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屋昭弘通过作者的生活年代,推断泉腔韵图《拍掌知音》成书不会晚于1700年。然而《拍掌知音》存在"赵"字收入"娄"韵的现象,洪惟仁将此现象解读为《拍掌知音》晚于《汇音妙悟》(成书于1800年)的表象。文章通过考察泉州地区"赵"字的读音情况,认为"赵"字收入"娄"韵并不影响《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本文在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知音》篇的基础上,提出对“知音”一词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3.
从汉末交游士风看"古诗十九首"女子形象知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表现汉末交游士风,或直刺朋友交情凉薄,或写渴望知音,或写思念,都是把看女性形象当作知音来刻划的.  相似文献   

4.
第一,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在强调接受自由的同时,不会割裂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关系,追寻作者之创作意图和把握作品之本意是主要的接受阐释目的。西文的接受美学则提倡孤立考察文本意义,强调读者解读的自由性。第二,中国古人知音理论梳理与阐释《,文心雕龙·知音》集中阐述如何成为知音。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学的角度切入<文心雕龙·知音>,通过对知音式鉴赏过程的考察发现刘勰在文中提出了"玩绎"美学观,并由此得出刘勰的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其审美结构表现为逐层推进式,分别为语言层、情感层和意蕴层.  相似文献   

6.
“龙学”界目前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批评论,有的认为是鉴赏论,也有的认为既是批评论,又是鉴赏论。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辨析阐明刘勰的《知音》篇实际上是以融批评与鉴赏于一炉为显著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作为特定的论述对象的,故而《知音》篇的理论性质应该表述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论  相似文献   

7.
正试问,世间何为最孤独寂寞之事?岳飞在《小重山》里早给出了答案:"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由此看来,深感孤寂乃是无知音、没有人所致。有趣的是,地球上有一个地方叫"PointN em o(尼摩点)",它位于海洋正中间。这个名字,翻译成拉丁文就是"没有人"的意思。似乎为了印证这个词义,那里不仅没有人,  相似文献   

8.
乐做听众,方能为知音。阿星是我踏入社会后认识的朋友。他说,我们是"社会大学"的同学。  相似文献   

9.
知音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力量。然而,历来对于知音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知音故事层面,未能进一步深入。事实上,知音文化与楚地的风俗民情以及道家自然哲学之间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时至今日,知音文化仍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与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86年4月,中国举行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产生了震动中外的深远影响。"中莎会"首任会长、莎剧节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曹禺对首届莎剧节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1.狠抓节目质量,展示中国演剧艺术的第一流水平;2.鼓励、支持多样化的莎剧创作,让广大人民成为莎翁的知音;3.强调文艺队伍的团结,齐心协力搞好首届中国莎剧节。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社会全面高速的发展,其中"艺术学习热"、"钢琴热"已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适应需求,众多社会力量开办的艺术培训学校纷纷走近百姓的生活,为越来越多向往艺术熏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与实惠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知音音乐艺术专修学校就是其中一家有着十余年历史的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无数同类机构的一个缩影,本文正是以"知音"为典型对我国当代的这种社会现象进行阐述、分析与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学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意识。它既关于作品的本文论,又关于作品的生成论,还关于作品的接受论。其中“空纳万境,白多余韵”的空白意识,“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知音意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自得意识,便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接受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离骚》中,屈原建构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故土与乐土。两种空间的并立共存,充分显示了屈原在政治道路、情感意向上的矛盾冲突和进退抉择。如果说《离骚》中的"门"成为隔断故土与乐土的节点,那么"路"则成为沟通这两种空间的桥梁。在神话思维的作用下,屈原将自己的特定情感通过空间方位的特殊取向表现出来,即刻意挑选与强调南方和西方。如果说南方的取向反映屈原企图在故土寻求知音,那么西方的取向则代表他意欲在乐土寻求知音。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183;知音》篇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关于阅读阅释思想的贡献与不足,从中可以略见中国古代关于阅读阅释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他成了守旧派。在禁谈马列主义的"戒严"时代,郑学稼在台湾反复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另一类"宣传"。这就难怪郑学稼去台后知音甚少,倍感寂寞。  相似文献   

16.
曾俊英 《源流》2012,(9):69-69
天涯何必结同心,一卷离骚到处吟。行看江南春草绿,空谷莫愁少知音。清代书画嗜宿,兰草知音郑翁板桥这首咏兰诗,扣动了多少爱兰者的心弦。兰花本是山中草,"只为芳馨重,求者遍山隅",不愁少知音。古往今来,皇公卿相,平头百姓,文人雅士,农医艺兵,皆有爱兰者。然又不是任何人都会成为兰的知音。人各有志,人各有情,人各有求,人各有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知音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从古代作家渴求精神契合和希冀作品为人理解的角度 ,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了考察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知音新论     
关于知音的论述颇多,但多止于对这一美学思想本身的褒贬,而缺乏对其深层意味的挖掘。而传统意义上知音的涵义也仅停留在知作者之音而非知作品之音的层面,这对于文学研究是有很大局限的。况且,知音这一美学思想还可以从文学接受的领域向文学创作的领域延伸。因此,本文想以此为契机,力图对知音作一些新的评价与阐释。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批评和接受理论,若以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视角进行观照,则“知 音”批评也是以读者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批评理论;但“知音”批评较之早期接受美学过分强调读者创造性解读的作用,更具辨证 眼光。它将文本看成是作者与读者超越时空对话的产物,在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又不忽略作者和文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代左翼理论家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当中,传统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形成的艺术观念与文学修养,是他们接受、理解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时无法排除的前见。"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面对年轻的革命家宣扬的"马列主义文学理论",鲁迅与茅盾最初很大程度上是凭着从小培养起来的艺术直觉提出质疑,然后再为这种质疑寻找理论根据的;瞿秋白能够在指导"左联"工作时尊重文艺规律,并成为鲁迅的"知音",进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批评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其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以及在国外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都是十分复杂的存在。前者影响后者的具体过程因此也就表现得极为复杂。但是,这种影响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