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18-22
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汉匈双方的力量消长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刘光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5-12
西汉建立之初 ,国势衰弱 ,而其北方的匈奴却很强大 ,并不断对汉朝西北边境侵掠 ,向河西、河湟和西域地区扩张 ,以及汉朝大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 ,加强西北边防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本文认为 ,在敌强汉弱情况下的和亲政策 ,以及汉朝为发展经济和加强边防建设的政策、措施 ,乃是对付强敌的一种积极的防御政策 相似文献
3.
刘运动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12-14
西汉王朝为打击匈奴而通使西域。为了使西域诸国与匈奴断绝关系,和西汉王朝一起攻打匈奴,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地,西汉对西域诸国进行了经济文化渗透。匈奴在汉武帝的打击下,对汉朝称臣;汉王朝为巩固汉匈的君臣关系,对匈奴进行了经济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4.
王庆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匈汉之间,除经济文化及军事交往外,使节往来也非常频繁密切,有时其交涉还很复杂激烈。平城之役匈奴曾成功瞒哄十辈汉使。汉使本为窥探匈奴是否可击,却将刘邦送进白登重围,刘邦又利用汉使营造出的局面乘机脱围。匈奴贵人使者作为单于先行而入汉,死于中原。匈奴扣留汉使苏武与其初衷绝对相悖。使节往来为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其主动权因势力强弱变化而易位。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将匈汉人民聚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及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5.
羁縻统治中的经济文化渗透--西汉后期封建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3):53-56
本文在全面分析西汉王朝对匈奴羁縻统治政策的基础上 ,揭示出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是这一政策的实质所在 ,以期更为深入地认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羁縻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6.
黄云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91-94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它与秦汉政权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亦有流血冲突和大规模战争,这对双方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秦汉政权与匈奴之间和战关系的演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秦王朝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前,匈奴已开始强大,常南下掠夺、骚扰。秦灭六国之时,匈奴乘中原内乱占领河套地区,打通了向中原扩张的门户。 相似文献
7.
从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情况看,既有受皇帝猜忌和政治迫害而投降匈奴者,又有出使匈奴时主动投降者,也有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而被迫投降者,还有兵败主动投降者或被迫投降者.尽管各类官员投降匈奴的具体原因和途径不尽相同,但都与汉匈军事实力的变化、汉朝恶劣的政治环境、匈奴单于的积极争取以及匈奴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对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问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宜对他们全盘否定,也不宜全盘肯定.应该一方面要明确指出他们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他们投降的背景,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他们对匈奴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由于引用《史记》年表中一些错误时间记载,加之对一些史料的误读,小军先生对刘敬和亲及相关事件时间考证值得商榷。司马迁个人对匈奴态度影响了相关史料的选取,进而影响刘敬和亲及其相关事件的准确性、可靠性,造成了刘敬和亲的精确时间难以考证。 相似文献
9.
崔明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一、“白登之围”与刘敬献策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匈奴正处于上升时期。冒顿单于(?——前209年)轻易地消灭了东胡,赶跑大月氏,兼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接着出兵燕、代,全部收复了秦朝蒙恬所夺的匈奴故地。此后,又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和薪犁,对西汉造成了严重军事威胁。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春,驻守在马邑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导匈奴军队攻下太原,抵达晋阳城下。次年,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击匈奴。当时风雨交加,天寒地冻,十分之二三的汉兵冻坏手脚。刘邦先后十几次派人侦探军情,但冒顿暗藏勇猛善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中国古代活动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东汉初年,因自然灾害和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政府对北匈奴采取了羁縻安抚、分化瓦解、武力征伐等政策。目的在于防止北匈奴的侵扰,维护边境的安宁。 相似文献
11.
论东汉对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1)
匈奴是中国古代活动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东汉初年,因自然灾害和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对内附的南匈奴采取了政治监护、军事防护、经济援助的措施。这种以羁縻、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对后世历朝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有关记载推算,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南北匈奴的人口总数约有140万,这是我们所能推知的东汉时期匈奴人口的最高数。东汉前期北匈奴居住在漠北,南匈奴主要分布在并州、凉州、幽州的缘边诸郡。东汉中后期,匈奴人口逐渐内徙到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东汉末年,一部分匈奴人被迁居到魏的邺城。 相似文献
13.
刘跃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4):65-74
西汉文学的时间断限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5年。西汉文学的主要业绩表现在辞赋、文章、诗歌三个方面。辞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代表,源于先秦,具有“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时代特色。汉代文章积极关注现实,对后代影响巨大。汉代诗歌,古朴典雅,体被文质,其中乐府诗的影响尤其久远。 相似文献
14.
董海蔚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
西汉音乐领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歌儿"。最初,他们只在宫中宴饮和祭祀上进行乐曲吹唱,发展到后来他们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地方上,成为西汉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音乐群体。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淮海地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区域市场。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形成,发达和完善的商品生产基地,稳定的商品消费市场,庞大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促进了淮海区域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西汉文人的政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周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3):10-16
心 ,但尚未达到死生与之的地步 (只有屈原是个例外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天下无主 ,诸侯力政 ,文人缺乏强烈的统一的国家观念 ,行动上又可以自由择主。大汉帝国的建立 ,既完全切断了文人择主而仕的道路 ,又大大增强了文人大一统的思想意识 ,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的荣辱穷通密切相关。特别是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乱 ,面对梦寐以求的统一的国家 ,人们常常会萌发出一种强烈的喜悦兴奋乃至自豪的感情。西汉时期的文人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来之不易的统一的国家建设好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特别是在元老军功武夫退出政治舞台而文人开始参政主政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