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言与法律关系的本体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法律本体论在终极存在上寻求法律语言事实的统一性,在终极解释上寻求法律语言知识的统一性,在终极价值上寻求法律语言意义的统一性。语言法律本体论在蕴含着真理的同时,也闪耀着价值的光芒,它构筑了法律语言学大厦的理论基础,是法学研究中语言分析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理论准备之一。  相似文献   

2.
法律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作为一个正式的学科是现代才有的,但法律语言的研究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法律语言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而法律语言研究也从最初的建设法律的研究走了颠覆法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以法律为主的法律人而言,通过语言追问法律乃是法律人的学术使命。人类法律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语言追问法律意义的历史,对于一生欲治法学的人们来说,欲治法学必先治语言学。人类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述、记载、解释、适用法律,语言与法律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语言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着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和语言学角度来思考法律乃至人生意义,是我们的一生追求。  相似文献   

4.
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是"文学中的法律"中较早出现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学学者们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意象的解读,不仅为法律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而且也提出了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学研究的价值的探讨。对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分析将有助于反思文学,尤其是历史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比较法在法律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表现为笼统定性,力证西方的法律制度或因子已存在于中国传统法中;二是表现为简单地以西法为模式,而苛责中国传统法的简陋.这都悖离了比较的原理和要求,而落入了"比附"的俗套.在创造和构建今天中国的法文化中,法律史研究需发挥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遵循比较的原理和要求,竭力探寻和破译中华法系的社会文化遗传密码,摒弃"比附",寻求中国法律史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法律语言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是法学与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法律语言。立法语言是制定法律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表意系统,即制定法律所使用的语言,处在整个法律语言体系的核心位置,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物权法是民法的一个部门法,物权法的立法语言在语言风格、核心语词及句式模式的选择上具有其独有的...  相似文献   

7.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做法;又如强调司法档案中也可能存在着某些"虚构",故而不应该一味推崇乃至刻意拔高司法档案的史料价值。这些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当下备受关注的利用司法档案来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做法,尽管确实受到一些国外学者所做的示范性研究的影响,但它在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中亦有其学术渊源。司法档案当中确实可能会存在一些"虚构",但那些"虚构"主要存在于司法档案中关于案情的叙述部分,因此其主要影响司法档案作为"社会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只要研究的议题选择适当,并不会对司法档案作为"法律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产生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孕育和造就了法律语言,法律语言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英汉法律语言表达、体现、象征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与法律文化现实.在习得一般法律语言的同时也习得法律文化.因此,在进行法律翻译时应兼顾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法治社会已逐渐完善的当代,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法律和语言二者不可或缺,法律的特质有赖于语言的本体而存在,但是,语言本身的弊病又不可避免地模糊了法律用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法律自身加以调节,可以说法律是语言的内在,语言是法律的外在表现。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来看,法律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法律的载体和工具,法律又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语言。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可以助益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10.
浅析法律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语言是从事法律活动的载体和工具,在法律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法律语言的概念、法律语言的功能和分类、法律语言的的要求三个方面来论述法律语言,目的在于让人们关注法律语言,提高法律活动效率,促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国内法治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再研究亦非常重要.文章认为,法治研究在当代中国有三种方式,一是扬弃方式,通过重述或比较的方式研究西方法治理论;二是历史方式,研究法治理论在古代中西方世界的发展以及在近代中国的生长历程;三是理论方式,从法治概念、标准、意义、路径、思维、理论体系等方面入手,建构立基于中国的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历史法学以历史主义法律观为核心,强调法的历史性因素,主张用历史去解读法律,用法律去阐明历史,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不仅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法学理论,形成了独立的历史法学术流派,而且开始使用历史考究的方法研究法律,之后以梅因为代表的英国历史法学在填补历史法学理论不足的同时,系统地使用历史方法研究古代法律制度,使历史法学成为系统的法学方法论体系,从此用历史的视角探究法律成为普遍的共识,用历史方法研究法律也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本质问题是两千多年来哲学始终在探讨的核心问题。法的本质论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质,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法思想风貌和水平。法律本质论成型的学说很多,对法律实践影响很大。每一场大的法律社会变动都会在关于法律的本质探讨的思潮中有所反映。法律本质论实现理性化与科学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尽管法律本质论还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但是,思想的主航道已经形成,前进的思想主流不会停顿。  相似文献   

14.
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对小说《卡斯特桥市长》进行分析,对其中隐含的罗马自然法、中世纪神法和近代法治思想进行阐释。古代罗马自然法思想曾是卡斯特桥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早已被遗忘;亨查德的命运沉浮体现了中世纪神法观点对人们的影响;而伐弗雷的成功则代表了法制思想在现代的发展。小说中哈代将进化论和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西方法律思想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及其对哈代所在时代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引入多样化法学方法综合适用,不仅能够克服中国法律史教学中法学方法原有的单一化,严重意识形态化、教条化、封闭化等种种倾向,还可以在各种法学方法之间形成互补。对应对复杂、多维的法律史问题,开阔法学教育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美著作权法制史的差异及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美著作权法创制历史的比较 ,认为两国著作权立法史的客观差异是 :中国历史悠久 ,又最早产生著作权的萌芽 ,但正式成法的历史极短且著作权法的更递频繁 ;美国立国时间不长 ,但建国伊始就选择了制定著作权法来保护有关创作的权利 ,且此种保护在不断地完善 ;而在承担著作权国际保护义务时 ,中国显得积极 ,美国则不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两国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权利观念的不同以及两国著作权观念导入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清末修律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启示在于:依法治国必须与更新传统法律观念和树立现代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正确把握学习和继受西方法律;依法治国必须吸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精华,实事求是地推进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中小学生法律素质,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消化——学法、内化——守法、转化——用法、强化——护法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论述了提高中小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并指出,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相关历史表明,新闻自由与法治存在着正相关性:发生是同步的,发展是互动的,发达是共享的。二者之间既不存在时间上先后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目的与手段。等待专门新闻立法和新闻自由至上论都是不可行的,需要司法机关在个案中对新闻自由权利与对应权利进行平衡,才能推动新闻自由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