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2016年全球最热门的影片之一,《月光男孩》不仅是一部关于黑人和同性恋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毒品贩子、贫困或迈阿密贫民窟生活的电影,更是一部主人公寻找自我的电影.它的成功在于导演用细致的镜头、清新的画面和精确的节奏,成功捕捉了一个黑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找寻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的经历,三者之间的交互碰撞制造出了精彩的戏剧效果.为此,从男子气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三个方面探讨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和汉乐府诗歌分属两个不同的时代,代表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都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赞扬男女主人公对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的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比较其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不难看出东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弗兰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男女人物的社会性别角色的颠倒,尤其是男主人公麦康伯的死因,来阐明海明威不是一个固守社会性别成规,强力主张男子气概,对社会性别问题麻木不仁的作家.海明威对麦康伯的悲剧的描写,揭示了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颠倒和强迫的男子气概都是违背常理的,最终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同时暗示社会性别的合理重构才是解决两性间矛盾冲突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命运与"spook"一词的使用有极大关系。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发现,多种语境因素的合力作用将一件简单的语言事件转化成为个人悲剧的起因。这些语境因素包括说话者心理因素、参与者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表面上看,歧视和悲剧是语言造成的,而实际上是人和社会造成的。罗斯用一个偶然的语言事件反映了整个悲剧故事的必然性,引发人们思考和挖掘希尔克悲剧的深层根源,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宽容和公平公正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心理成长历程的分析,探讨并阐述了青年在战争中成长,获得男子气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纯真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本文分析了这部作品中两个女主人公梅和埃伦的悲剧命运,通过对文本的女性主义解读,详细阐述了男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对主人公杰克隐秘创伤的省略描写所造成的文本空白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本文通过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阐释了这一文本空白的象征含义,即杰克隐秘的生理创伤象征了战后整个社会男子气概的缺乏,而男子气概的缺乏则又象征了战争对人类心理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悲剧及悲剧精神发端于古希腊,在欧洲中世纪又与希伯来的犹太教、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相结合,发现薄伽丘的代表作品《十日谈》体现了悲剧精神的特征以及两希文化的影响。通过对《十日谈》作品的分析,认为薄伽丘对古希腊罗马人本主义及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强烈的时代感,古希腊悲剧演出的是神话题材,但反映的却是当时雅典社会生活的图景,而《十日谈》也正是通过一个个悲剧故事来展示当时欧洲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及人们之间的情感冲突;二是对道德行为的深切关注,都主张将德性作为区分人类的标准。另外,希伯来文化中的悲剧精神、罪感文化通过基督教文化也影响了薄伽丘的创作,《十日谈》中塑造的一系列女主人公面对外在的矛盾往往以死明志,正是一种希伯来——基督教式的悲剧反抗。  相似文献   

9.
夏沃什悲剧和拉辛《费德尔》互文性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悲剧冲突的动因、悲剧冲突的性质、悲剧主人公性格的坚定性、悲剧结局的效果及其特征等四个方面,比较波斯史诗夏沃什的悲剧故事和拉辛的悲剧《费德尔》,易于寻绎出二者具有互文性及其“同中之异”。通过探究这种状况形成的文化基因及其文化内涵,可以认为这两个互文性的文本为当前全球性文学对话乃至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资讨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属著名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牺牲的悲剧。封建文化制度和封建家长的干涉与阻挠造成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但是由于主人公性格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它们在悲剧的成因上又有些许不同之处:造成两者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不一样,悲剧主人公的性格不相同等。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研究对象,从现象学文论的角度对该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结合文本本身,指出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却与之格格不入并走向毁灭的“美国梦”的牺牲品,而文本叙述者尼克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通过对“镜中的尼克”和“镜中的盖茨比”进行探析,认为这两个角色起着镜子般的反照作用,这两个角色的塑造综合显现出“镜子背后”作者一人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人性善的杰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被看作是善的悲剧。但《边城》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不凑巧”这一表层原因造成的,其内涵要丰富、复杂的多,既有人物主体意识的缺失,也有孤独寂寞基因的羁绊,还有碾房阴影的挤压。因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它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史记》的悲剧性历来为世人所称叹,但对其悲剧的界定,多体现在悲壮人物身上,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基本特点,以惨烈的结局深化悲剧主题。基于黑格尔对悲剧的诠释,力图从冲突对立的矛盾双方入手,于双方的对立依存关系里寻求悖论的依据;且以刘邦为悲剧原形,以世人对其"无耻"和"大度"的评价为着眼点,既揭示其成功来源于"无耻"和"大度",又指出其失败亦归结于"无耻"和"大度",进而探讨个体在无法调和的悖论中所彰显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4.
《易水寒》选材于《史记》,改叙事体的历史为代言体的杂剧。为求达意,作者"吊古重翻易水篇",不仅重塑历史、再造英雄,还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激情和鲜明的倾向。作品虽然改写了故事的结局,死者生之,败者成之,但事件本身的悲剧力量并没有改变。不管是虚构结尾,还是借古讽今,都是为了达到"须教四坐莫凄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雷峰塔》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神话命运观的角度来探讨方本《雷峰塔》传奇的悲剧根源。主人公白娘子在命运支配下经历了妖 -人 -神的苦难过程。许宣 ① 、白娘子所演绎的悲欢离合 ,即白娘子忽动凡心 ,许宣、白娘子的四次矛盾冲突 ,美满成仙等都是既定命运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哈代在模仿古典悲剧时,对传统的悲剧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若从<苔丝>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构和悲剧语言三方面对其悲剧形式加以探讨,就会发现这种悲剧与古典悲剧形式看似矛盾与不协调之处,正是哈代现代主义悲剧形式的独特性与独创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故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他"展示了小说核心内涵,"他"最令人关注,也最让人争议。"他"性格诡异,忧郁和孤愤是"他"性格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他"的性格生成严重的"自我拒绝"和"性格障碍"。"他"性格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复杂性和主导性、表层性和深层性,呈现出"他"性格丰富多样性,展现了"他"性格的魅力。《沉沦》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表现领域,首开"另类小说"之风,影响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中也广为演绎和流传。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唐物语》第二十五篇就是王昭君故事在日本演变的产物。昭君故事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属"画工曲笔",这一要素在《唐物语》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画工曲笔的契机和缘由,帝王与昭君及后宫嫔妃间感情纠葛的细腻描摹,以及昭君悲剧产生的根源等三个方面与中国原著的焦点截然不同。王昭君故事在日本的演变反映了日本天皇与后宫关系与中国的迥异。它融入了浓郁的日本本土文化色彩,为我们体悟两国风土人情的差异、把握日本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文学史论著一旦论及凌初《二拍》中作品《何道士因术成奸》时,皆视这篇小说为凌氏诬蔑农民起义女领袖唐赛儿的重要证据,以为小说把她描写成了一个淫乱不堪的妖女.其实不然,若以文学审美的历史眼光对这篇小说重加审视,则会得出与历来评价大相径庭的结论:作者以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讴歌了这位倡导白莲教起义的女领袖,并将她塑造成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