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质疑者称安乐死是人为地缩短生命,与“尊严死”不能画上等号。前段时间,身患晚期胰腺癌的台湾体育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安乐死机构取得会员资格,这位被诊断仅剩两个月生命的绝症患者“获得了绿灯通关,随时可以如愿”。他希望成为首个合法接受安乐死的亚洲人。“安乐死是现代化产物,是不分宗教、种族、人伦道德与文化哲学的,这有如一场战争——战场上杀人并不犯罪,这是全人类对抗恶病菌毒的战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作品的灵魂?近些年,探讨什么是文学经典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的文章和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当人们从多方面去探究和总结究竟有些什么重要因素与元件构成,在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与生死寿限时,千万不要忘记说来说去,一个作品究竟是生是死,是生气勃勃前程远大,还是萎靡不振恹恹欲绝,归根结底还得取决于这个作品有无灵魂,自身是否强健,像人一样,有灵魂人才能活,无灵魂人必然就死,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他说的是人之精神灵魂活着,人就虽死犹生;人若…  相似文献   

3.
论“安乐死”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一直是备受法学界、医学界、宗教界等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对于“安乐死”,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国的法律也对“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法律上允许“安乐死”,有的在法律上把安乐死当成是故意谋杀罪。本文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明“安乐死”在法律上不应该是一种犯罪,它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及“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安乐死”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探索了“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惠 《社会》2004,(6):62-6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医学技 术的进步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安乐死的 本质及其合法化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安乐死”的现代含义是指经患者本人或其委托,多次提出请求,采用仁慈和尽可能无痛苦的方式减轻和解除患不治之症且濒临死亡患者不堪忍受的事实痛苦而实现的一种优化的死亡状态。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使人的死亡过程中避兔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折磨,优化死亡状态,使死亡安乐化。“安乐死的对立面不是‘痛苦地生’,而是‘痛苦地死’”(祝世讷等,1998:342-345)。 安乐死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1986年6月23日,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这是中国人对生存的那份渴望。从中也折射了一个民族对人生苦难的巨大心理承受力,这种生存智慧是随遇而安式的——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而倘若死了,一切也就归于虚空。 然而,生活是有质量的,生命是有质量的。死可以死得天地泣、鬼神哭,也可以死得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平静尊严;活可能活得窝窝囊囊、痛苦不堪,也可能活得风风光光,神采奕奕。这样,假定我们可以把生命的质量分解为生育的质量、生存的质量和死亡的质量这三个方面,那么就有理由提出一个反问:“好死”果真不如“赖活”吗?  相似文献   

6.
《东西南北》2013,(6):9-9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不知死活”的查韦斯,却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悬念,演绎得如此丰富多姿!意识清醒、深度昏迷、正在康复、病情恶化……关于查韦斯病情的各种传言一直不断。  相似文献   

7.
有阵子,启东某中学一学生面对三千人左右的师生,痛斥现行的教育体制.这一举动,不禁让我想起《哪吒闹海》的故事,想想看,龙王多大的势力,哪是一般二般的人可以撼动的?况且就是想撼动,谁有这胆量?因此不知龙王吃了多少童男童女,多少幼小的生命成为盘中餐?就是看不惯,怎奈他何?因此,造化安排了一个小小孩,未谙世事,健康活泼,有正义感的哪吒,将龙宫闹了个天翻地覆,倘若懂点人情世故的,早就没这出戏看了.龙王不管多少童男童女命丧大海,死了一个无法无天的儿子,便不依不饶.在没有道理可讲,亲情不足以保护哪吒的时候,哪吒只有一死了之.从此真正的有血有肉,健康活泼的哪吒消失了.  相似文献   

8.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乐生亦乐死     
“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是指善终、无痛苦的死亡,快乐的死亡或尊严地死去。人类对安乐死的认定,最早可溯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不要去治疗那些已被疾病完全征服的人,须知医学对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后来的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对此有了更明确的诠释:“医生的职责不但是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他的健康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生存于华夏以外的人类,对“安乐死”的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他死得很突然,但又很平静,以至人们几乎不相信这位名声卓著于学术之殿的老教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谢世了。他站在电车站上挥手告别女客人,当缓步走过人行道回家时,突然,斜刺里冲过来一辆自行车。他被撞了一下,头朝地栽倒了,前额撞在水泥地面上,再也没有醒过来。他本来没有送客的习惯,特别是送过马路。而今天恰好有一个参加自学考试的青年女工来请教习题,家人又逢外出看戏,他知道单身女子夜间行路不安全,而这个大学又很偏僻。所以尽管女青年一再推辞,他还是操起拐杖出门了,没想到一去不复返了。家人在哭泣,同事在叹息,人们念起他的种种好处。在整理遗物时发现,这位闻名中外的学者居然在工作之余和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自学青年有通信联系,他的案头还有亲自批改的作业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不请自来了许多青年人,有一些是刚下火车就赶来的。其中有一个身穿素白连衣裙的少女,她臂带黑纱,悲不自胜。当主持人请她讲几句话时,她只用颤抖的手从书包里翻出一叠信件与作业本,就泣不成声了。人群中掠过一丝冷风:“教授就是为她死的……也难怪,妙龄少女嘛!”“听说那天家里人都不在。”  相似文献   

