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伟 《中州学刊》2012,(2):184-188
"英雄"概念中西不同、古今有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两大核心概念,"英雄"与"圣贤"概念也有质的不同。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生成实际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先秦时期"英"、"雄"虽被作为两个单音节词分别使用,但在时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以"圣贤"为核心概念的人物品格褒词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蕴含了"英雄"概念生成的历史必然性。经历两汉"英雄"新词的出现及初始使用,汉末三国时代"英雄"一词被广泛使用。以关注拨乱反正"英雄"和创业君臣"英雄"为两大焦点,"英雄"被用来代表一种时代理想人格形象,是整个社会层面普遍持续关注、反思的热点话题,刘邵也对"英雄"概念予以明确界定,中国古典"英雄"概念遂告生成。  相似文献   

2.
杨柳新 《船山学刊》2018,(2):98-105
古典儒家重"己",有"知己"、"为己"、"修己"、"立己"、"克己"、"行己"、"成己"等说,极言吾人道德与人性上的自觉自为,自立自强,实有一整套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人文化成的生命的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因其核心和要领在于自我的道德觉悟与修为,依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之言,可谓之"为己之学"。古典儒家"为己之学"与当今流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自有天壤之别,恰是对后者之反对、克服与超越。当此文化生态急需廓清与更新之际,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尤有其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意蕴,值得我们悉心体会、批判继承、着力弘扬。  相似文献   

3.
"无为"是道家核心概念之一。自老子将其哲学化建构后,经过历代道家的阐释和解读,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价值体系。近代以来,在西学的冲击下,"无为"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开始发生动摇,甚至其本身都消隐于救国图强的时代语境中。循此线索,以鸦片战争、维新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三个重要的时代节点为坐标轴,通过梳理发现,近代"无为"概念的发展经历了承接古典、中西互证、意义悖反三阶段,主要表现为与"经世""自由"和"建设"三个时代主题的交融互释。在彼此交融中,"无为"一方面获得了全新的意义空间,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合理性也逐渐退缩,最终从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观念衍化为具体时空下的特定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理解颇有争议。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既有丰富的修己成仁之学,也有德化、礼治等治国思想,还有性与天道的形上哲理。孔子之"道"是多维的,而以尽己、推己为核心理念的忠恕之道,则是其多维理想之道的根基所在。曾子对"夫子之道"的概括是切合孔子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性天思想"是一个以"天—命—性—道—教"为心性论基调的思想模式,重点在"性"与"天"。它所要讲的是"性"的起源,所要解释的,是心性问题,以及如何"存养省察"的修养功夫。它系统地解释了宇宙道德生命是上天降命、赋予人性而衍化的原理。人们通过诚、敬之道,尽心、知性、知天,而能以天之德为法则,致力于使道德生命与"天"合而为一,达到形上与形下的超越性统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人人成圣成贤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也是思孟学派建构道德圆满形态之理想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和解:“精神科学”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解读成为大众事件的时代,如何解读古典也成为社会问题。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将传统解释学的含义解释推进为意义理解,赋予解释学以人文主义精神,但陷入解释与理解或科学与人文的二‘解’纠结。古典解读承载着基于传统认同的建构社会合法性的特殊文化使命。古典解读的过程,也是社会的文化同一性和文化合法性重新认同和建构的过程。面对全球化的冲击,迫切需要进行解释学的当代推进,以为基于共同文化认同的新的社会共识的达成提供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基础。和解是继解释和理解之后古典解读的第三解,其要义是多元文化时代诸解读主体在对话商谈基础上的诸解共和。它以对文本客观性的坚持为前提,尊重多样性的文化理解,不是追求简单多数的粗暴学术民主,而是兼容诸多理解的精神共和,在共和中达成文化共识。以和解为内核的精神科学,是解释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林海雪原》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色彩"是作品较为突出的文本特征,与此同时,作品以"传奇"来言说"革命"与"英雄"的时代文学烙印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以浪漫主义文学为观照视域,在关注作品古典浪漫的民间叙事品格的同时,将《林海雪原》的"民族风格"与"革命"话语的融合、冲突做一些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演进总是通过经济学家们在理论上的不懈创新实现的,而以往常被我国学术界斥之为"大杂烩"的"综合"、"折中",正是这种创新的手法之一.阿·马歇尔通过对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的"综合"、"折中"建立的均衡价格论,保罗·萨缪尔森通过将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综合"、"折中"建立的现代混合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理论,以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对立、分歧中的相互"综合"与"利用"都是例证.不仅西方经济学演进中不同流派可以"综合"、"折中",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固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但必须结合国情,科学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以提高合理配置资源和管理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必须在不断吸取西方经济理论的营养过程中才会随时代而发展,显示其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追求理想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由于承载主体的不同,理想表现为"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两种类型。由于承载主体上的重大不同,使得二者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个人理想"是安顿个体生命的超越性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是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梦想",在二者关系上,既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真正的"共同理想",必然是既容纳"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又使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和谐和团结成为可能的价值追求。在这里,"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既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实现了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曹志平 《齐鲁学刊》2006,(1):135-139
苏轼的“归隐情结”,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往往以政治失意为媒介,导源于身心相离的倦客心理。剖析苏轼“归心”与“壮心”、“忧心”、“倦心”动态交织的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他所建立的美学体系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虽以诗歌审美意象为中心,但诗画一律,其蕴含了古典诗歌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所共同追求的审美旨趣。论析王夫之诗论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神理论"与"象外说"等艺术观点与古代画学之道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其诗学理论的意蕴,也对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为构建现代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8):121-126
群己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命题,先秦诸家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给予了深入探究。老子在审视群己关系时彰显了己(个体)之地位及其价值,他把群体价值放在了次要位置。在老子群己观中"自"、"我"、"吾"等概念是老子群己观中"己"在不同向度下的体现,它们与"身"均有着密切关联,这些概念簇彰显了老子群己观的特色。但老子的群己观缺乏在实践中把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清初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是映红了17世纪中国大地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星;而在他生前和身后,却常被目为"怪物、异人"。其实这对李渔是真实的写照。他之"怪"、"异",在于其行为违抗时俗,作品标怪立异。他的人生光彩在"怪""异",他的历史贡献亦由"怪""异"生发的超越性而来;中国向无职业作家,若有,当自明清时代始,而以"怪""异"著称的李渔是其光辉代表,就此而言,他是中国古代严冬时期飞出的一只未来时代的燕子。李渔以"怪""异"做出历史性突破,为中华文明增加新的因子。"怪""异"乃其性格特点,也是其艺术创造的标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20,(4)
《吕氏春秋》以"性命"和"精气"为"生"(生命)的本原。此"性"为"生质"之义,不同于道德性的定义。精气说很好地解释了"精神"的来源问题。《吕氏春秋》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吸纳了性命说和精气说。《吕氏春秋》的生命哲学集中在本生论、贵生论、重己论、形神论和养生论上,集先秦生命哲学之大成。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全生、身心健康和长寿;其次是为了满足政治的需要,确保统治主体("人主")的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吕氏春秋》特别注重对情欲(声色滋味和富贵权势)的控制和调适。它提倡贵生、重己的生命哲学,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儒家也讲本生、贵生、重己和养生等观念,但与子华子、《吕氏春秋》的解释不同。儒家肯定"义"高于"生",而不是相反。可以说,《吕氏春秋》是秦汉生命哲学的前导。  相似文献   

