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对接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河南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以推进产业升级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引进项目层次偏低,未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紧密对接;招商方式老套,招商主体不到位;在承接转移过程中话语权较少,且缺乏主动性;考核办法不科学。因此,应把握市场规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承接地软环境,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并注意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增加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施产业链招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有效推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文章从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动因和结果等方面阐述了其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安徽的承接实践为例,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清除障碍,采取灵活的承接策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高端制造乃至"创造"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摆脱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产业在结构调整背景下,正在逐步向东南亚以及我国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湖南地处中部,其制造业也正处于战略调整之中,如何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一契机,顺利实现过渡,形成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承接战略规划、创建承接的良好基础条件、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实施嵌入购买者与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承接对策方面入手,对湖南制造业进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升级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之间具有内在作用机理。产业转移通过发挥推动产业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溢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改善和产业效率提升的作用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承接区和转出区政府需要创造好的制度环境,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才的培养以及做好应对负面影响的防御措施来促使产业转移更好地对产业升级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同时也是其承接转移产业的过程。在承接转移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应处理好国际转移产业与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关系及本地区城乡产业转移问题,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主导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承接能力。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7.
以生产性服务为载体的服务外包是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服务贸易自由化则会大大加深这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虽然服务外包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但总的来说,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本土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要清除种种体制性障碍,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与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地化是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根本。新疆承接棉纺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全国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加强本地化是其内在要求。该文从经济地理、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理论出发,认为新疆应通过落实棉纺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做好产业定位,发挥竞争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中间组织等措施,增强棉纺产业本地化。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区域分工向价值链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回顾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与规律的理论研究,对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趋势。主要不足有: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国内实证缺少耦合;针对国内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研究以及对产业承接地产业集群效应的政策研究都偏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在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只有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对于现实的产业聚集现象的分析才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和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为此,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从东中部产业结构梯度性、生产要素禀赋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并提出中部地区应抓住大好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与金融集聚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正确选择辽宁产业金融发展之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产业发展状况、金融服务能力、产融结合三个方面分析辽宁省发展产业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历史特点探究其成因,据此提出适合辽宁省产业金融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东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推行产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实行产业政策的合理界限进行分析。我们主要应注意保护性政策的阶段性;注意产业政策实施中的金融安全;注意产业政策目标的单一性,等等。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选取二线城市苏州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1990~2010年的相关年度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在对比分析变截距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探讨金融发展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异质性,总结金融发展水平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发挥的作用,并对类似苏州的较发达二线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开放经济下对外直接投资(OFDI)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O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及传导路径的互动机理分析,在对安徽省OFDI投资概况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03—2017年相关数据为样本构建VAR模型,运用ADF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从产业结构总水平角度,实证分析得出短期内安徽省OFDI所能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不显著的结论。进而从具体传导路径角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0个变量中提取主成分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等方法实证分析得出安徽省OFDI可通过贸易、省内投资、就业和技术路径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此,安徽省应扩大OFDI规模,提升OFDI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融合之势愈加明显。各种新兴网络应用服务层出不穷。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首先需要认清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地指导产业发展;其次有必要打破体制壁垒,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再者,营造开放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创新精神,从而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分工、加强政策支持等影响市场化进程。以此为基础,利用1998—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影响我国市场化进程,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代表的产业升级质的变化,对我国市场化进程有显著的影响;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提高为代表的产业升级量的变化,也能够影响各区域市场化进程,且第三产业影响市场化进程的作用要高于第二产业,城镇化水平、贸易开放程度、自主创新能力等控制变量对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则表现出区域差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产业升级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根据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地区政策的制定要考虑产业升级对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江苏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是“十二五”江苏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2012年的总量数据和2006—2010年的增量数据表明,江苏小微工业企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呈“喜忧参半”的状况。江苏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难点问题和诸多影响因素,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典型发展中国家和2011年来全国主要省市扶持小微工业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顶层设计和逐级细化的方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江苏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新工业革命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阐述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我国制造业战略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大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并进一步构建新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化发展是在政府作用下发生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决定了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方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经济支持计划,导致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及城镇化发展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与中央政府关系的调整,在以1978年及1994年改革为分界点的不同时期,地方政府适应性地采取了不同政策,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及就业比重作为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对1952年—2012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因此,中央政府应当及时进行深入的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使其政策有益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首要的支柱性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体经济的三分之一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催促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介绍新工业革命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趋势和压力挑战,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定位和基本思路,给出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行动建议: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主体; 培育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群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产业信息化和绿色化改造,强化装备制造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服务与生产制造融合发展; 深化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