11.
夜生活问题应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生活”这个词,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是个熟悉的概念——事实上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闹区。想想看,当华灯初上的时候,你和你家里人在干什么?夜大攻读、酒逢知己、剧场忘情、楚河汉界、花前月下、银屏天伦……得其所哉,尽其兴哉!中国人有夜生活。“夜生活”这个词,对于中国的年轻人又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理论上它是长期以来的一个禁区。恐怕很难查清何时开始,何人所提,反正在不少人的脑瓜子里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句话言简意赅,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是对人在社会生活中非人状况的沉思和抗议。试想,历史上哪一个统治阶级不把广大劳动群众视为牛马呢?他们什么时候重视过人的尊严和价值呢?一部阶级社会的历史充满了对人的屈辱和践踏,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史前史。恩格斯说,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开始了人类真正的文明史。但是,新制度的建立只是给恢复人的价  相似文献   

13.
人就是人     
世界上有许多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比较起来,其中捉摸难度最大的大概要算是人了。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用说,就是死了,哪怕死了千百年,仍很难对他作个丁是丁、卯是卵的结语。说是盖棺定论,其实是盖棺论未定,论难定!死了的人都这么不好捉摸,活着的人自然更是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了。但是生而为人,我们可以回避、拒绝许多东西,却不能不面对人,不能不与人交往,不能不被人管,也不能不去管人。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爱的是人,最恨的是人;最亲的是人,最疏远的是人;最想念的是人,最讨厌的是人;最相信的是人,最猜忌的是人;最依恋的…  相似文献   

14.
李渔(1610—1680年)号笠翁,浙江兰溪县人。他有才华,有学识,有经验,“能为唐人小说,兼以金元词曲擅名”,是一位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理论上所作的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而他在其他方面,如小说和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却被人们所忽视和否定。有的人批评他“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有人指责他“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  相似文献   

15.
善于观察的细心人,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一种反常现象,这就是中国人身上的“时间错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中国人行路,向来是慢慢吞吞,悠哉游哉,而在过马路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管你红灯、绿灯。在中国,“闯红灯”成了城市交通警察最为头疼的难题:红绿灯下,多少行人死于非命,多少车辆引“火”烧身,而“闯红灯”者依然“前赴后继”。面对中国人的这种“舍身忘死”精神,有些外国人大惑不解:“你们为会么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若要往深处追究,中国人身上的“时间错位”,不止是“闯红灯,相当多的人在从一种体制过度到另一种体…  相似文献   

16.
张子选是近年来我省诗坛上涌现出的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在全国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诗作,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鲜鲜的西部生命,触手可握。使你不得不佩服诗人勇敢而倔强地探索生活在西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的命运和价值的精神以及寻求人应该有的灵魂世界的魄力。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对“人”的极大关注上,并以此把握存在、感悟人生,透视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精神。他的这些成就的取得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即从感情的迷惘,目光的迁移到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求真”,对于文明社会的人永远,是一块质朴与理性相交融的园地。文明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着人们的需求,提高着人们对“真”的理喻,而人在文明的进化之中又不断打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大门,使“真”闪烁出“理性之美”——“生命之美”。在这个意义上,与“真”吻合代表了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境界。假如我说,“求真”是现代女性一份极平常的生活,又是一份“奢侈”的梦,你是否会认为我搅混了一个简单的命题? 说它是一份极平常的生活,是因为历史的车轮已驶到了廿世纪向廿一世纪过渡的交替岁月。同一个地球上相当数量的妇女已获得了与男子基本相同的社会权利,而在中国享受男女平等权利的女士们已自豪地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这难道还不足以使现代妇女(这里主要是指城市职业妇女)去赢得一份属于自己真实愿望的生活吗?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个永远年轻的话题。爱情缘何而生?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探究过它.结论自然因人而异。其实,爱的本质离不开自爱,情因爱而生,内在的爱外溢为情,即是爱情。自爱并不难理解。自爱就是对自己生命需求。精神理念的珍爱。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甚至要爱护太空,是因为我们爱我们自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命将难以维维。爱环境、爱地球、爱太空的实质,就是爱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说他(她)爱种花、养鱼时,他(她)也决不是对花、鱼之爱,而是对其自我精神的爱。花、鱼只不过是其…  相似文献   

19.
对此问题的一个流行的回答是:死剥夺了死者生命的美好,如果他活着,他会进一步享受这种美好。我认为,这一回答有部分道理。然而,内格尔则忽视了这一回答。他坚信,我们能够被我们并没有经验过的东西(例如,我们死后人们所散布的关于我们的卑鄙谣言)所伤害。可惜大多数人不为之所动,他们仍然相信,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生命的美好。  相似文献   

20.
哲学论     
哲学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哲学乃是展示人类精神发展的可能性选择之探索。哲学研究人自身、研究生命,是对下一个时代人类精神内涵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萌发自己特有的“夷、希、微”。它们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这种无呈现规定性,成为有。这就是人类精神的未来形态,或者说它是行进着的精神之必然风貌。 因此,仅仅指出哲学的主题是人的生命,是不够的。它不研究生命的自然过程,它不是生物学,也不是心理学,它研究的是生命的涵义、所应做出的选择与开拓,由此而应具有的规定性、规范,以及由无而悟到的应有──设定。哲学研究纯进化,是为了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