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民族危机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 ,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 ,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里根政府的苏联问题顾问,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苏俄研究中心副主任、韦尔斯利大学经济学教授。自从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看来似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呼吁开放并决心推进经济改革的做法,使人们对原来是禁区的问题敢于进行热烈的讨论。部分讨论涉及对他人的评介,包括对美国的苏联学家的评介。1986年4月一位苏联官员对一些来访的美国人说,戈尔巴乔夫开放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新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内外交困的囧境下,启动了意识形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竟是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联统一民族国家的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笔者以激进民主化为视角,考察苏联激进民主主义形成的社会基础,分析激进民主化与苏联解体的内在必然性,旨在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悲剧总结激进民主主义的风险启示。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战略是在围绕着第12个五年计划辩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场辩论还在契尔年科时期就开始了,当时作为第二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已完全参与了管理经济和国际事务。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后,第一个关于经济问题的讲话就尖锐地评价了过去在经济上的失败。讲话论述了新的经济战略,其中心点是进行根本的经济改革,加速社会和经济发展,改造苏联社会的大规模的解决办法有禁酒运动、加强劳动纪律、公开性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5.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危机的原因却由来已久,其存在和发展同社会制度、国家民族政策相联系。应当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一系列具体政策更加刺激了民族问题的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6.
价格改革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领导人把价格改革看成是完成经济改革任务的基础和前提。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今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的报告中说:“不改变价格,不改革整个价格形成制度,就不可能实现经济改革任务”。可见,苏联把价格改革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苏联价格改革的现状和趋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六集DVD党内教育参考片解说词)第一集政治"改革"与多党制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共新一届最高领导人。他一上台即宣称要实行"加速"战略。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举措,不到两年,苏联经济便陷于困境,人民生活开始恶化。1988年6月,苏共中央决定"根本‘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重心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1994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助手亚·尼·雅科夫列夫在回忆录中说:早在1985年12月,我就给戈尔巴乔夫写信,明确提出"民主化"就是要通过"公开性"等手段,结束苏共的"一党专制",在苏联实现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我"所讲的很多东西逐渐被采纳"。~①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激进改革,用西方的片面"民主化"取代苏共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进而走上了"自由化"的不归路,将苏共和苏联引向了自杀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作为手段有着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将"公开性"和"民主化"推至了极端,将手段当作目标。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民主集中制的破坏,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的改革进程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密切注意到: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苏联人民把改革的进程、对未来的希望同党联系在一起,以致纯属党内的问题也成了全民关心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对苏共在改革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作了多次论述,其内容涉及党的工作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核心是苏共党自身的改革。本文试就下述几个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以求得指教。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把戈尔巴乔夫执掌苏共时期看作是苏共晚期.戈氏从1985 年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立志要通过改革,使苏联消除积弊,走向健康振兴之路.为了消除改革阻力,他提出“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 原则,为大众传媒松绑解禁,试图通过新闻自由化手段,促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民主形态,推进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事实证明,戈氏的一系列设想脱离了苏联国情,最后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重新认识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内涵、特征与实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轰动整个国际社会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在介绍苏联当前国内改革的同时,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中的“新的政治思维”(简称“新思维”)。表示要用这种“新思维”来看待世界和处理国际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拟就苏联对外政策“新思维”的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的改革进程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密切注意到: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苏联人民把改革的进程、对未来的希望同党联系在一起,以致纯属党内的问题也成了全民关心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对苏共在改革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作了多次论述,其内容涉及党的工作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核心是苏共党自身的改革.本文试就下述几个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以求得指教.  相似文献   

13.
《改革与新思维》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为解释苏联改革的内外政策而撰写的重要著作。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进行的改革为世界所瞩目。各种评论、分析、估价、展望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国内外报刊上,苏联国内各阶层人民也议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据戈尔巴乔夫自己说:“本书的宗旨是:不通过中间人,直接向全世界的公民谈谈我对毫无例外地涉及所有人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本书对斯大林的三十年代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政策,对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1965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历史问题,重新作了评价。详细介绍了苏联当前改革的根源和实质、措施和步骤、问题和前景,强调了公开性及民主化的重要性,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新思维,诸如时代的性质和世界格局、战争与和平、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和亚非独立国家的发展道路等等。苯书出版于1987年,由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美国哈泼——罗公司分别用俄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同时出版。中译本由苏群译,198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约18.5万字。  相似文献   

14.
汤润千:《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战略性错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6年9个月期间所有的经济改革方案之所以彻底失败是因为犯了六个战略性错误:(1)改革的第一阶段(1987年上半年以前)充满了马尼洛夫精神。所谓“加速战略”方针,思想上因循守旧,计划上充满空想;而叫得很响的“多一些社会主义”的口号,实则意味着对现存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多一些维护。(2)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开始的开足马力的政治改革,冲击了1987年中出台的、本来有可能导致苏联经济体制发生“模式性”变化的经济方案,把它弄得面目全非。(3)关于经济改革的基本路线,在两种主张…  相似文献   

15.
苏联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苏联正处在他们所称的“危机”的阵痛之中,一些人更夸大地认为苏联濒临崩溃的边缘。不少人预测苏联将会降为二流大国。但所有的人都赞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进行根本改革是绝对必要的。危机的概念仅仅描述了苏联形势的一半,另一半则可称之为“改革的两难困境”。根据传统认识,苏联体制无法单独对自身进行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戈尔巴乔夫人主克里姆林宫后,为摆脱勃列日涅夫后期形成的经济停滞状态,全力以赴地推行改革政策,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苏联。然而,现实却给世人一个震惊:六年的改革,不仅没有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发展,反而使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终于断送了伟大导师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导致存在了69年之久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具有93年历史、拥有18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不仅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而且终于被勒令解散。一个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并且在历史上曾取得辉煌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在综合国力和…  相似文献   

17.
剖析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进行经济体制根本改革这一方针的内在经济根源,论述了苏联最近两年多来经济体制改革所做的准备工作,并指出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特点:在性质上将导致经济体制发生模式性变化,在方法论上是将系统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在步骤上是日程安排紧张而企图达到“一步到位”。此外,还评介和分析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宏观经济各领域的管理体制、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总结了他晚年干的几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作为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如何调整了中苏关系并使之正常化,他的这一战略思路又是如何构成的,搞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深入理解《邓小平文选》第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主政伊始,即针对当时苏联政治上的失误和经济上的停滞状态,提出了改革苏联现有体制的方针口号,但他没有采取简单地效仿南斯拉夫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的做法,而是结合苏联的国情,以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行全面改革的火车头,并以法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柱。四年过去了,苏联在法制改革成果的保障下,政治上的公开性和民主化进程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虽然我们还无法对苏联法制改革的最终结局下一个断然的结论,但对其法制改革的进程、步骤、理论突破、具体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加深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借鉴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15年前,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当权派发动了三条战线的变革,试图改变苏联的制度。在经济战线,他实施了一系列重组,试图改变低效率状况和僵化的行政结构,但没有根本触及国有经济。像所有折衷方案一样,改革不仅遭到了失败,而且导致了经济崩溃。在政治战线,他引入了开放政策,目的是消除已经成为经济改革严重障碍的国家和党的影响。政治改革较为成功,但同时也释放了反对派的力量,最终导致戈氏的下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