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著名的泰山游记。在这篇不足五百字的散文中,作者描述了泰山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色,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景物特点,并结合作者攀登泰山的路线,考证了泰山南麓的三谷: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相似文献   

2.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晚年倡导的著名理论;《登泰山记》是其中年创作的优秀篇章,也是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品,并被作为古典文章名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代众多文学史家以姚鼐晚年提出的理论逆向诠释其中年的作品,认为《登泰山记》是体现其三合一理论的典范之作。在钻研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紧扣《登泰山记》的原文特质和作者意图,可以证明:《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由此可以推论:作品特质、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为诠释活动设下的界限不可跨越,否则,任何诠解都难免与事实枘凿。  相似文献   

3.
读《雪》     
《野草》中,有些作品是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艺术手段,通过美化了的“自然物”来曲折地表达诗化了的“小感触”的。——《雪》是其中的第一篇。《雪》抒写的主体是两幅雪景:一幅是忆念中的故乡江南的雪  相似文献   

4.
在《登泰山记》中,朱孝纯不能仅被视为游览活动的陪同者,而应看作登山观日的发起者。姚鼐沿着一条被“预设”的路线游览,朱孝纯则是游览路线的设计者。作为对话者,朱孝纯参与《登泰山记》文本建构,为游记增添了想象之辞。  相似文献   

5.
《讽刺与幽默》杂志(1986年第12期)登了华君武先生的一幅漫画,题目叫《诬告》。画面上的诬告者气势汹汹,煞有介事,摆出一幅“据理以讼”的样子。待读了题词之后,方知他告的原来是“人咬狗”,于是,读者对这位诬告者莫不深恶而痛绝之。  相似文献   

6.
比较,是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始于比较。我们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比较阅读。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一是主题比较。即同一体裁或题材,但立意又不尽相同的文章的比较。如《雨中登泰山》和《醉翁亭记》,两文皆是游记,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山川景物的热爱,文中皆透出“乐”字来。前者表现了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而后者则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但前者的“乐”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怀,而后者的“乐”,却隐隐约约地流露出作者被贬滁州,怀才不遇,遣情于山水的抑郁之“乐”。再如《夜》和《药》,均为明暗线索,且都写了革命者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精神,但主题却各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之际的越国大夫范蠡,究竟寿终何处?《湖北方志通讯》1984年第一期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范蠡寿终鹿角峰》;同年第八期又登了一篇,题为《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两篇文字,各执一词。笔者乍读第一篇,同第二篇的作者持有同见。但经认真查阅史料,反复思考第二篇的论据,则又觉得前者可以存疑,后者未免过分武断。因此,我们不揣冒昧,略陈浅见,与《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一文的作者商榷。作者开篇断言:“春秋之际越国大夫范蠡的死地,本与今湖北无关。前人虽曾一度有过“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传说,但也早被澄清。”接着对《范蠡寿终鹿角峰》一文进  相似文献   

8.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号为五岳之尊。在古今的一些文集中,记游泰山的诗文比比皆是。如“诗圣”杜甫的《望岳》,是晴日遥望,虚寄凌顶览小之壮志,清人姚鼐的《登泰山记》,是雪中登览,实绘登峰观日之奇景;今人杨朔的《泰山极顶》,是阴天游山,尽抒托山论世之豪情。这些诗文,真可谓东岳所之大观,使后人为之叹止了。而李健吾的《雨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描绘了若干身体畸形的人物的形象。特别突出的是《德充符》篇,连续描写了五、六个面貌丑恶、奇形怪状的“畸人”的外貌、美德,简直可以称之为“畸人列传”,《庄子》对残丑之人的描绘赞颂,在中国先秦诸子之作中,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反映了《庄子》的哲学、美学上的独特观点。本文拟对《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略抒管见,以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0.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的故事等,多取自于泰山文化,可称之谓“泰山小说”.“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与泰山相得益彰,而泰山更需要“泰山小说”携程.“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重大课题,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八记》是作者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文。这组山水游记文是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连续写成的,分看各自成篇,合看乃是一幅连环的山水图画。本篇所记的主体是“小石潭”,而其题目在“小百潭”的前面又加上“至小丘西”几个字,是与《钴鉧潭西小丘记》相衔接的。下面对这篇作品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同志于二十年前发表的《套不住的手》是一篇思想深刻、风格别致的优秀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与称赞。作者在这篇作品里,运用他那饱含激情的彩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的、闲不住的老农的光辉形象,它通过描绘陈秉正老汉的“套不住的手”,热情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新思想、新风尚和传统美德。这是一曲劳动人民的颂歌。 七十六岁的陈秉正老汉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性格倔强。几十年的劳动,练就了他一双结实、勤劳的手。作者在描绘这一  相似文献   

13.
泰山纪行     
还在中学时代,读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我就对泰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今,登上这南去的列车,去泰山一游的愿望就更强烈了。但这次出差日程紧,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起来,此刻的心情也同李健吾先生一样,若“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我决定在泰安下车。  相似文献   

1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作者以含蓄的笔调将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爱尔兰民众压抑沉闷的生活环境和瘫痪麻木的精神状态进行传神的刻画和描绘。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对故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巧妙互动,透视作者如何引导读者逐步领悟故事所要传达的沉重主题。  相似文献   

15.
王磊同志是我区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区内外有着良好的影响。王磊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在这部即将问世的《行吟集》中,诗人又献给读者一些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其一,是深沉的历史感。一个成熟的诗人要有新的突破是不容易的。但当我们读了这本诗集后,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王磊的诗中增添了新的因素,即“历史”的因素。开篇《运河》写道:“运河死了/历史还活着。”《骊山兵谏亭》写道:“你捉住历史/历史捉住你/双十二协定/历史不会忘记……你尊重历史/历史尊重你。”《登泰山》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4):47-50
古代小说写及泰山的作品很多,但以泰山形象被摄入作品的直接描写之大量与深刻而言,古代章回小说中李百川《绿野仙踪》可谓泰山的最热"粉丝",与泰山的关系更为密切。泰山是《绿野仙踪》最重要的故事背景,小说描绘了风景优美的泰山景观,展示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宗教民俗,并且在语言修辞上使用"泰山"的频率也较高。作者李百川熟悉泰山并对其情有独钟,泰山文化作为《绿野仙踪》的重要背景和内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孙犁,四十年前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小说《荷花淀》时,他的作品就被人们誉为是“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的确,他所描绘的那一幅幅冀中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至今还使人难以忘怀。孙犁作品之所以这样充满诗情画意、隽永清新,与他作品中描绘的一幅幅风俗画是分不开的。 一  相似文献   

18.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  相似文献   

19.
《雨中登泰山》结构灵巧 ,呼吸自如 ,于景色描绘之中爆出思考的火花。它以拟人化的方法 ,把山、水、树、石写得活脱脱有了生命 ,有了性格 ;有意境 ,有文采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是以真挚而绵密的情感激荡人们的心弦,那么他的《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是以旖旎风光使人赏心悦目。《威尼斯》这篇游记式的散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31年访问和游览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五个国家时写的,后来收在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散文集里。《威尼斯》这篇游记,以作者在意大利的水上名城——威尼斯访问、泛游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威尼斯城的风光、景致和古迹。作者以敏锐的观察,状物的工巧,绘景的逼真,勾勒了一幅幅精致的彩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