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的文艺思想,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遗产重要的丰富的宝藏。鲁迅的文艺思想,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斗争实践过程中,在与各种反动和错误的文艺思想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鲁迅的文艺思想,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具体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的战斗经验的结晶。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继承与发扬鲁迅的文艺理论遗产,不断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对任何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展开坚决的斗争,大力发展和繁荣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  相似文献   

2.
有关胡风及胡风研究的若干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1902-1985)在解放后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胡风反党集团"绝对是冤案.1952年12月16日,周扬在文艺界召开的"帮助"胡风认识问题的座谈会所作的结论是:"胡风在文艺理论上推行的是一条反党的路线".1953年,<文艺报>相继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批判胡风.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来,我国在现代、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若干位大批评家.他们在文艺理论批评上各有其特殊的建树.胡风就是这样的一位大批评家.他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理论批评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文艺论著,对我国文艺理论批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看来,胡风在文艺批评上的建树,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现实主义问题的论述上;二是在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作用的研究上;三是在对“左”的文艺思想的批评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作了论述,对“主观战斗精神”、“自我扩张”等理论主张作了充分肯定。文章指出,胡风的悲剧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悲剧,吸取这一教训,学习、研究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坚持走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那种主流文艺思想是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而胡风的文艺理论倒比较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胡风虽然被打倒了,但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被否定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胡风文艺思想,引起了理论蚧的注目,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它,评价它。从现在的研究状况看,人们或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概括性描述,或强调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还没有进入胡风文艺思想的深层,尤其是还没有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发展中形成了两大流派,即以周扬为代表的"政治功利派"和以胡风、冯雪峰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尽管这两派都是现实主义的拥护者,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论是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上,还是在文艺批评理论及实践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偏重,这与两个流派理论家的身份有关,也和他们思考文艺问题时的角度和出发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9.
周扬的文艺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努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文艺实际相结合.高度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观和实践论,是建国前周扬现实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周扬的文艺批评,主要表现为作为政治家的社会政治批评以及作为理论家的审美鉴赏式批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成为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过程中,留学生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留学生最先介绍了欧洲的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左联时期,周扬、萧三、胡风等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并展开了争论。在此期间,茅盾、郑振铎等非留学生出身的作家、理论家也宣传现实主义理论并创作。但留学生理论家、作家与非留学生理论家、作家在传播现实主义理论方面有所区别:贡献大小不等,时间先后不一;理论宣传和创作的侧重点不同。由于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现实主义形态学视角认知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 ,探讨“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价值 ,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揭示茅盾作为此种文学形态典型代表的意义 ,由此确立其在文学史上无可置疑的领衔地位。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新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现实主义批评特色.本文通过对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历史-美学”的批评原则和科学公正的批评实践等三个方面阐述其对当代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扬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他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力的阐释者;同时,在一些时期,他又与这个思想体系发生冲突,这最终导致了他在"文革"中的命运.胡风与周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两大流派.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是周扬与胡风文论共同的归宿,两人的分歧在于文艺具体怎样为政治服务的问题上,即在由生活而通往作品的过程上.两人对立的结局,决定于不宽容的文化氛围.两人又都参与了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胡风认为,文学的发展需依靠同人团体的共同努力,而同人团体的文学组织形式是同人刊物,同人刊物需要统一的办刊思想以及对同人团体的文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艺思想。文章依据大量一手资料梳理并论述了胡风的文学流派理念以及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对七月诗派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问题。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 ,选取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老舍、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等重要作家关于民间文学理论的论述 ,深入研究这些作家民间文学理论观的具体形成、发展及其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在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 ,作家群体是一支异常重要的学术力量 ,尤其是胡适、鲁迅等兼为学者、作家的文化巨匠 ,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 ,又有自己切实的创作实践 ,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着更为独特的价值。系统地总结这些内容 ,对于文学的繁荣发展 ,特别是对于文学理论的多元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风在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的生成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胡风战时文艺观也深受日本现代文学理论的熏陶和影响,在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批判地吸收了厨川百村重视内部心灵与青野季吉偏爱外部环境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闪烁着新无产阶级文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的文学”观,其实是周作人和茅盾所代表的两种观念所共同建立起来的二维世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思潮即自由、激进、保守文学思潮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之内来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20.
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