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与上古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关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常用于尊者和国之大事.老子之“观”摆脱了传统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突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成为修道的实践方式.老子以“妙徼”双观,揭示了道之“无”、“有”的体用意义.老子的“观”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的“看”,而是修道者对其所置身的世界的存在领悟.在“观”的存在领悟中,道之“自然”的价值与意义获得呈现.“自然”即存在的“本然”,是存在者对其自身以及所置身世界的价值性体认.在落实于身、家、乡、国、天下的修道实践之中,老子“道”的实践特征与境界意义获得充分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价值”的观念是何以可能的?这是今日探索价值论问题的基本的发问方式。这种追问所指向的不是任何形而上的、或者形而下的存在者,而是存在本身;因此,这样的发问意味着价值观念的当代重建,而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任何原教旨主义式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儒家的观念中,存在就是生活;因此,生活及其仁爱情感显现乃是一切存在者的大本大源所在,也是价值论建构的源头活水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署名为“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①中,王国维对文学意境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现我者,意徐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这里王氏给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意”与“境”;2、怎样才会有意境;3、什么是“出于观我”与“出于观物”;4、什么是“意…  相似文献   

4.
“以物观物”是邵雍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一思想贯穿于邵雍的诗歌创作。“以物观物”关键在“无我”,“无我”故“静”,“静”则无情物之滞累,进而在他的诗歌创作申才提出了“八因”、“四不”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 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 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 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之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 ”、“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 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王氏对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性的表述。后人大都用“以我观物” “以物观物”而引起情感的“显” “隐”来界定,如认为有我之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者移情入景,景物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比较具体、确定和强烈。无我之境作者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情感隐约深藏,并带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笔者以为这样界定有偏颇,因为在《人间词话》中王氏还这样说:  相似文献   

8.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相似文献   

9.
通常那种将福泽谕吉看做“脱亚入欧”之先驱,认为他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一切领域脱离“亚细亚”之观点,是在对福泽思想进行全面考察,或者至少是在对其与“脱亚论”有着密切关系的儒学观进行综合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吗?看来不是的。因为只要对福泽的儒学观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与“现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杜维明的观点竟是如此相近:杜氏将儒学分为“孔孟之道”与“封建之遗毒”,福泽则将之分为“周公孔子之教”与“腐败之余毒”。福泽所竭力排斥的是毒而非教,对于“周公孔子之教”不仅无非难之词,反而亟称其作为道德人伦之标准应当敬重。因此,福泽的“脱亚”主要是指摆脱业已腐朽的、儒教式的政治体制而决非整个东亚文化;所谓“入欧”,也只是要导入其科学技术而非主张包括道德人伦内在的全面欧化,他对于“开化先生”的辛辣嘲讽便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对非理性的思考中寻求道存在的意义.道作为“虚无”存在意象,它是世界的敞开,是存在的领悟.同时,围绕“物与质”的两性关系,论证了物的“第一性的质”是客观的和物的“第二性的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但却有“物”的一种能力去领悟存在的显露.着重探讨了“第二性的质”如何从存在中折射出“道”的生命原形.  相似文献   

11.
歌唱艺术的欣赏过程是听、视、觉的过程。听的主体是力的样式 ;视的主体是形体表演 ;觉的主体是意境。观众在听、视、觉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也升华了感情。  相似文献   

12.
表征的观看与现实的观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观看行为"、"观看方式"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得"表征的观看"必然地走向"观看的诗学".观看何以发生?观看怎样进行?观看如何利用"视框"的限制创造新奇的效果?如何克服"视框"的局限"看见"到更多?甚至还有对于观者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这些构成了观看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从逻辑上,可将之描述为"视知觉的完形"、"纯粹的凝视"和"观看的症候"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台湾寺庙在其适应台湾现代社会旅游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方面,作了某些探索,也产生了某些负面 影响。作者三次赴台考察、讲学,就所见所闻,对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用典型事例作了多层面的论 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以政治为专业,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应该通过得人心的措施,来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行。他反对无政府主义而重视礼乐;反对剥削而提倡通过推行仁政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为了政治搞教育强调诚信,重视后备官员培训。他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新华航空》2011,(4):53-57
"撤侨"这个词,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每当中国侨民的利益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完成了一次次的紧急撤侨行动。  相似文献   

16.
试论“看病贵、就医难”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原先是从“看病难”到“看病贵”,现在逐渐由“看病贵”到“就医难”。深入剖析“看病贵、就医难”这一顽症,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症下药”,力求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在形成“看病贵、就医难”问题的多种原因中,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医改、医德、医技和医价。因此,解决“看病贵、就医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医改、医德、医技和医价等方面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18.
在杜甫的同题《望岳》诗中 ,同是五古的望南岳衡山诗比望东岳泰山诗 ,气势更加雄阔 ,笔法更加奇崛 ,结构更为复杂 ,内容更为丰富。它在礼赞南岳的同时 ,突出了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 ,融入了国仇家恨之思 ,展现了杜甫精神世界里信奉道教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建筑形态的发展和抽象派艺术的特征,主要从几何抽象派和抒情抽象派两方面来分析,并以理查德.迈耶和扎哈.哈迪德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为例,分别论述了抽象艺术的风格流派和抽象派艺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癫痫病患者 ,其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生活在俄国 19世纪末期 ,激情动荡的时代特征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有某种默契 ,这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同时代的其它作家 ,更善于表现生活在这种时代里人们的精神分裂和迷惘 ,揭示他们悖论的生存状态。这种默契还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