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兰州学刊》2007,(1):156-157,169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无声戏"是李渔小说观的理论概括,这一观念,使其小说在思维的文化机制上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一是强烈的文人虚构意识;二是立意、选材和情节上的奇异化.基于此,他的小说也就具有了"无声戏"的独特的美学风味.  相似文献   

2.
尚奇之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从上古的寓言到明清小说,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例证。明清时期尚奇的内涵有了新变,关注点有所下移,日常生活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李贽、公安三袁、冯梦龙、凌濛初和李渔等人都是践行者。李渔在小说创作和实践过程当中,借鉴戏曲创作中的某些质素(特别是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李渔对新奇的追求有着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与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多面手的身份有关。李渔肯定四大奇书,评点《三国演义》,体现了他对奇的认同和尊崇。但是李渔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求奇,而是有一定的分寸。这凸现出李渔独特的审美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身为一个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对自己群体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傅承洲 《河北学刊》2012,32(2):74-79
李渔宣称"行乐第一",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的人生哲学直接影响小说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操纵小说情节的发展与结局。李渔认为"行乐之地,首数房中",他一生广置姬妾,笔下人物大多妻妾成群。其性爱观念主要考虑男人的利益,婚恋小说要求女人无条件地顺从男人。李渔对居室、园亭颇有研究,一生三次修建别业。他把自己置造园亭的绝技与雅好移植到了人物身上,并已明确意识到人物身份、性格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李渔出生于商人家庭,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晚年转型为文化商人。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靠忠厚起家,凭仁慈发迹,赚钱后享受生活,仗义疏财,决不当守财奴。  相似文献   

4.
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有机联系的深刻体认。李渔“无声戏”小说观,是晚明清初文化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李渔独特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丁帆是一位强调知识分子启蒙性的批评家,在他的乡土小说史观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否定性的解构思维,即主要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剖析其批评对象,这就使他的文学史观带有强烈个性化色彩.除了强调文学的启蒙、批判性之外,他还格外推举文学的美学性,在继承鲁迅、周作人等人所提出的地域色彩、风俗画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乡土小说的"三画"即风俗画、风景画、风情画主张.  相似文献   

