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08年,南通市文联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出作品、出人才、繁荣文艺为宗旨,努力探索“创作精品化、活动品牌化、服务零距离”的新路子,精心打造第三届“五月风”文艺展示月这一活动品牌。活动中创作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满足了群众对文艺的精神需求,实现了文艺与群众的零距离,得到了南通文艺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在坚持先进文化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人民奋进的号角。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做到 :一、贯彻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 ,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 ;二、树立精品意识 ,多出优秀作品 ;三、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多出优秀人才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涂途 《南都学坛》2001,21(2):37-4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的学说应当是“三种生产”论 ,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理论。与此相适应 ,存在着“三种文化”论 ,即人口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具有各自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剖析船舶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特性,从优秀企业文化中衍生出“新盛海”轮“五种精神”、“四个一流”和“把小事做成精品”的理念,进而提炼出“三零”船舶安全理念,并阐明深化船舶特色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即一方面要认真执行体系文件,狠抓对标管理,加强船员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安全责任,树立“我的安全我做主”观念。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文学研究的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关涉到文艺的评、论、史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对“可爱”而“可信”的理论包括书写方式的共同探求 ;在文化转型时期 ,他的这种追求不仅具有文艺学的生态意义 ,同时也具备建构新型文化精神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发现的赵树理的佚文为《“说”与“唱”的分野》。该文是赵树理于共和国初期,在北京掀起大众文艺高潮时,为改进民间文艺而创作的。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明,主要表述说唱文学中“说”与“唱”的区别和写作。“说”与“唱”是赵树理文艺生涯的关键词,赵树理是伟大的说唱文艺家,他的文艺理想与文化愿景是“把太行的石头搬到北京去”。  相似文献   

7.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8.
符杰祥 《东方论坛》2008,1(1):47-51
鲁迅的意义不在于为提供了什么高明的现代化理论,而在于确立了一种近代中国最缺乏的“批判性质询”的态度。从这种现代性态度出发,鲁迅建构了自己关于现代化问题思考的完整构想:以“审己”为原则,以“比较”为方法,以“自觉”为“本根”,以“精神”为“根本”。鲁迅的构想是出于文化整体的观照,他同样重视精神之外的政治、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堪称文学与文艺产业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世界文化产业界的传奇。“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主题具有善与恶、成长与死亡的美学特征,其构造的幻想世界具有“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其技法具有模仿中创新的美学特征,其话语具有图像化叙事的美学特征。以上美学特征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对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审美取向、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思想家歌德     
歌德的思想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政治、文艺以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 ,丰富、博大、深邃而且超前 ;他以诗剧《浮士德》等一系列作品表现的浮士德精神 ,更集中体现了整个西方的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以歌德第一个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构想为例 ,阐明歌德思想的超前、博大等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底蕴和精髓,在新的历史方位确立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指向。从“两个结合”尤其是强调“第二个结合”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促进与价值引导,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普及和提高”的文艺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新时代“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文化方略,从而促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合乎历史机缘地出场。在党的文化政策引导和历史逻辑的合力作用下,新时代文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越来越聚焦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2.
改造“二流子”话语以秧歌戏的形式表达出来,实则是延安时期党的文艺在为工农兵服务过程中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借鉴与成功转化。成功改造“二流子”作为八十年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全社会、管理社会的重要成果,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除了保障根据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道德风尚之外,实则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管理全社会提供了一次成功的管理经验。延安文艺中的秧歌剧、小说创作则以现实主义为指归,积极呼应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实践,对这一历史壮举做出合乎历史,又关注世情与风情的写法,给后来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较为优化的思路。改造“二流子”是包括延安秧歌剧在内的延安文艺的重大题材之一。改造以好吃懒做、带黑恶流氓性质、影响边区生产生活稳定为特征的“二流子”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及政权建设的需要。改造“二流子”部分解决了边区政府的劳动力相对不足,有助于改善彼时广大乡村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有机组成。在具体改造过程中,改造“二流子”带有翻身与“翻心”的双重性,翻身相对简单,“翻心”更具难度。改造“二流子”运动再现了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治理,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无论是对于五四新文学还是旧形式的认识和评估,胡风和左翼同仁均表现出了如下差异:胡风的理论偏激和失当主要属于认识或理论视野的局限,而左翼同仁的理论偏差则主要来自意识形态的策略操作。双方所代表的“大众化”理解和“现代性”逻辑都可以从毛泽东的论述当中找到根据。胡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创获仍然围绕着“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核心。“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拉开了胡风事件从“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形成当代中国文艺“异体合成”美学风格的背景和基础.多元的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带来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也为多元的文学艺术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主旋律由中心而边缘化.精英、严肃文艺与大众、通俗文艺处于激烈的抗争、对峙之中.当代文学艺术的国际交往与交流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对话语境中形成的,因此,中国文艺寻求独立禀赋的美学风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解经法”是古代东西方广泛运用的文化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经致用”,对东西方的文艺方法论产生很大的影响。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和伽德默尔的解释学美学分别是古代和现代解经法在文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后者可以说是“解经法,”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6.
傈僳族社会生活中的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傈僳族巫术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阐释了傈僳族普遍信仰的“尼”的实质———原始初民的万物有灵崇拜。简要地介绍了“尼”教的组织构成,并以实例解释了法术和医术,它既有迷信的外衣也有科学的内涵。指出把“尼”译为鬼或译为神都是错误的,“尼”非鬼,也并非是所谓的“封建迷信”。今天它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尼”、“巫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克服“左”的认识,为“尼”正名,正确对待巫术文化  相似文献   

17.
“立象以尽意”是商、周先民传情达意的基本途径,不仅语言采取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文字也呈现为由象形而象意的特征。古老汉字的“象意”符号印证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象-意”思想延伸路径,汉字元初符号无异于中国文化的“元象”符号。“中”的元象与“立中”政治实践活动密切关联标志着“中”位观念的形成,“中”位观为周代“中正”政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周代“中正”教化的思想核心,并凝聚为孔子“中庸”思想的主干。正是在“中”的元象召唤下,在“中正”精神传统的激励下,“中和”化成中国文化阶层的精神动力,中正勇武、温柔敦厚的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文艺消费与文艺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在文艺消费中必须处理好多种消费形式、需求的关系,使之正态发展。在文艺消费中还必须从文艺生态建设的高度着眼,自觉地保护文艺物种,维护文艺消费的多样性和多种文化形态的共生与协调。还要重视文艺消费与整个精神文化、社会消费的结构和谐适中、生态平衡。进行文艺生态建设还必须处理好伦理道德完善诉求与娱乐纵情原则的关系,保持二者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本位是新中国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思想,邓小平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胡锦涛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共同构建了文艺与大众关系的开放体系,深化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