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相同点在于,从宏观上来看,二者作为一种哲学形态,都是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微观上来看,二者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二者的理论边界不同以及对二者的分析和评价不尽一致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下的文化生态趋于复杂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传统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为现代工业文明所替代,书法从而走下了精英文化的神坛,融入到了当代艺术的体系之中。当代书法由于展示方式的改变和现代评审机制的确立,其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风格的多元化,二是各种风格呈阶段性流行。对流行书风的褒贬也不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具有一定意义,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一个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关于人类文艺的起源在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而又莫衷一是,本文把问题放在原始社会这一历史范围之内,从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视角出发,得出了文艺起源于以生存为中心的人类三大生产的新结论.并从当代文化选择的历史动向、中国艺术精神的诗性气质、华夏人文源头的生命智慧三个方面,逐层推进地讨论了气化美学的内在机理,做出文学本体观念的全新解说.  相似文献   

4.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西方哲学发展巅峰的理论形态——德国古典哲学,不但对西方近代传统哲学进行了严肃的反思、批判与继承、拓展,同时其合理内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是较深入的,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勿庸讳言,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其中也存在着理解的偏差、处理方式的简单化等亟待改进的因素。由于德国古典哲学自身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晦涩、艰深及传统识见的约定性影响,要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其理论难度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5.
卡西尔采取康德式的批判方式,建立了他的人类文化学体系,对艺术符号和神话的分析,是其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艺术是构制情感的符号形式,神话是赋予客体的能动形式,艺术只能是动态生命过程的表现,因此,他批判了克罗齐的艺术观和艺术摹仿说。  相似文献   

6.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之四──小生产者文化心理结构研讨综述吴宁,袁银传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小生产者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研究已越来越紧密地同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了,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方法等翻译问题,已显得远远不够。正如王宁所指出的,以前那种注重字面的语言学取向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叉学和边缘学科为其特色的翻译研究,它把翻译放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语境下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发现更多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笔者拟从翻译与跨文地阐释的角度,去分析和揭示一些引发学者们思考的相关问题。一、关于“误读’债概念“误…  相似文献   

8.
9.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项假设为中心内容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心智哲学的热门理论: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普遍关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时代性李中华在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创作中,有一部迄今为止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的著作,它就是充分表现冯先生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普遍关切,因而一直饮誉西方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著作英文原本称《中...  相似文献   

11.
圣哲为文,温润秀洁,智慧流云,和合畅达。熔精华,求真务实;萃新奇,精神飞动。义真而文婉,独拔而伟丽。金银不足方其珍,珠玉无以喻其贵。义明词净,不欲染杂,碎文琐语,斑驳必乱。为文必简而精深,取事必核以明察。裁章置句,立本体奥,有吞天地之气,可入博雅之巧。凝练世事即文章,雕琢文心存化境;思接千载通万里,体旧维新意无穷。而今时下之论,沉迷于窠臼之中,游淡于生活之外;怡然于杯水微澜,固恋于细小节点;不究实践之则,不循先哲之理;不察兴衰之故,不探成败之因;焉能金针度人,化民成俗,秉承大义,继绝开新?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的界外阅读、科际整合旨在回归生活,实现视域融通,但这是否又会使之丢掉自性,沦为他者?哲学究竟该怎样出场,才能与生活、与时代、与科学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从而获得文化的多维关联以培根固本?作为新文明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文化观,它所倡导的合和取向,或许能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性的文化出口.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哲学怎么开始?它的发展动力与原理何在?它在中国文化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同时我很早就注意到,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甚至在中国的整个文化生活世界里(当然也包括政治世界),易学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起了非常重大的理解、引导、整治的作用。现在我就顺着这一思虑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绚丽多彩的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产生于实用功利的目的,并摄取大自然中的各种美丽图案丰富服饰美,用形式多样的佩饰、绚丽而悦目的色彩美化服装。同时,又保留着某些浓厚的宗教审美意味,在历史发展中显示出一种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渗透、多元的审美格局。这一切都形象地展示了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禅道──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交汇之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活中的禅理、自然中的禅机和艺术中的禅趣这三个方面,挖掘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关系,认为交汇之主根在于禅。  相似文献   

16.
1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政权发展至顶峰,史书将该阶段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八方归附的社会面貌称为“太和之风”。洛阳作为国都,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折射了北魏后期的社会现实,是“太和之风”的典型实物例证。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墓向坐北朝南,地面有高大封土,都是单室墓,这些方面的统一性分别继承了东汉和魏晋丧葬文化理念。墓葬是否随葬陶俑群、形制固定为带盖方形的墓志尺寸大小具有身份等级差异,说明北魏把汉晋的部分葬俗进一步发展为礼仪制度。而帝陵墓室涂黑、部分陶俑左衽则是保留的北方游牧文化传统。随葬品中所见拜占庭金币、下颌托等,是西域商贸往来的见证。出土的胡人侍从俑和佛教用品,表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上各种因素和谐共存于同一墓葬,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汉文化主导下的多元一体格局。墓葬中“太和之风”的形成主要是孝文帝对于洛阳陵墓区的规划、汉与鲜卑势力的持续消长和北魏统治下复杂的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孝文帝积极主动承继汉晋文化,目的是将拓跋鲜卑纳入华夏统绪中。对洛阳北魏墓葬实物材料的解读,能够直观全面地认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哲学学会“社会主义辩证法与跨世纪道德文化建设”研讨会暨’96年会于10月3日至5日在湘潭大学召开。来自全省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的80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集中地研讨了以下问题。一对现阶段道德状况的评价1.“滑坡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等负面性因素日益显露;对外开放,既进来了新鲜空气,也进来了污泥浊水。近几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黄赌毒、坑蒙骗、假劣伪产品等许多不道德的乃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一度泛滥。很多论者认为人们现在的道德水准大大不如五六十年代,并有“滑坡”的趋势。2.“…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对深化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邹广文就哲学本质发展而言我们看到,文化哲学在20世纪的勃兴,突破了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思维的狭隘世界,它面向了多采多姿的人的现实文化生活去探求哲学丰富的价值内涵,将哲学的形而上思考奠基于坚实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武,这种定武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就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武作用绵延不断,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老庄思想对《浮生六记》的作者及其爱人和林语堂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定武作用的个案.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