6.
卡尔维诺试图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概念,对小说身份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应该具有同科学相似的认知属性,可以成为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工具。他试图探寻文学与科学的同源关系,析出文学史中"智性"一脉的文学传统,并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他又敏锐地意识到作为小说认知的独特性,他旨意打开小说丰盈而广博的所在,而不是将之锁闭在一个狭窄的层面。卡尔维诺将这种理解渗透在自身的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搭建中,并形成自成一格的小说观,刷新了小说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7.
从"推动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角度"重返80年代",会发现阿城小说在立场与观念、题旨与人物、语体与文体方面都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他为文学寻根,疏离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精神和生活美学;他的小说"三王"复调多义,塑造的人物具有原型意义,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他进行语体试验和跨文体写作,创作出了具有文章之美的诗化小说和新笔记小说。以阿城为"文化起义发动者"的寻根文学疏离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而走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标志着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从主客体两方面创造性地分析小说的审美价值,论证了小说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是梁启超小说美学的历史功绩所在,而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则是他小说美学的理论局限。梁启超小说美学的优缺点都与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启蒙立场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13-118
戏拟是《石头记》文本的一大特色,曹雪芹对于东方神话的戏拟性使用,堪称西方当代形式美学之"戏拟"的"先行者";其对于死亡主题的处理亦呈现出鲜明的"反高潮"特征;曹雪芹采用新奇的文本策略,用玄幻预设了小说的大结构,其玄幻笔法正好暗合了西方当代形式美学中的游戏特质。小说从头至尾充斥着形式美学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却又贯穿洞悉历史的厚重的写实性叙事,贯穿着某些对于前世与未来的人类终极意义的严肃思考。后现代文本策略的运用并未使其成为内容空洞的技术性文本,而是从后现代突围出去,把读者引向对其所包含的历史情境的关注,成功地构建了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奇<奈何天>是根据李渔的话本小说<丑郎君怕娇偏得艳>改编而成.当我们用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等戏曲理论原则来审视、对照改编前的小说与改编后的传奇,会发现这些原则并不适合改编成的<奈何天>,却适合改编前的<丑郎君怕娇偏得艳>.由此可知,李渔的戏曲创作实践与理论并不能够完全契合无间.<奈何天>偏移李渔相关戏曲理论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关涉到李渔对小说、戏曲两种不同文体的认识,又离不开他以劝惩和娱乐为目的的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11.
曾宪瑞耕耘着多种文学体裁,耕耘着小说、散文、曲艺,耕耘着诗,更耕耘着歌词。他对歌词的耕耘,也像歌词的功能与社会性一样,那样宽广、硕大。他写歌词,他编辑歌词丛书,编辑歌词论文集。他在建构歌词大厦中,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和责任。他在广西这个载歌载舞的地方,建筑起了歌者舞者的第一座伊甸园。曾宪瑞的歌词创作有四个方面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小说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文论中表达的小说史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一、昆德拉认为,近四个世纪的欧洲小说史经历了类似干足球赛的上下半时,上半时的小说以想象力的创造为特征,下半时的小说以真实性的追求为特征;二、以卡夫卡、穆齐尔、布罗赫、贡布罗维茨等20世纪小说家开创的"第三时"小说美学,既对下半时的小说美学产生了反拨,又是对上半时小说美学传统的呼唤、回归和超越;三、昆德拉严格界定了真正的现代主义与形形式式"伪现代主义"的区别,强调前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翻新,而且对既成思想有一种批判性的变革欲望;"反现代的现代主义"由此成为昆德拉小说创作的自觉追求.作者指出昆德拉的小说史论,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渔,是一位伴随着明季黯然的余辉走上戏剧舞台,并在清初论坛上脱颖而出颇具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同时他在周旋梨园之暇,也曾论及器玩、居室等工艺美术,是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工艺美学家.本文拟将其《闲情偶寄》之"居室"、"器玩"二部中所流溢的工艺美学思想作如下管窥.一工艺美的鉴赏情趣——变·雅·化李渔性情"不喜雷同",反对沿袭先人遗制,极力推崇工艺美术创造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其论著字里行间直透出一股以"变"为核心,以新奇为美的工艺美学倾向.但自明季以来,在建筑工程界乃至整个手工艺界,笼罩着浓郁的泥古之风,李渔对此表露出针砭时弊的愤懑情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从小说艺术视角提出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概括而言就是:"体验"、"直觉"、"激情"、"关系"和"载道".它既体现了劳伦斯的心灵激情与哲学沉思,同时也是对其小说创作的提炼与升华.劳伦斯的美学思想既源于其独特的"血性哲学",也有其浪漫主义文论、叔本华、柏格森和尼采的生命意志和直觉主义的历史渊源.此外.劳伦斯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等均导致他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赵勇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3):98-107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演变轨迹是从作家-编辑式的文学生产模式向导演-作家式的文化生产模式位移。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路遥,虽然在其成长中,不乏编辑对他的帮助与提高,但他既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也一直掌握着创作的主动权。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刘震云、严歌苓,他们在为导演写作的过程中已让文学丧失了自主性,从而也让其作品呈现出"电影小说"的特征。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的时代信号,也潜藏着纯文学生产向大众文化生产演变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上看,李渔研究包括李渔生平思想和李渔作品,已经非常全面深入。但是李渔美学研究,尤其是李渔生活审美研究还需深入。李渔美学研究突出了戏剧美学,而忽略了生活审美。在李渔生活审美研究中还存在概念把握不准、重复性高、较零散肤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渔戏曲美学是我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集大成者,具有突破性贡献.其突破性概括说来有两点:一是表现出从抒情中心向叙事中心转变的迹象,二是自觉追求和推进从"案头性"向"舞台性"的转变.<闲情偶寄>作为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并构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古典戏曲美学著作,是一座里程碑.李渔的世界观积极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给他的美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影响,更根本的是应看到.李渔戏曲美学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绚丽的幻景和奇异的魅影为特色的玄幻小说(或称奇幻小说)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炙手可热的创作题材。在西方"魔幻"叙事的影响下,网络玄幻小说往往从本土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挖掘想象的素材,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本土的"奇幻文学。然而,本土的奇幻叙事应如何纳入本土文学的整体经验,才能获得新的文学生命?在后革命与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中,玄幻写作又如何营构自身的"差异美学",避免陷入一种"本质主义"的文学观?以"关系主义"的视角考察玄幻小说,有助于厘清玄幻小说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辨析作品与社会、文本与历史脉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晚清小说理论在界别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同时,对小说的本体特征作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揭示,而以"美的制作"、"虚构性"、"繁言如画"和"近世性"等提法最有理论代表性.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已从传统中突围出来,在对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融会中,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