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变迁成为村落生存的外部环境诊断意味着村落后乡土特征的呈现,这促使村落以内部结构调整与文化变迁来消解来自外部环境之不一致带来的不适。少数民族村落空间的特殊性将村落与民俗二者绑定为一体,仪式民俗的展演是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实践结果。"报笨"作为布依族重要的仪式民俗,面对其社会空间变迁所呈现的式微值得关注。面对布依族村落后乡土时代背景下"报笨"民俗传承的困境,"报笨"民俗在村落变迁中呈现消逝和融合之外,亦可探讨其他可能性出路。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处边远且民族众多,长期以来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少数民族村落在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又辅之以手工艺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少数民族手工艺生产繁荣起来,对传统农耕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形成了以手工艺为主,结合农产品开发、旅游发展一体化的立体经济结构。这种变更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使手工艺得到了改进,但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我们应重视对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的保护,使之可持续发展,长久的为村落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集中注意力、提高兴奋性、诱导、热身、激发学生积极性、放松、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现能力等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及其结构特点,可以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和有效的组织教学工作,还应注意突出和加强纪律性、掌握和激发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要言传身教,全面关心学生、合理安排运动量、密切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一篇关于一个广西瑶族村落生育意愿转变的质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对老、中、青三代之间生育意愿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个地区代际之间生育意愿存在的明显差异,表明当地生育意愿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此外,通过深入访谈的资料分析,笔者探讨了该地区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这个转变给当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在笔者看来,生育意愿的转变与当地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出现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密不可分,而生育意愿在内的社会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5.
李志清教授告诉我们,选择桂北侗乡抢花炮作为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个案进行研究,最初是出于一种直觉,"20年前,笔者到侗乡参加一个全国会议,会议期间参观了侗寨.初次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侗族男子吹出的苍凉的芦笙久久萦绕心头,对山寨淳朴的民风民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郎维伟  周勇军 《民族学刊》2015,6(2):34-39,99-102
藏区的宗教文化既独特,又多元。在嘉绒藏族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两种传统宗教,二者并不排斥,村民都接受和认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两种宗教同时存在是一种大小传统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在互动中共存。通过村落社会的微观场景来观察村民的信仰文化,有助于对嘉绒藏族底层社会宗教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此为契机,各种旅游文化节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试图阐明以政府主控的旅游文化节给本民族"精神家园"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迷失",主体或"缺场"或"失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8.
奥拉是甘肃N县半农半牧区藏族传统村落社会内生的、轮流当值的一个功能性组织.其在藏族传统村落中参与宗教及世俗事务的各项管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在国家权力保障下的村落内部“双轨制”管理模式:世俗事务的管理模式村长-奥拉-群众;宗教事务的管理模式阿奈-奥拉-村民.为此,奥拉便成为藏族传统村落里村长与阿奈权力的实施者,村规民约的执法者,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为维护当地社会秩序,规范社会道德,增强村落成员间的凝聚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宗教仪式与财富消费密不可分,它们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瑶族宗教色彩浓郁,宗教仪式贯穿生活,仪式中的财富消费也就愈来愈受关注。为了探究瑶人对这二者关系的态度,文章将立足于公母山瑶族社会中的各类宗教仪式,将仪式中的消费情况作为关注重点,试图去了解瑶族人的消费观,尤其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消费观,并试图去分析瑶族社会宗教仪式与财富消费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传统的乡土社会而言,水井既是一种微型的水利设施,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器物.在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变迁中,水井作为村落物质构成要素之一,目前正处于急剧消逝之中.透视水井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重点应该考察的是水井对围聚村落空间和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以及水井所蕴涵的兼具生态与人文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藏北牧区过去不存在村落的形态.在经历了新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建构和草场使用权由集体到户的权属继承关系的推进,使原有的定居点出现清晰的行政和草原边界,从外部整合形成村落.当牧民以定居为常态,固定的房屋完全取代帐篷的居住模式后,原有的定居点与村落有了明显区分,同时村落社会的礼仪和公共仪式建构,增强了牧民的"我村"意识,从内部整合形成村落.藏北基层在内外整合下完成了定居点向村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在嘉绒藏族的原生态文化中,独特的姓氏制度可以追溯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父系来源,实现父系继承关系,这是姓氏制度的内在功能;以"房名"为血缘特征的姓氏文化和联姻形成的姻亲关系,成为村落社会中的二元亲属关系,通过亲属关系结成了村落社会的互助网络,这是姓氏制度的外在功能.在传统的村落社会中这些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作为嘉绒藏族的文化认同现象,迄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14.
民主改革后,藏北牧区逐渐出现村落的形态,村落中的牧民一直保持自然生育的状态,加之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牧民人口呈现由增加型向稳定性过渡的特点。而人口性别特点表现为低龄组男性人数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组的增加,性别比值逐渐接近,至高龄段时,女性人数逐渐超过男性人数。藏北牧民家庭规模呈扩张态势,人口的增长快于家庭的分化,大家庭比例增加成为必然结果。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是藏北牧民主要的家庭类型,单身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类型也同时存在。牧民期望多子女的意愿还具有普遍性,但少生优生的观念已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积淀的文化遗产以及所传承的教育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承担了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塑造少数民族同胞形象,更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交流与团结等文化属性和社会义务,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以及13个少数民族的红河州,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村寨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从而使当地民族美术不断创作出形式多样和题材新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17,8(3):1-8,95-98
本文通过对湘西凤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地调研,采用"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的概念分析凤凰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与前景.认为在文化空间视阈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综合性、本土性和活态性的保护,使文化在这样的空间中存续、发展,从而使传统村落的保护走一条可持续性的保护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族群互动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生存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族群,既要维持族内的文化认同,又要接纳强势的外族文化,才能确保本族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如何抉择并保证两种甚至多种认同互不冲突,招郎仪式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仪式中展示的建构族内、族际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体现出瑶族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和可能建构族群文化认同。它是瑶族在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又灵活保存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冥婚仪式是冥婚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其存在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冥婚仪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心理需要,还因为它有祖先崇拜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它不仅是当地婚嫁长幼有序的婚姻观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20.
冥婚仪式是冥婚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其存在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冥婚仪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心理需要,还因为它有祖先崇拜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它不仅是当地婚嫁长幼有序的婚姻观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