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问题成为学术争论的热点.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可以看到,他抛弃客观物质世界的抽象,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重新阐释了运动、实体、时空、联系和真理等范畴,揭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实质和性质,实现了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变革,开启了转向日常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变革.  相似文献   

2.
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中,马克思在比照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人时间观异同的过程中建构了“感性时间”理论体系。对于被本质世界排斥的“时间”范畴,德谟克利特将时间归置到与世界不相关的主体自我意识领域;伊壁鸠鲁将时间拉回到现象领域,强调时间是现象的绝对形式。马克思则将时间引向现实人的感性实践领域,强调时间和人的感性都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反映,时间概念同时具备真实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形式,这不仅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把感性时间看作主观假象而导致的怀疑主义,同时也避免了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知识而产生的空虚道德主义。感性时间观关涉人的感性生活和人的现实自由,这也折射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酒道     
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东倒西歪的回到家里。半夜醒来头昏脑涨,胃裂肠断,思维开始回归正常,由仙境回到现实,眼前山河依旧。  相似文献   

4.
人性所呈现的就是人类自身,人性教育要让人性回到它最本真的状态,就要回归生活世界,即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它是与当今的技术世界相对立的世界。在技术遮闭了人性本真存在形式的当下,人性教育要回到纯粹的人性本身,敞开人性,回归自然。要更好地实现人性的回归,就应更重视人性的圆满回归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是教育的核心。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为‘人’。回到人!回到人!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可以说,小原国芳这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只有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还原教育的真实面貌。因此,回归主体既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7.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8.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虽然在结婚以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丈夫的骗子的本质,但是她最终选择回到罗马,回到丈夫的身边。本文试图从人物个性本身主体性的丧失对伊莎贝尔最后选择回归的动机作一试探性分析,通过对比她婚姻前后性格的变化挖掘她最终回归的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使哲学从抽象思辨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此种回归的成功实现,源于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基点立足于“现实的人”及“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0.
把感性活动确立为哲学思考的主导原则,马克思开启了哲学回归其源始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在资本和形而上学作为本质根据的现代生活过程中,哲学由感性活动出发,可望能够澄明资本与形而上学抽象统治的实质。哲学只有在参与现实生活中才能履行守护思想的本务,进而确证自身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 ,提出“心理教育———教育的心理目的”命题 ,心理教育要防止可能的教育学“妒羡” ,从教育学的视野对心理教育的价值回归、困惑与争论、万能与无能等问题进行反思 ,认为“育人为本”是心理教育的教育学走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教育学史上,人们为了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标准科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无论是采用实证化路线还是定量化方法,或是采取价值中立态度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我国教育学者曾制定了"三独立"标准,但这些标准也被实践所否证了.在多学科方法渗透到教育领域的过程中,教育学产生了一种变为多学科的"殖民地"的危机感.经过反思后教育学认识到,多学科加入正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于是教育学开始从"殖民地"向"帝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教育学需要努力突破传统的学科局限,变成一个多学科交流的领域,从而成为一门汇纳百川的智慧学问.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一步步走向"繁荣";但在这种繁荣里面正发生着一种异型,即高等教育学越来越虚幻,越来越"热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越来越多,这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反省:高等教育学在中国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拥有过夺目的辉煌,也承担了太多的负担,这些负担或源于意识形态的强暴式宰制,或源于自己不能"独善其身"的尴尬.在教育学科群急剧裂变和教育改革迫切要求的双重挑战面前,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中国教育学学科必须做出相应的范式转换,走分化与整合之路,并在"地坛教育学"、"讲坛教育学"与"论坛教育学"三者良性互动中实现路径重建.  相似文献   

15.
TVB自制剧,在港产电视剧中最具影响力。其有声语言即对白、独白、旁白等是口语传播的重要研究对象。香港回归以来,此类语言所呈现出的“话语权演变”、“语言风格日趋‘师奶化”’和“‘金句’的语言表达”,形成三类口语传播的模式并产生较大影响。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动因,是华语电视剧口语传播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存在概念混用的“失语”现象,此两者虽有联系但更有差别,前者是人类活动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学科范畴。高等教育研究往往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过程中表面的、局部的、带有偶然性的现象,而高等教育学研究则应当反映高等教育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规律。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功能分类来说,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从理论来源来说,具有多科性和开放性;从研究内容来说,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从研究目的来说,具有普适性和践行性。高等教育学的上述特征反映其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17.
极度空间是一种融合了科技、教育学和变革知识三股强大力量的集合,为所有人建立一种新奇且令人振奋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可能,具有融合性、合作性、自主性、可持续性等特征。极度空间并不是简单的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也不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单一变革,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颠覆性变革与重构。它的设计框架既要遵守成功产品的设计原则(专注、同理心、"简复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化和技术向教育回归)。极度空间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大规模、多领域、全方位的成功实施。据此,我们设计出极度空间有效运行的可能方案:促使科技、教育学和变革知识三股力量的整合,让所有的事情都与学习相关,放宽对科技的使用范围,通过科技力量的渗透,调动和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 ,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 ,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还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 ,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 ,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独立设科已整百年,伴随语文学科发展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也经过了百年的发展。认识百年来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对促进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语文学科教育学,发展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是否发生质的飞跃,语文教育观念是否全面更新为标准,我们把语文学科教育学百年发展的历程计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教授法阶段、语文教学法(教材教法)阶段、语文教育学阶段。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首先要回答的是它的生长点是什么.这关系的这门学科生长的根基.但是教育学既有它的学科逻辑又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教育学应该是执著于知识的探索还是钟情于意义的发现,从认识上澄清这个问题无疑对"学科迷惘"的释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观点是,淡化本质,突出生成.本质与生成并不是两个相冲突的命题,生成的过程恰恰也是本质无限澄明和敞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