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管理上司,是指在上司和自己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依赖的积极而健康的工作关系。大凡上司的能力欠缺时,部属往往难以晋升,只能永远屈居其下。若是上司升迁较快,其部属往往也容易成功。于是,怎样使上司展其所长,协助上司为其所为,调节好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杠杆原理管理上司就如同杠杆,是一个体系,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简单关系的相加。管理上司杠杆,由企业提供支点,经理人和上司之间的关系是木杆,这两类人身上都有一个重担,他们需要以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墨绿 《经营管理者》2005,(11):33-33
管理上司,是指在上司和自己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依赖的积极而健康的工作关系。大凡上司的能力欠缺时,部属往往难以晋升,只能永远屈居其下。若是上司升迁较快,其部属往往也容易成功。于是,怎样使上司展其所长,协助上司为其所为,调节好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杠杆原理管理上司就如同杠杆,是一个体系,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简单关系的相加。管理上司杠杆,由企业提供支点,经理人和上司之间的关系是木杆,这两类人身上都有一个重担,他们需要以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的经理人只想到管理部属,却从未思索过管理上司。 传统上,经理人习于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因此常忽略了和上司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管理。一位有效率的经理人不应昧于此种关系的特殊性(例  相似文献   

4.
刘澜 《领导文萃》2009,(14):112-114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身兼上司和下属两个角色的绝大多数经理人来说,有两个决策至关重要:一,我应该做怎样的上司?二,我应该做怎样的下属?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时,在华盛顿记者俱乐部演讲。翻译传来一个问题:“今天你谈到你的前任斯大林的邪恶统治。你当时是他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你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5.
人生而平等,上司可以管理你,让你为之鞠躬尽瘁,下属也可管理上司,令其成为自己每月的提款机、青云直上的阶梯和事业成功的助跑器。当今世界上或者再没有一种关系,要比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更密切。好的上司,可助我们创业致富,令我们生命之火炽热光亮;坏的上司,同样也启发我们的人生,造就我们。  相似文献   

6.
梁能 《经理人》2003,(7):102-102
沃顿商学院教授迈克尔·尤四姆(Michael Useem)的《如何领导您的上司——双赢策略(Leading Up How To Lead Your Boss So You Both Win)》”一书,非常适合职业经理人阅读。很多人抱怨自己业绩不佳,是因为上司没有远见;是因为上司不肯授权;因为上司之间相互拉帮结派,使得自己无所适从。如果不幸遇到这样的环境,而又不愿无所事事,大概只有一走了之。本书却指出了另一条道路:领导您的上司,帮助您的上司成为卓越的上司,您也会成为卓越的领导。“如何领导上司”是个鲜有研究却至关重要的领域,尤西姆在这方面有很多真知灼见。本书的写作方式与一般管理著作不同,全朽由九个高级领导人的故事组成,从美国内战时麦克莱伦将军与林肯总统的战时领导关系,到美中贸易谈判中,美国贸易代表巴舍夫斯基如何在中国总理朱镕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美国议会之间实施“对上领导”,涵盖了不同情况下,高层领导对上管理的各种困难局面,以及从这些内幕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若干经典原则。  相似文献   

7.
章琳 《领导科学》2000,(4):32-33
领导要有领导的样子。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他们的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理想领导”的模式。领导者以此出发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树立自己的领导形象;而下属则以此评价上司……  相似文献   

8.
刘洁 《领导文萃》2009,(9):116-119
我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上司对下属的依赖程度要远大于依赖其他同事和外部人员。因此,管理上司并不会增加你的职业风险,相反,还会帮助你获得安全与发展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梁光明 《经理人》2000,(1):83-84
不喜欢与喜欢并不绝对,因为有时“不喜欢”也是工作需要,对象不同也不一样。而且我们所说的“不喜欢什么的下属”应为“不喜欢下属什么样的表现、动作、行为……”,还有,作为“上司”,在处理、对待“下属”时,对象应是事,而不是人。  相似文献   

