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 ,是保证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塔拉滩地区生态恶化之现状 ,探讨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该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灾变。本文以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采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察,指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重视藏族传统生计的保护、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藏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和促进西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西藏生态环境各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生态环境立法制度创新、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重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音乐等苗族口承文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苗族人在山地生存环境中的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考察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与经验,探析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最后指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认为可以给当前和今后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永莉 《民族学刊》2020,11(3):80-89, 139-140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四川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剩余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面临环境保护和脱贫解困的尖锐矛盾。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但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包括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三品一标”等发展有限,相关政府管理政策局限等。为此,需要从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完善四川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高原生态环保铁路,通过其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及在全方位、多领域、各环节实施的环保措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人与自然生态、建设项目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能发挥良好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可以预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保体系,必将在今后铁路运营中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西部民族地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形成采集狩猎的生计方式和独特的传统生态观。其生态观保留着适应山林生活、满足狩猎生产需要、根植于原始信仰的特点,可以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国务院通过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是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促进高原社会、文化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宏观性的战略规划.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落实《规划》、全面建设青藏高原藏区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逐年恶化。因而,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环保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由于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体精神的生态文化观,并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原则为集中体现。因而,在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立法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为主要立法原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进行充分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杨丽雪  张明善  王尚成  李进 《民族学刊》2021,12(3):58-63, 100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规划》中,川西北高原地区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由此,在“生态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前提下,如何推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研究并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文以川西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红原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进行剖析,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找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相互耦合为视角,提出川西北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移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是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而生态保护则是民族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民族地区强烈的发展要求可能导致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生态保护则构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探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当下环境法治建设中颇为流行的“唯理论建构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 ,认为在目前西部环境法治建设中的“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维度是不可忽视的。在此理路下 ,通过阐释和梳理甘青特有民族的生态文化后得出结论 :甘青特有民族的生态文化是西部生态法治建设中可资借鉴的本土性制度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类似的本土性制度资源 ,将有利于西部开发中环境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波 《西藏研究》2007,1(3):88-96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既有气候干旱化的自然原因,又有人类活动过度的人为原因,但更为根本的是制度因素。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解释,增加了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出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耦合。其生计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举措及文化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真正的生态保护在于,选用最适用的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吉隆沟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原峡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形成了在喜马拉雅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垂直生态体系,被誉为"高原地区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随着中尼边境吉隆口岸建设计划的推进,吉隆峡谷的开发越来越迫在眉睫。文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峡谷内的生态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并初步提出了以徒步旅游为主要形式、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开发设想,为吉隆沟的开发建设提出一条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