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 ,寻求传统的支持 ,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 ,而是要突破和超越传统。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和超越 ,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研究的"创新"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对现代化的研究侧重对既往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时跟现代化的现实进程紧密相联。21世纪初的东亚和整个世界比之此前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研究应当有更恢弘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应当多研究些经验性的“问题”而少谈些“主义”;应当有所创新、有所超越,有对现代化发展中断、挫折与失败的总结,也包括对“现代化”本身的批评和反思,甚至包括对世界范围内反现代化思潮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女性写作”最激进前卫的“私人化”书写 ,将批判之矛指向整个男性话语霸权体系 ,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颠覆性效应 ,足以构成新的文化景观。但在精神的自由高蹈之后 ,突围与救赎却最终走向了虚无。或许 ,这正是女性与女性主义文学无法摆脱的历史困境和文化宿命。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化方式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条件,其所构建的是一种资本主义占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面临发展的困境、现代化的陷阱,难以通过复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方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理论与经验总结,超越了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超越了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超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既保持独立又快速发展的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受住挑战和考验,跳出历代统治者盛衰兴亡的“历史周期率”靠的是“三个代表”。着重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强烈的针对性,鲜明的实践性,为跨越“历史周期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菊香 《江淮论坛》2006,3(3):23-28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为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解决了前提条件,提供了政治基础。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惯性形成的“革命情结”和土改后建立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正视它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影响,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新浪漫剧就是现代派戏剧.本文认为,我国现代派戏剧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两次短暂热潮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文化现代化其实质是"全人格的觉醒"或人的本质精神的解放.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中,先后经历过两次思想启蒙运动,而现代派戏剧的两次热潮刚好与其相对应.由此可见,现代派戏剧的命运不仅与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命运密切相关,而且最终决定于整个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化过程的性质与特征.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新浪漫剧的兴衰中,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8.
武云 《社会科学家》2003,(1):129-132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文化史研究形成的“切蛋糕”式的研究范式束缚了文化史研完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造成了文化史研究视野狭窄、选题碎化、论述浮泛尤其是文化史研究领地难以落实的困境.文章提出要弱化文化史研究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同题意识,从“切蛋糕”的研究范式转为切入文化的路径研究社会历史,从而找到新时期文化史研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了起来,现代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动力。但现代性是以市场逻辑与理性主义合谋而发展的,它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市场律令至上和工具理性独断,导致了社会断裂分化、道德理想失落、生态问题严重和人们精神家园荒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寻求共同富裕和提高发展质量抑制现代性悖论。科学发展观寻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终极意义,强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规范和思维范式的超越,推动了和谐社会构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和以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都曾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事业发展,却也都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与缺陷,酝酿着现代化的危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在经历被动适应与主动迎接后成功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开始走向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内在超越"是儒家精神的基本特色。孔子"践仁以知天"即是儒学"内在超越"之精神体现。在孔子,仁即性命、即天道,"仁"与"天道"不二。本文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角度对孔子的"仁与天道"观念进行阐释,儒学的"天"是生存论性质,而不是范畴论性质的,如果抛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模式,进入现代哲学视野,"内在超越"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2.
“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启蒙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给世界和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 ,并开始了对国民性进行总体性和自救性的理性批判 ,从而为重铸中华新民族魂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 ,对“五四”启蒙独特的思想背景、现代化的张力、历史价值作一客观评述 ,以实事求是地揭示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的转型:从"物"到"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文化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水平,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与基础。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性的提高,在城市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也随之向知识化和情报信息化的转变中,人的追求目标也朝着精神的、知识的、人文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张小莉 《人文杂志》2002,1(3):137-140
在“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人面临价值主体空缺的文化紧张 ,毅然担负起重新建构价值体系的历史重任。他们从多方面对封建文化予以批判 ,试图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文化价值。新文化人自始至终存在着纯粹价值重建与服务政治社会的矛盾 ,这是其内部出现分歧的原因所在 ,也是文化现代化任务未能成功完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宁林 《理论界》2009,(11):174-176
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价值。因此,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视角下,我们如何运用"和合"的思维,选择"规制的多元主义"的路径,通过保存、倡扬、变革和重构,来实现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文化在现代中国法治社会构建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不管是法律形成方面,或是法律实施方面.构筑法治社会大厦的前提和根基是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要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就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市民社会和公民的法律信仰.正确处理法律文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唯此,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才具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代性痼疾,必然会面临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协调性失序、包容性不够、环保性欠缺、互惠性不强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成功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困境,最终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现代性之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增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络与卫星通讯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利益重组和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使得心理意义上的社会不安全和各种损失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现代各种制度控制确保社会安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人们的风险意识在增加,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也在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文化现象。风险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社会研究。处于社会双重转型期的中国,因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迁与体制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就地缘政治而言,包括国家信息传播在内的信息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风险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信息文化安全方面,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层的内在文化理性去观察与思考,以营造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潜质和价值判断的舆论环境,推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认同和行为取向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钥匙。改革时期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文化讨论,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生转型的逻辑结果。从洋务运动开始,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中体”与“西用”等文化话语,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淡化,开始让位于其他重要话语,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性”与“民族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转型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主流文化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新型的主流文化,既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同时充分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