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技术联盟的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根本的目的就是基于自己能力缺陷分散风险和降低研发成本,共享技术收益,企业技术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Logistic生物种群共生进化模型给技术联盟共生体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企业通过分工形式形成各种关系,以激烈的竞争维持着共生模式的稳定性,遵守联盟规则、维护联盟整体利益最优将是联盟企业的最优选择,政府应该尽力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联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信息共享在企业联盟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盟企业之间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运作效率,但是投机行为、合作溢出、有限理性、市场风险、信息泄密等问题导致许多企业对企业间信息共享持有戒心。从企业联盟信息共享的内涵及价值入手,界定信息共享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构建了包含8个变量的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判断企业联盟信息共享风险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伙伴信息共享的内容有4个维度:作业信息、策略信息、利润信息及物流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伙伴信息共享现状,调查结果说明作业信息、策略信息和物流信息共享程度较高,利润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最后提出建立木材加工业供应链联盟、建立激励机制和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措施加强木材加工业供应链伙伴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竞合视角下企业组织联盟知识共享演化与激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知识共享基本价值、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 构造企业组织联盟各方知识共享的收益函数, 建立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 研究知识共享群体的演化稳定策略, 讨论各种情形企业组织联盟竞合下知识共享群体系统均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以及竞合下知识共享双方知识吸收能力、价值增值、杠杆作用、协同效应、负面影响、共享成本、声誉损失、边际收益等因素对企业组织联盟知识共享群体演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组织联盟形成知识共享稳定状态的概率与价值增值、负面影响、共享成负相关, 与杠杆作用、协同效应、声誉损失正相关, 与知识吸收能力无关。可通过降低企业组织联盟独自拥有的知识的价值、降低知识共享的负面影响、建立声誉机制、降低知识共享成本来促进企业组织联盟向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联盟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广东省和海南省462户农户为调查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公司+农户"伙伴间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对关系承诺、信息共享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共享对联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农业企业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与农户建立高水平的信任与关系承诺,而且要善于与农户进行信息共享来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6.
论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昔日的核心竞争力也辉煌不再。单凭企业的单打独斗已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战略联盟则是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而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核心竞争力独特之处 ,讨论了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企业现代成本管理应借鉴战略联盟思维理念,打破成本管理与技术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界限,在不同的价值链范围之内,寻求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联盟思维特点的现代成本管理的思路是:灵活运用战略联盟思维理念以外部化企业成本费用,打破协作壁垒以促进成本管理联盟,组建信息共享联盟以降低价值链之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明确创意产业集群的特性以及知识共享对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共享决策的多阶段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创意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施知识共享程度取决于知识共享前研发成本、企业吸收能力系数、企业知识共享合作前的市场容量、企业知识共享合作的市场效应系数和知识共享的成本系数等多个因素,而且每个因素对知识共享程度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通过知识共享,企业产品均衡价格得到提升。但是能否提升企业的利润,取决于知识共享为企业带来的市场容量变化和研发成本降低以及知识共享本身成本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联盟控制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技术联盟效果和联盟技术研发成功后的收益是由联盟企业的控制状况决定的。通过建立联盟控制机制模型,可以分析联盟控制机制的决定模式和作用机理,为我国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自组织与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技术联盟中,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成员企业间隐性知识流动、共享和转化的动力。从自组织理论出发,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的关键要素包括激励主体和客体、激励目标和激励方式。企业技术联盟绩效激励机制遵循公平、效率和适度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2018年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逐项回归法,研究政府补贴、资本结构与信息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且将资本结构作为调节变量,探讨资本结构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关系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资本结构与企业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同时,资本结构对政府补贴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且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显著。为此,信息技术企业应完善自身资本结构,合理举债,提高盈利能力,为研发活动预留充裕资金;政府应加大对信息技术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补贴,在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2.
按照知识基础论的观点,分析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双重贡献,其贡献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企业带来当期利润与市场价值,还可以提升企业知识存量,进而使企业获取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结果表明,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知识积累的研发人员激励动态模型。分析指出,一个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应该使风险收入在研发人员的报酬中占相当比重,考虑研发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努力的成本,与企业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挂钩。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开发(R&D)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研发活动的特殊性,加剧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缺少足够的R&D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R&D信息的价值和它产生的信息不时称对公司股价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减轻R&D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内部交易对证券市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渐加剧的科技竞争压力、研发投入的高风险特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和高昂的人力资本,跨国公司纷纷在海外设立R&D机构,加强各自的竞争力。这些研发机构在与东道国厂商之间的联系、集聚科技资源以及对国内企业的示范作用过程中,产生技术的扩散效应。对此,我们应该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改善用人机制、增强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来增加对技术扩散效应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5.
加强海外投资与R&D活动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源泉.该文在对有关跨国公司海外R&D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广东中兴通讯、华为、TCL、康佳、科龙为例,研究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索阶段的海外技术与R&D战略,其中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以期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认为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目的是希望有效利用我国培养的优秀R&D人才,开发满足我国市场需要的产品,保证产品和工艺的有效当地性改良,并充分利用我国与其母国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来提高全球研发效率。进而在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征和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对策来应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与联合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与本质特征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工厂、学校与科研单位大协作,文章结合湖南的企业技术创新、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作用、进展与联合模式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产品研发流程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之一。广义的新产品研发包括了研发与现有产品完全不同的新产品和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后一种研发是企业经常进行的。通过对新产品研发流程的再造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来提高研发流程对不同研发任务的适应性 ,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跨国公司R&D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领域中技术变革的中心 ,它不仅是新技术的最大购买者 ,也是应用技术及服务的提供者。而RD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变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跨国公司 80年代后RD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认为我国企业在从事RD活动时 ,可以借鉴跨国公司RD的一些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R&D投资的原因及发展势态,探讨了这种投资活动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由此得出对我国企业技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