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产阶级曾被看作是民主化中唯一的最重要的力量。甚至马尔萨斯也认为:“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减少两极(即富人与穷人)、扩大中产阶级规模的政府模式,我们毫无疑问要采纳这个模式。”1966年,美国史学家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简洁地总结了几十年的学术观点:“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  相似文献   

2.
正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要饭越是要得  相似文献   

3.
正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史蒂夫·西博尔德(Steve Siebold)的新作《富人是如何思考的》,揭示了中产阶级与富裕阶层财富观的差异:中产阶级关注储蓄,富裕阶层关注收益。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存钱,但作者在书中传递给我们的观念是:既要懂得保护劳动成果,又要积极地增加收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我们疑惑,为什么有人显达、富有、成功?为什么有人平庸、穷困、失败?差距怎么那么大呢?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能脱贫成为有钱人;我们踌躇、彷徨:我们抱怨命运不公、造化弄人。有人说成功取决于能力,然而研究表明,人的天赋  相似文献   

4.
米尔斯的中产阶级“政治后卫”说是指中产阶级具有机会主义的投机倾向,不可能是政治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能是参与者和追随者.一些学者误读该学说,认为“政治后卫”的重要表征是“政治冷漠”和政治“平衡轮”.实际上,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米尔斯用“政治冷漠”一词来描述二战后美国民众的普遍社会心理,而非单指中产阶级,而政治“平衡轮”亦系转引其他学者的话,并非他本人的观点.今天,正确解读米尔斯的中产阶级“政治后卫”说,对于廓清认识、引导中产阶级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克明美 《社区》2011,(25):59-59
美国人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做法很多人并不赞赏,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美国人重视法则法规,从不儿戏。 在美国,人人都会参与讨论法规内容,这就迫使政府必须要定期研究修正。例如,在奥巴马总统执政期,规定2010年一年富人可以享受免纳遗产税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原因之一:先天不足一些大富人家露出“富不过三代”的迹象,与他们经营的企业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人主要是那些胆大敢闯的农民企业家和从城市贫民阶层走出的企业家。这批富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而且不善于学习,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建立现代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富人和一些主流知识分子及媒体都在喊中国人有强烈的仇富情结。但事实正如搜狐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张朝阳在一次福布斯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所说的,中国人不仅不仇富而且很崇富,连做梦都想成为富人。中国人不仇富,而是仇恶、仇腐,但由于现阶段中国富人和恶人重叠率较高,所以一些人刻意模糊富和恶的界限,把所有的富人绑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做法很多人并不赞赏,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美国人重视法则法规,从不儿戏。在美国,人人都会参与讨论法规内容,这就迫使政府必须要定期研究修正。例如,在奥巴马总统执政期,规定2010年一年富人可以享受免纳遗产税的权利。恰好在这一年,德州有个亿万富翁突然去世了,一下子就为他的家庭多带来了2000万美元的财富,要是在以前,  相似文献   

9.
乔磊 《21世纪》2010,(6):26-27
虽然美国经济慢慢走向复苏,但此次经济危机对美国中产阶级的打击超过历次的经济危机,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品质下降,甚至有些人沦落为穷人。2010年,美国有不少经济学家和媒体专栏作家在探讨经济危机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最有名的提法是美国中产阶级现在已开始沦为新的穷人。  相似文献   

10.
从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从表面上看,他们富有、快乐、幸福,但深入到其内部观察,我们会发现号称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的美国社会实际上等级森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阶层和生活圈子,任何超越过自己阶层向上爬的结果都是悲剧性的,美国作家奇弗的短篇小说《啊青春和美貌》的主人公卡什.本特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属于美国中产阶级的下层,其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他的日常开销,他却必须呆在乡村俱乐部里,因为那是他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尤其可悲的是他在事业上的失败使得他只有在夏夜漫长的派对上通过跑障碍赛来体现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价值。奇弗犀利的笔触无情地揭示出美国中产阶级的虚荣、虚伪、空虚、贪婪、生活的无目的、无意义,在现代化全球化迅速推进,全世界的中产阶级数量正日益增加,与之形成鲜明比照,贫困人群仍在饥饿中挣扎,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为改变贫困尽一份力量,值得每个人深思。奇弗的作品迄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阳娜 《社区》2005,(18):38-38
我刚刚移民来美国的时候,对我所居住的社区非常满意,因为它与耶鲁大学融为一体,环境宁静优雅,我不知道邻居们是否有钱,但是他们至少是白领,体面的邻居和整齐的住宅,使我认为我至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但时间长了,我对我的邻居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我的美国“本土”邻居们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得多。我们的一位邻居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达50多万美元。她们姐妹二人,都受过名校的教育。自己还拿到博士学位。姐姐的夫君是一位著名物理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中产阶级的基本特征等几个方面,探究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轨迹及演变趋势。作者认为,美国从建国伊始,其社会结构就已呈现出中间大而两端小的“洋葱头式”的形态,中产阶级在社会构成中明显地占据多数。在其后的社会演进中,特别是在20世纪的历史演进中,美国中产阶级不仅在人数上不断增加、群体构成上日趋复杂,同时也更凸显出其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只为少数人打造的……”“以自然的绚丽盛景渲染名门宅邸的显赫气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产广告致力于打造一种“奢华、富人独有”的小区氛围。然而,专家认为,我国尚未自然形成“富人区”,这样人为地大打富人牌,用广告堆砌出字面上的“富人区”,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7,(6)
美国的富人圈子里都干些什么?我这个偏穷的人亲历不多。不过,不久前学校派我带几个学生参加一个宴会,算是长了点见识。那顿晚饭,一千美元一个  相似文献   

15.
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态,也是一些中国人的劣根性。冯骥才的《富人区》言约意丰,针砭弊,入木三分,启人深思。作者没有从理论上条分缕析,而是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三个片断连缀成文。作者将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面对富人区的不同心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面对富人区,美国人的态度是"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  相似文献   

16.
张圣荣 《华人时刊》2006,(11):52-55
中国不缺富人,缺的是富人的慈善热情。不少人认为,中国慈善还未真正开始,理由之一便是内地的富人得了“慈善冷漠病”。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该会每年所获捐款大约70%来自海外,15%来自大陆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大陆99%的企业没有参加过捐赠。  相似文献   

17.
29分钱     
那是一天傍晚,德兰姆姆独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加尔各答贫民区脏乱的街道上。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德兰姆姆。因为,专门救助穷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就是她创建的,更何况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其实不止是穷人崇拜她,世界各国许多最有钱的富人,也都心甘情愿地给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捐钱。  相似文献   

18.
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突出的社会现象。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美国新中产阶级崛起的首要因素;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条件;美国妇女广泛就业也促进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美国新中产阶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0世纪美国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白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随即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在小说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从城市转移到郊区的中产阶级白人的生活现状和心路历程。郊区作为中产阶级白人的首选居住地,以无可争议的主导框架将一群迷茫恐慌、纠结抗争的人物形象圈进了20世纪的美国小说。这类小说的显著特征体现在标志性的住所、纠结抗争的心态和模糊的种族和阶级问题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咏 《东方论坛》2007,(3):98-102
很多美国民众均认同美国是个中产阶级强国.其实,这种中产阶级国家概念的形成除了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外,还应归因于大多数美国民众自我认同为中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因此应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国大众中产阶级认同心理的形成进行考察分析,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观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