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松德 《决策探索》2014,(22):25-2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更加重视。这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来提供条件。深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省部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11,(39):3-M0002
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心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们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区安全、文化体育和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也会愈来愈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不断深入发展,党中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政策,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戴。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栖息地,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居民对社区内的各种服务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区内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也应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不断扩展其服务的范围。应把社区服务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在社区内建立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像各类敬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康复中心、医疗站、心理咨询等。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居民小区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文化定义、文化起源和文化发展的阐述,对业余文化做出了定义。业余文化是指表达一个时空内的、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与地理、历史、风土民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以及普遍价值观有关的活动的集合。本文在此概念下对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方式进行了总结。基层群众业余文化建设重要性体现在能够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缓解群众日常压力并且能够提高群众的额外收入等三方面。同时,通过对作者工作地所在的范围的群众业余文化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特点的人群业余文化的特征,希望能够为群众业余文化建设提供些许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0,(27):20-21
锦江区社区治理经验将向全国推广 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要求指明了我国社区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群众文化服务的构建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到今天,我国群众文化服务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人民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文化服务所带来的好处。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大量新兴媒体和文化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这使得以往群众文化建设模式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化风气逐渐在社会上出现,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丁煊 《办公室业务》2012,(19):185-186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显然它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群众文化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群众文化应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对群众文化吸收的同时融合群众文化,对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文章首先对群众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之后,对企业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文章旨在发扬群众文化,促进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办事,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好抓实的工作。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新格局、新态势,开展组织好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是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的象征,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进步的积极意义。本文从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并逐渐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即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群众的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要对群众文化建设之路进行综合的考量,这样才能将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做好,才能加强群众与国家、与政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本文将阐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限制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实现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关注民生的热情日益高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民生的话题更是空前密集。最近,又一个新提法“非物质民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许多场合,人们所说的民生问题,都只是指物质生活层面,即当年孙中山概括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非物质民生问题,是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文化”概念。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非物质民生问题”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13.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面向思明区群众大力开展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培训工作,各种群众文化队伍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公众性的聚集活动,也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许多困扰,各地因广场舞、大家唱等群众性活动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越来越尖锐,甚至出现势不两立的局面,因此,如何化解双方的矛盾,真正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许多社会工作者关注且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城镇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依然是文化贫瘠之地。近年来,通过规范、鼓励基层文艺团体的发展,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引导基层文艺团体成为“文化下乡”主力军,是建设农村文化主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群众文化服务的构建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到今天,我国群众文化服务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人民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文化服务所带来的好处。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大量新兴媒体和文化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这使得以往群众文化建设模式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化风气逐渐在社会上出现,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如何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永信 《决策探索》2010,(10):46-46
做好农村文化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以新颖、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使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相协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乡镇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笔者就如何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可以给和谐社会的建设指引出一条明路。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文化精神的传承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多种形式,而其中的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特有的和谐特征与和谐功能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莫维玉 《经营管理者》2013,(18):347-34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群众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公共性、群众的广泛性、节庆性和自娱性等特征,发挥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社会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实地方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薛巍 《经营管理者》2013,(24):349-34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注重追求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还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便首先就这些问题及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做一个分析,然后探讨一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化馆是广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提升文化素养。现阶段,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一直在不断创新,转变文化辅导模式,为精神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本文分析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实践策略,阐述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实践意义,供文化馆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