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得知,一切现象都服从于因果规律,但理性不满足这一有条件的知识,它非要上溯因果系列追求一个最初原因。这样它就超越感性界,以物自体为研究对象了,从而必然产生自由与因果的二律背反。康德通过对二律背反的解答,说明理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果律适用于现象界,自由律则适用于本体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7-34
伦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特定的视角来说就是思维方式转换的历史。古代关于德性问题的伦理学追问与近代以来以正当性问题为中心的伦理学思考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学研究进路。马克思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更为宏观的层次上概括总结了以往关于德性或道德问题研究,进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基本理论观念。我们不能说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已经解决了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审理以往伦理学发展的方式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伦理学理论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闻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实证归纳性的"重现律",另一类是把"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联系起来归纳得出的"因果律".前者只具有或然性,后者才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但长期被误解为仅仅是某几种社会形态递进规律,实际上就是把只具有或然性的"重现律"误认为普遍有效的"因果律";当人们以那种被误解的"普遍规律"去同具体的历史事实比对,一旦不能完全对上号,就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普遍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唯物史观的错,而是误解者和否定者的错.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5):143-14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道德"思维的"伦理"思维。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贯彻了这样一种"伦理"思维,马克思对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的理解以及关于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动力的探讨,都超越了资产阶级启蒙伦理的抽象性与保守性,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而这正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解释模式有其共同根源。要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解释模式的抽象对立,就必须在当代境遇中发掘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价值规范,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进而从规范性维度建构历史唯物主义,阐明历史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的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规范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共产主义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扎根于现代的实践、交往活动,有效整合了启蒙现代性的自我分裂,历史地超越了启蒙现代性的规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扎根于历史分析,同时又引导着历史分析,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融贯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则发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唯物史观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质,划清其同"经济决定论"庸俗理解的界限,回击人本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对唯物史观的"颠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方关于权利与制度的研究高潮当属启蒙政治哲学,并形成了认识论哲学流派与道德哲学流派,但二者均无法恰当地处理权利与制度的关系,唯有马克思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恰当地解决了权利与制度的关系,即唯有在"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中,正义、自由、民主等权利才能彻底实现.当前学界关于权利与制度域题的研究,惯于将二者区别进行研究,要么将权利单纯地归为法律范畴,围绕"义务本位论"进行学术考察,要么单纯地对制度进行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线性地分析制度属性.事实上,"权利——制度"是一对政治哲学范畴,将二者联系起来才能准确理解权利与制度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道德是一个综合的、能动的因素,道德因素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因素之一。人本主义伦理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对立的哲学方法,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否认马克思哲学思想中道德因素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强调道德的进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改造,这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不能没有批判性、不能没有辩证法、不能只有"道德律令"。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道德因素,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相关范畴都建立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思维之上,不仅无法作为揭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的理论工具,反而成为其同谋。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做"关于生产镜像的自我迷恋",进而提出要全面"解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社会研究中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有本质的区别;相反,鲍德里亚迎合后现代解构之风,强行解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典型的"纯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