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道路上,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引作用。深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学术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阐释,以著名哲学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的新著《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出版为契机,12月21日,由  相似文献   

2.
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应从本真精神、时代本质和存在论三个层面完整地理解和系统地阐明。首先,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层面。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体现在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的哲学。其次,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第二个层面是从时代本质的高度揭示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关联。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的本质或“总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是以劳动和资本对立为特征的私有财产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就资本还牢固地控制着整个社会而言,当代人类实践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本质上仍属于“马克思的时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世界中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从存在论的层面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而且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黑格尔形而上学以及全部近代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现实的内在关联,认为形而上学终结的关键在于改变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正是这点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优越性,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8-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能够击穿当代现实问题的思想闪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理论紧迫性与现实可能性。新时代迫切呼唤理论创新,这既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新时代的新特点提出的理论诉求。同时,坚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秉持执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搭建了坚实平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必须坚持"三重原则"的理论导向,即坚持并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本质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践的现实原则,坚持时代眼光、宽广视野的开放原则。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求解实践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风险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原则,在审视当代人类实践状况和生活状况时,风险范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在当代理论思维中的根本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风险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对现时代进行深入、透彻的反思和批判的一把钥匙,是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出场的一种根本路径.由此所形成的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5.
王岩  徐梦萍 《江海学刊》2023,(1):148-156
民主监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新时代民主监督研究有着绵延不断的理论承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话语范式,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上深刻地影响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民主监督的理论演变映射出中西方思维与文化差异,呼应了人类政治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影响着现代文明秩序的维护与建构。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揭示新时代中国民主监督的理论特征,把握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发挥政治哲学回应时代需要的现实作用,归根到底就要抓住政治权力的运行与监督这一关键。从历史与当代、中国与西方、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中寻求民主监督的共融,深化新时代中国民主监督的意涵,在权力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权利中凝练共识,探究新时代民主监督的价值诉求,对党领导人民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构建政治文明新形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践本体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包括前期的主体性实践本体论、后期的生存论实践本体论。基于出场学研究范式考察,实践本体论出场的现实语境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成就和问题,两种理论形态分别体现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本质精神。近年来随着时代语境转向中国道路,需要理论聚焦中国道路、提升中国经验、面对中国问题,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历史唯物主义总体视域重新出场,它以辩证法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出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遵循其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质,以深入挖掘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现实价值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为逻辑起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诉求,定位马克恩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主题,并不断深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传统命题,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森林 《河北学刊》2005,25(3):111-115
刘森林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中未经反思的发展主义信念提出了反思与批评,并结合当代生态学的有益成果,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建构,必须清除那些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差距甚至不一致的观念,对发展理论进行了新的思考。刘怀玉结合列斐伏尔这一个案研究,提出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个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的问题,即“空间”问题,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空间规划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了空间理论在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郁建兴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出发,在厘清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有着复兴的趋势,并构成了考察跨国资本逻辑的一个有力视角。吴向东关注的是制度与价值观问题的内在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当代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将制度维度引进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把握现实生活,特别是为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达到理论自觉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仰海峰则从消费社会这一现实前提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每一特定阶段的主导性思想状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面对消费社会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拓展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四川省社科联、四川大学哲学系、西南交大社科系、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四川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讨论会于10月12日至1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理论工作者围绕“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这一主题,着重就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怎样认识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反对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创新角度提出、审视、考察、研究、阐述文化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学者的创见。文化创新思想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包含着文化创新的地位作用、文化创新的基本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繁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研究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08,20(3):23-27
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时,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错误--历史视野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进行解读时,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及其关系.对我们而言,进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更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去探究"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这才是从历史的视野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目的和独特价值之所在,也只有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最彻底的反驳.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对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解读入手,准确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中国问题",然后运用"哲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这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围绕"中国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看,当代中国应首要关注五大问题:领域分离;权力与资本;公民社会;理性精神;政治解放。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空前迅速地推动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实践,包括美学观念、审美取向、文艺创造实践等的深刻变化。面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文化大变革,近年来一直徘徊于“低谷”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参加“文化变革与90年代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中国当代美学要在本世纪末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结合当代中国人的实践,从文化角度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深度、拓展探索领域,使美学研究不断超越历史局限,真正担当起重建人的精神结构、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任务,创造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华正伟 《理论界》2001,(2):43-44
近几年来 ,在我国高教界围绕着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这一既现实又前瞻的问题 ,深入进行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现代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 ,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素质教育理论的内容 ,而且在实践上也推进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朝纵深方向发展。然而 ,围绕创新教育的理解与实施 ,也产生一些争论。因此 ,研究创新教育的内涵 ,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就显得十分必要。一、创新教育的实质1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基本原理 ,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任平 《江海学刊》2014,(2):36-45
出场学研究10年来,基于"方法论自觉",深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深描理论的创新范式及其图谱,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以范式研究中心为基地,研究团队不断扩大,学派气象日渐形成。深度考察各个范式如何以差异方式创新理论,创新转换马克思主义学术图景,更准确地描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本真结构,把握创新理论逻辑,成为出场学研究与范式研究中心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20年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与进展:一、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教条主义的错误研究倾向;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方面,理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深化了对马哲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研究,并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对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过程理论及唯物史观的诸多研究方法上均有重要推进;三、开拓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马哲史、人学、应用哲学、当代国外马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辩对手研究等诸多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牛小侠教授在学术研究中一直立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和现实相统一的方法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这在其《马克思“实践智慧”的当代阐释》著作中得到深刻体现,在审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的差异中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智慧的特色和优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伟大创新理论及其指导下进行的伟大事业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以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建构“大思政课”新格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使其在与其他近代历史理论的内在联系中获得自我理解,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并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近代历史理论简单地相提并论,更不是抽象地作外在比较,而是努力地在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综合中,全面开拓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阈,深度凝炼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焦点,进而在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追问真实的理论问题,反思现实的实践问题,使这种研究真正地契合伟大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发挥自身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如何指导现实的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深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人"。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温宪元的新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 ,近日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站在面向2 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重点选取了四个专题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讨 ,以专题的形式构成分析框架 ,认真思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和未来 ,这样的视角是很独特和富有创新意义的。一是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政治性和针对性。作者根据 2 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 ,选择了面向 2 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