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风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F0003-F0003
2007年4月17日至19日,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回母校访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袁隆平院士的家里,墙上有一首自题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看过这诗的人觉得文字通俗,含意深长。举世闻名的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县,1930年9月1日生于 相似文献
4.
5.
罗建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3):1+129
2012年4月25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冒雨视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雨中的校园,空气清新,绿意醉人。迎宾路上,数百名同学撑着雨伞,自发排成长队等候袁院士的到来。当袁院士健步走到同学们中 相似文献
6.
张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F0002-F0002
2007年2月27日,从北京传来令我校广大师生员工倍感振奋的消息,在我校工作和生活了31年的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总书记向李振声院士颁奖。 相似文献
7.
7月22日,在2008年湖南汽车展销会上,78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老伴邓哲选中了一款奔驰豪华敞篷车,顿时引来众多媒体关注的目光。可令人奇怪的是,一向爱戴仇富眼镜的网民竟然一边倒,全站在了袁隆平的一边。这个 相似文献
8.
9.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新华网快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相似文献
10.
约访时,李振声表示在3月2日接受限时半个小时的专访,可是真正面对面时,言犹未尽的科学家将采访现场变成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人生课堂或科普讲座,因不时有入登门表示祝贺或预约采访,最后我们只好关起门来对话. 相似文献
11.
金褐色头发,双排扣黑色西服,黄色领带,睿智微笑,十足的绅士派头,便是罗伯特·蒙代尔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回答问题非常友善,喜欢借助手势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发展知识经济绝不是只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排斥和放弃传统工业和农业,而是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转变为知识经济体系,并运用知识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其知识含量和高技术含量,使知识经济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因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增加其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即大力发展知识农业也应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建立国家知识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土发明的杂交水稻(hybridrice)技术正是在传统农业领域发展知识经济的典范。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有力地证明,农业领域发展知识经济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崔永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6):68-73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理论观点。在其创始人霍克海默那里,"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已成雏形;马尔库塞在继承其前辈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及其充当控制工具的消极作用,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趋于成熟;哈贝马斯则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虚假性本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意识形态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从而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得以系统化。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院士,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在 相似文献
15.
姜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在20世纪的中国,写实主义文艺的重心曾经从"写实"本身的"主义"转移到政治的某种"主义",张道藩的国家文艺思想,即令"写实主义"服役于"三民主义",演成三民主义的写实主义.其形成带有现实的政治考量,即因应抗战建国和批评普罗文艺的需要,而其实施则暴露出政治目标与人文内涵的冲突.张道藩对三民主义文艺思想的建构和阐释显得中正、平衡、和谐,虽倡导有力的国家文艺,却又试图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由和人权,遂使其三民主义的国家文艺思想温和无力,最终走向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16.
新春佳节,本来是全世界华人合家团聚的日子。可2007年的这一天,年逾古稀的任士荣顾不上和亲人团聚,应邀来到北京陕西大厦剧场,在为全球华人华商联合总会执行主 相似文献
17.
张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39-42
两汉学术与思想以求“贯通”为特点,主体“心”在东汉儒学贯通天人与古今中的诠释地位突显了出来。面对东汉以来的社会变乱,党人集团道德实践的失败和魏初文人化儒生的生存困境,使长期作为思想潜流存在的道家登上了思想前台。玄学思想家开始探索人与道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无”本体论,以此寻求一个更优越、更本源的思想与社会立场,从而把握个人和天下之命运,思想范畴也由儒家的“通”转向玄学的“无”。 相似文献
18.
赖阳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130-134
“多元合一”是人类哲学思想中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既是事物的初始原态,也是事物的终极趋势,是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客观事物的“多元合一”绝不是多元的简单迭加,它们都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和规律,有其自身的构造方式。“多元合一”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立敏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55-62
如何从一种认同平顺地跨越到另一种更大的认同,一直以来就是多元认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比如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再上升到"华夏认同"的过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冲突与调和.随着种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很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无法很好地被整合进"国家认同"的情形更不鲜见.如何解决多元认同的跨越难题?文章以南北朝... 相似文献
20.
不能正确说明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法律与政策混同,这种现象在法学领域是"泛法律化",在政治学领域是"泛政策化",两者具有相同的问题属性。产生泛法律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错误的政策观念,对我国执政党政策和国家法律之间的现实关系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并且习惯于把政策策略化;一方面是不能从功能价值、工具属性和主体分析上将法律与政策区别开来,导致法律的矮化。法律规范在一定意义上构成政策空间的制度约束,政策空间即政策主体进行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在严格的法理逻辑上,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属于政策的范畴。"行政法治"是指合法的行政,而不能解释成用行政法去行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