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少年中国”的理想追求及其分化——简评少年中国学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影响很大的重要社团。它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 动,以创‘少年中国’”的旗帜下聚集起了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者,试图寻找一条改造中国的道路。它的宗旨虽然宽泛朦胧,但是富有理想热忱和献身精神的有志青年却从中把握到一种根本的理想认同。在经历了种种思想的斗争和探索的努力之后,“少中”解体了。少年中国学会最后实际上经历了双重的分化一、选择政治改造道路和坚持文化改造理想的会员间的分化;二、投身政治活动的会员中信仰共产主义和国家主义两者间的分裂。对后者,历史已作出结论,而前者的文化含义,则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的人生态度和品格要理解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就要了解他的人生态度和他的品格。宗白华曾是“五四”时期我国最大的文化统一战线团体——少年中国学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时候,他曾同王光祈一起发过誓言:“此生不再入第二党会”。他大半生始终实践着自己这一誓言。“五四”以后,少年中国学会分化解体,他的小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3.
李永春 《中州学刊》2015,(3):128-133
五四时期的"少年中国"理想主要是受到"少年意大利""少年德意志"等的启示。就少年中国学会的"少年中国"理想而言,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浪漫色彩非常鲜明。通过发展教育和实业,一方面可以奠定实现"少年中国"理想的事业基础,一方面可以创造新国民并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然而,由于"少年中国"理想的目标指向模糊不定,"少年中国"的创造方法又不明确,无法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计划,以致少年中国学会的"少年中国"理想没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出版物。“五四”新文化借助出版这一物质形式而传播思想,繁衍壮大。新出版则在“五四”新文化的生长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五四”对新出版的贡献在于引发了出版格局的重造、思想和出版的会合、编辑生产力的变革。“五四”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出版史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正> 《文教资料》1987年第1期发表的《宗白华传略》,在谈到宗白华先生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时候说:“1918年,他参加了由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的著名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并在上海负责该组织的刊物《少年中国》月刊。”这里把李大钊列为少年中国学会的第一位发起人,把邓中夏列为发起人。文后井注明“经宗老本人修改”。好象已经是根据充足的信史了。然而实际却不然。李大钊既非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发起人,邓中夏也不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少年中国学会是1919年7月1  相似文献   

7.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初衷在借团体的力量研究学术、砥砺修养,以图转移社会风气。“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改造的呼声兴起,少年中国学会因势发起“工读互助团”,企图从旧社会之外重建新社会。其试行失败使广大会员意识到“为社会的活动”必须集中既有力量,对旧社会进行整体改造。这样,趋向共同的“主义”以改造旧社会成为学会的必然诉求。然而,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深处焦虑之中的会员认识到温和的社会改造见效太慢,纷纷认同政治运动,以求中国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而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逐渐分化。在这个分化过程中,胡适接连就西方的“主义”与中国的“问题”,写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的新思潮的不同看法。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良莠难分。这时期的胡适,一方面还是一个抱着救国救民愿望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斗士;另一方面他思想上又顽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崇尚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处在逐步向资产阶级右翼转化的过程中。因此,“问题与主义”的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五四”是一个最具反抗性的时代。当尼采的“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风靡一时的时候,“五四”先驱者们大多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激愤而不屑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时期 ,胡适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并积极宣传。在“五四”运动之前实用主义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此后却阻碍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这反映出一种理论对特定时代的作用是与特定历史条件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1.
胡适与翻译     
胡适(1891—1962)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学者。一般人对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诸方面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有较多的了解。而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在“五四”时期曾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竭精殚虑地从事译事,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情况,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胡适的翻译活动曾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社团,它试图凝聚起国内各学会、社团的精英分子、试图寻找出一条改造中国的独特道路、试图形成一种学社体制和学术传统,然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完全落空.它原本欲远离政治活动,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却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少年中国学会"一直是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五四”运动在贵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五四”运动,以其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激荡起贵州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但贵州的运动却独具个性,用违反常态而又符合历史逻辑的步伐,表现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时期的普遍规律。本文试通过分析贵州爱国运动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勾画“五四”运动在贵州这一侧面的轮廓。一“五四”运动前的贵州社会,是孕育贵州“五四”时期爱国运动的特殊土壤。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侵略剥削政策和地方分散的农业经济所结出的罪  相似文献   

14.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江泽民同志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回顾1840年后近代中国苦难的百年历史,学习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学习近代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使我们看到近代爱国主义具有无比丰富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思想领域兴起了一股强大的新潮流,即“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潮流.而“个性解放”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最直接的思想武器,有着特别伟大的意义.(-)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要求“个性解放”,是小资产阶级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个性解放”要形成一个社会性的文化思潮,也只有在小资产阶级的队伍增大到一定规模时.而中国的五四时期,正是小资产阶级队伍增大到相当规模的时期.我们可以说,“五四”时代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的时代,那时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并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他们.中国中上层资产阶级的队伍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在批判儒学,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呐喊声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批判儒学,就不能树立人们对民主与科学的信仰,“五四”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就不能因此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变革虽然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但如果没有固有的文化心理基础,“五四”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同样也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前,虽然已经有废科举、兴学堂之举,但儒学仍是中国教育思想的灵魂。那个时期的青年学生和他们的师辈,在接触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前,大多受过传统儒学…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前夕,在史学界继否定李秀成之后,一九六五年的《文史哲》、《历史教学》等刊物,也先后发表文章,对“五四”时期的陈独秀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则更进一步对陈独秀一笔抹煞。最典型的是“四人帮”在上海的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鸦片战争前国人非理性的妄自尊大到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技艺的仿效,从戊戌维新时期的“西政之善本之于科学”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分子“科学救国”的呼唤,再到“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阐扬,展现出了中国人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