16.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咏愁诗占有很大比例.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其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大不相同: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而且他们写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排闷解愁方式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六代道德论     
吴天明 《中州学刊》2022,(1):119-129
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有四种治理国家造福苍生的君子之道,其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含义、适用程度均大为不同,对大汉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亦迥然不同。尧舜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生活资料极端匮乏,为了种族不至于灭绝,迫不得已实行天下为公,故尧舜之道虽至大至公,却不合人性,不合时宜,不宜提倡;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很快,出现剩余财富,于是天下为家,人人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聪明智慧,利人利己,其获利尺度和方式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六君子之道才是私有制时代万世不变的大仁大德大道,可惜只有"忠道"而无"恕道",使无法行道的仁德君子难以自处;春秋时代进入钢铁文明时代,华夏无主而又财富暴增,其君子之道在客观上虽也利于苍生,但主观上却自私愚蠢而虚伪,并非真正的仁德君子之道,故不宜提倡;孔子"忠恕"之道排除了尧舜之道和春秋君子之道,只是对六君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新意看似非常有限,但孔子以三代历史为基本依据,根据人性自私方可驱动经济发展、天下为家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三代君子诚实利人最终利己的治国经验,按照自己的国家治理理想,托古改制,而创造的利人利己的"新王之道",不...  相似文献   

18.
正断句、释义两端,互为表里,既关乎文本,亦关涉文义,故为传统古典学之精髓。兹以《论语》"不重"章为例,试作辨析。《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杨伯峻断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译注》,中华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儒家创发和追求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理想,渊源流长,持续不断,作为显学长期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因而它在决定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取向和精神价值方面,无疑占有格外突出的地位。但我们决不能由此而疏略其它范式和理想对中国古典哲学特性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显然,道家确立和提倡的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演变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角色。本文试图以先秦老庄所奠定的道家思想和在魏晋玄学中得到了复兴的道家思想为基本座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揭示出中国古典哲学中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的意义结构,并通过现代的价值尺度,对它作出评估。 一、宇宙法则论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它虽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形夭千”为是,而“刑天舞干戚”为非。因此专说精卫衔木填海,虽无千岁之春,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此与十三首之基本旨意相贯通,既赞颂,又叹惋,既神话,又现实,是借咏精卫以自咏也。这是陶渊明对自我人生价值之认可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