-175
张竹坡在对《金瓶梅》的评点中论及了许多有关小说接受的理论,虽然大部分言语只是针对《金瓶梅》而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观念和思想。本文将张竹坡关于小说接受的本质、方法以及读者等问题的论述系统化,并与西方接受美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最近西方出版了美国学者芮效卫教授的英译本《金瓶梅词话》.他在“绪论”中认为小说作者信从荀子学说.本文作者不同意这种论点,认为荀孟是儒家两大学派,两者殊途同归;作者认为《金瓶梅》成书不迟于万历初年,因为汤显祖在万历28年已读过《金瓶梅》;《荒凉山庄》是英国作家迭更斯成熟时期的佳作,有别于《金瓶梅》这种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两者不可简单类比.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儒家来说,身体不是一种私人性的生理肌体,它是一种关系中的功能性存在:既是展示真理的感性符号,又是示敬作则的礼仪之具;既是交通天人的媒介,又是承续族类之永恒的结点.通过对身体的敬持与统筹,儒家将他们作为道德个体的当下生存系连于宗族的延续、天道的永恒.在经由"以身体之"的"学"与"习"而自我敞开、自我装饰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把身体当作了"自我成就"的工具,而且作为了"神道设教"的圣器,作为了向天道献祭的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