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恶搞”     
“恶搞”是最近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把考察点放在对“恶搞”的解释来源和解析上,并具体辨析了“恶搞”和其他两个相似概念“仿拟”和“戏仿”的异同,对不良恶搞一定要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2.
2005年底,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恶搞"短片.随后,这股"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至蔓延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广大受众对"恶搞片"的接受心理也从开始的"一边倒"到后来的渐趋理性.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明确两个观点一是不能把红色经典等同于历史事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传播方式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杨蕾  张遥 《理论界》2008,(1):156-157
"恶搞"是一种以文本、声音和视图为表达方式,以消解取材对象元价值为指向的当下流行于网络的特殊现象.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带着伪"文化时尚"的面具,利用了网络媒介丰富的表现形式,并借助Internet的交互性、快捷性、广泛性,在Internet上大行其道.通过对当今人、事的恶搞、对流行、热门元素的恶搞、对古典名著的恶搞、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对道德、传统、法律的庄严进行了解构和消解.本文从网络恶搞现象的存在、认识及判断入手,提出加强网络文化的规范化管理、立法和监督;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唱响主旋律,构建和谐的网络媒介环境,使网络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集聚地和传播地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余建清 《兰州学刊》2007,(9):158-160
恶搞是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化.文章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山寨"恶搞电影"以其模仿特质借助网络助推,迅速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然而,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恶搞电影"产业整体也面临一定的制度空白.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博弈理论、参考美国恶搞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其立法进程,可为我国新型山寨恶搞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后现代哲学视角看,"网络恶搞"不是偶然的,不会因为网民的欢呼而被每个人所接受,也不会因为网民的厌恶而消失.在今日,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网络,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也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的转向.对待"网络恶搞"态度就是对待后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刘晗 《学术论坛》2007,(5):38-41
在符号政治学视阈里,“恶搞”是一种符号实践。“恶搞”以方言为策略,抵抗共同语的同质化运动,以确保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恶搞”对人本主义美学的原创幻觉失去了信心,只相信拼贴。“恶搞”将拼贴到一起的符号去历史化、去语境化,在一个共时性的文本空间里重新缔结一种新型的语境关系,另建一种不同于原初语境的新意义,与原初意义形成反讽关系。“恶搞”在精神维度上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回忆和怀念,是对人的日常生活中森严的秩序感及其无处不在的压抑感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47-251
当下新锐导演李蔚然的电影实践和艺术风格呈现"山寨文化"、"恶搞"特色,尤其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决战刹马镇》呈现了导演对喜剧片的特殊理解,如把恶搞、山寨等后现代喜剧元素淋漓尽致地运用到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中。这种将商业、创意、戏仿等完美结合,实现了"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游戏喜剧效果,为喜剧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同时从电影的角度为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既有镇压人民、维护统治的消极作用,在客观上又有抵制外国侵略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初步探讨了洋务派办洋务的动机中“自强”、“御侮”的合理内核,分析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对外国军事侵略的直接抵制作用以及洋务派所创办的采矿、纺织航运等民用工业对外国资本经济侵略的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梨花体诗歌"和"诗人裸体朗诵"成为轰动一时的媒体诗歌事件,在此过程中,诗歌以及诗人成为被"恶搞"的对象.在少数诗人那里,诗歌成为被用来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手段而非庄严、崇高的艺术追求.同时,在大众媒体的恶意炒作下,悲剧性的文化事件被简化和改造成了喜剧性的娱乐事件,其内在性和精神意义被抽空.它们共同显示了当今时代文化上的恶俗之气,是大众消费意识形态对价值理性和人文追求的肆意扭曲.在如此的"共谋"下,诗歌成为被窥视的"他者",其形象被"脸谱化"和"妖魔化"了,诗歌本身受到了严重扭曲和伤害.  相似文献   

11.
论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避让但不逃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玉春 《河北学刊》2004,24(2):80-84
法国当代思想家米歇尔·德塞都认为,日常生活是权力机制规训压制弱势群体,构造社会、文化一致性的场所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大众并非被动、沉默、无力的他者,在他们貌似恭顺服从的外表之下,充满着韧性的捍卫和巧妙的改造,在强大的规训机制中营造出自我的生存空间.这就是一种"避让但不逃离"的抵制战术.德塞都揭示了日常生活中这种无处不在的抵制战术,揭示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揭示了大众的文化生产力.这一理论探索,为当前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2.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3.
恶搞,作为一种另类的话语实践,在创设的虚拟话语世界中通过话语混杂张扬了一种狂欢式的另类理性.在技术时代的娱乐性基础上,恶槁文化还彰显着草根性、宣泄性、解构性、对话性、二元性等多重话语质性;同时,恶搞话语在认真的荒诞中所隐蕴的喜剧思维和批判精神敷陈了其去伪存真后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的存在主义价值,但恶搞话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元因素的影响也深深打上了流行文化和机会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杨静 《理论界》2012,(2):28-29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必须保持高度政治警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坚决贯彻落实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女主角格雷斯是一个禁锢在男性主导话语体系中的沉默"他者".被作者赋予声音的格雷斯用巧妙的话语策略讲述自己的故事,隐藏了真实自我,展现出多变的个体,从而抵制了男权话语对其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无厘头”叙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厘头"作为一种不乏新颖的艺术叙事,基本审美特征是于离奇、怪异、荒诞中显露某些社会历史真实。其生成于刘镇伟、周星驰的影视创作,延传到内地后则受到青年一代的关注,成为大学校园重要的文学书写选择。究其源流,除了形式上颇得鲁迅《故事新编》的真味外,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承接的是"新潮文学";而其间的"恶搞"走向,又主要源自日本漫画产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柳溪 《云梦学刊》2008,29(5):150-151
一网络视频短片的流行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从网络上获知各种信息更趋于便利.各网站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登载了大量另类的视频和短片,目前各大网站的视频内容,基本分为原创和转载二大类:第一类为原创,内容包括摄像头自拍、DV拍摄、恶搞等.  相似文献   

18.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9.
无厘头文化源于港产无厘头影视,创造主体是大陆年轻一代.它不仅以多种形态建构具备了一种精神文化的生成条件,亦以显在言说的方式显示着自身存在.它又是一种社会审美文化,蕴涵、传递着大陆人们尤为年轻一代的生活体验和心曲,兼有雅与俗、传统性与反传统性、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直观性与隐喻性以及建构性与解构性等多种美学品质;而其"后现代"的属性则基本体现在表达方式和创作美学层面.它的局限和由此显出的困境主要在缺乏力作尤为"恶搞"倾向上,能否予以克服,决定着它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从后现代哲学视角看,“网络恶搞”不是偶然的,不会因为网民的欢呼而被每个人所接受!也不会因为网 民的厌恶而消失。在今日,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网络,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不仅在中国,甚 至在世界也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的转向。对待“网络恶搞”态度就是对待后 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