10.
宋丽  刘伯良 《经理人》2005,(5):100-102
距离是把双刃剑,给下属以威慑力,也在无意中疏远了与下属的关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美丽的城市山谷会所。5位优秀的女性经理人在泛着斑驳阳光的树影间,与60多位听众分享了她们团队管理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作为经理人,因为职位和权力赋予的角色,她们只能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距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下属以威慑力,保证权力的履行;但同时对于情感细腻,需求丰富的女性领导者而言,无意中也疏远了与下属的关系。究竟如何与下属相处,才能既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又能使团队绩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原野 《决策》2013,(8):90-91
员工和上司就像"一根线上的蚂蚱",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聪明的下属是绝对不会跟上司较劲的,而是想方设法去与上司合作双赢。相信不论在企业还是在政府机关,不少人都有这种想法:唉!给别人打工多辛苦,当领导多好!可是,没有人天生下来就能当领导。再优秀的领导者也是从做下属中得到历练,具备了领导能力后才完成从员工到领导的跨越。因此,先要认清自己做下属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在追随领导中锻炼出自己杰出的能力,具备了领导才能,领导才会发现你这块金子,给你一个发光发亮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九州 《领导文萃》2012,(1):109-112
更多地去感受上司和下属的需要,并收获自己"被需要"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会使你的副手生涯更愉快。副手难当是许多职场人士的共识。但如果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而不纠结于过多的个人感受——通常,我们在组织中  相似文献   

13.
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是依据职位的高低和职权的大小划定的。在人们的一般观念里,组织中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一定是:上司是指挥者,下属是不得不服从者。  相似文献   

14.
当下属的都渴望被上司赏识,但上司却不会无缘无故地赏识某个下属.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要让上司赏识你而不是别人,关键在于你必须具有值得上司赏识你的"本钱",即要给上司提供足够赏识你的理由.从实践来看,最能引起上司赏识的理由有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下属,虽然不可能自由地选择上司,但却应该去了解和适应他,而不是让上司来适应你。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并且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相似文献   

16.
梁煦 《经理人》2006,(12):68-68
我们常常滑向为上司而工作,“以避免上司责骂为工作底线”的下意识!“不要和上司一般见识”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取其字面意思。即作为下属,你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总是与上司的意见一致,恰恰相反,你看问题若能与上司角度不同,甚至面对新问题你得出的推理与上司完全相反,从  相似文献   

17.
下属和上司     
刘澜 《决策》2009,(9):49-49
绝大多数决策者都身兼上司和下属两个角色,对他们来说有两个决策至关重要:我应该做怎样的上司?我应该做怎样的下属?要决定做怎样的上司,先要知道有怎样的下属。一般说来,下属可以分为四种:爱上司的批评者,不爱上司的批评者,爱上司的不批评者,不爱上司的不批评者。第二种下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你做什么,他都会反对,但是并没有建设性意见提出来。第三种下属恰恰相反,是为了支持而支持,不管你做什么,  相似文献   

18.
领导从来不是领导者向下属发号施令影响下属的单向过程,而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交换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下属的需求、价值观、个性特质和能力等状况会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积极或消极地左右着领导者手中权力的运用. 一、下属的盲从、逢迎和依赖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重要促成因素 安弗莎妮·纳哈雯蒂的权力腐败循环理论认为,私欲膨胀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开端,而导致领导者私欲膨胀的除了个人因素和组织结构因素外,还有来自下属的因素. 首先是顺从型下属.顺从型下属被罗伯特·凯利看作是“积极的但却没有任何批评精神的依赖者”,是领导者的“应声虫”(yes people).他们缺乏独立性,唯命是从.只要是上级命令,无论是否违反组织原则和规范,他们都毫不犹豫立即去执行.他们行为的动机并不复杂:可能出于对领导者手中权力尤其是强制权和奖酬权的畏惧或期待;可能因为卑躬屈膝和自我轻视的个性倾向,也可能为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而避免与领导发生冲突.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总是服从让领导者产生“服从的幻觉”——相信自己总是英明正确的,否则下属为什么总是没有异议地服从呢?于是,领导者变得飘飘然而逐渐自我膨胀,滋生并不断强化自我特殊性的意识,越来越轻视下属,从心底认为他们无能并进而无视他们的参与权,直至无视组织规范,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9.
云高 《经理人》2004,(5):110-112
“好的经理人是站在领导角度想问题,立足自己岗位做事情。”“管理者如果想发挥管理效能,必须得勇于承担责任。”“扯皮到此为止。”“权力不能用来激励,不能使人自觉,不能产生认同,不能影响下属。”  相似文献   

20.
《经理人》2005,(10):112-112
与客户沟通、和同事交流、向主管汇报、对下属下达命令, 这些都是不同形式的演说,需要卓越的口才 作为经理人,有时候确实让人感到 恐惧——因为需要你上台来发表 演讲! 窍门不是克服恐惧感 演讲的成功,窍门不是克服恐惧感,而 是“在准备过程中,为所有的紧张表现预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