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共双方通过政策及实践表达着对工人运动的不同理解。在此过程中,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表面上反映的是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随着政治形势以及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些许不同,但实际上凸显的却是仅仅受到革命政治激荡的工人运动难以克服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国共两党的历史,但是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其政治选择往往成为决定国共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本文试图站在第三势力的视角,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描述现代中国第三势力产生、形成、发展、整合、活跃和裂变的过程及其提出的政治主张,以重新审视和建构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力图正确评价第三势力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凸显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体认和揭示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1949年,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中共在大陆的解放,国共两党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半个世纪以来,国共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经历了军事对抗──缓和松动──再掀波涛的大起大落阶段。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时,我党重申“一国两制”基本政策不变,志在促进祖国真正统一,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共关系变化的规律特点,发展趋向,对于促进祖国统一,认清其统一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有着致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49.10-1950.6国共战争的继续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是半个世纪中国共关系的特殊时期,蒋介石虽败守台湾,但…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在解放战争中的政治态度对决定国共内战胜负上所起作用。一抗日战争胜利后 ,美苏合作支持国民党政府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积极支持国共谈判。而国共双方对和平的承诺 ,给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带来一线希望的曙光 ,特别是崇尚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欢欣鼓舞。他们虽然呼吁谨防战争的余烬死灰复燃 ,但是对于国民党政府振兴中国抱有极大的希望。他们认为 ,“目前中国的地位 ,国家的时势 ,谁都不能否认是千载一时的机运。走上我们应该走的政治道路 ,完成统一自主强盛的现代化国家建设 ,走上民主的大道 ,中国便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5.
考察抗战后期国共双方制订的新的军事战略计划,以及国共双方军队对日军进行了大规模带战略性质的反攻行动,可以看出,抗战后期中国战场的确存在战略反攻阶段。而把握住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中国抗战中战略反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在抗日的前提下调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关键;经过谈判,最终找到的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是国共再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不管政党之间的分歧有多大,但只要与时俱进,有和谈的诚意,是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求同存异的合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7.
由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共和谈文献资料选辑》,是一本反映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的史料专著。该书于1980年7月初版,又于1983年9月出增订本,并公开发行。增订本较之初版新增了近40篇文献资料,从而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和谈的全过程,以及民主党派对于国共和谈的态度。笔者在拜读之  相似文献   

8.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国共两党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考虑到必须在军事上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完成标志着国共军事合作的形成,这种军事合作随后在军事援助和具体战斗中逐渐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国民党在抗战的紧张时期也采取了反共政策,这样就使得国共军事合作遭遇波折。抗战期间国共军事合作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具有积极贡献,同时也对现实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论者眼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大量工人加入到以青洪帮为代表的帮会中。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离不开当时政治态势的变化。二十年代国共双方都在致力于发动工人运动,这使其不得不将与工人关系紧密的帮会纳入到政治谋划中,帮会由此完成了某种质变。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在组织、政策、实际操作中的种种,使政治力量以及现代工会组织都难以向工人提供必要的保障,而帮会则迅速填补了这样的空白,这也加速了工人"入帮"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一、国共“党内合作”形成的不可选择性国共“党内合作”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要客观地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断定它的形成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找到孙中山商谈有关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孙中山表示,中国革命只能有一面旗帜,革命力量应集中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只能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反对党外联盟与平等合作的背景下,马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的此项主…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战争与国共关系孙宅巍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在国家统一和国共关系的关键时刻.战争历时3年,国共双方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这场地区性的多国战争。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共间的政治、军事态势,对两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接收”和“大接管”是中国现代史上两次建设现代国家的大好契机,也是决定国共兴衰存亡的两件大事。作为其行为主体,国共两党却一败一成,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建政建党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是在国共联合抗战的背景下,在双方有限合作的基础上,国内各派政治势力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改善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但由于国共合作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决定了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王坤  贾孔会 《理论界》2009,(4):143-145
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博弈。战争需要付出军事代价,和平需要政治妥协。很显然,和平比战争更能够同时带给双方最大的好处,遗憾的是双方都没有选择可以看见结果的和平,而是选择了难以预测结果的战争。通过借用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重庆谈判中双方的政治角逐,我们可以直观地洞察这一历史遗憾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起源于西方。随西学东渐,逐步传入中国。。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对峙,成为自由主义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围绕建国问题进行激烈较量的同时,自由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第三个有力的政党才能消融国共之间的对立,在中国建立一个以中间力量为主体的政府.国共双方把军队交政府统一管辖,从而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战后美国对自由主义的声援也鼓舞了自由主义者,进一步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潮的汇聚。自由主义在政治上推崇政治自由,经济上提出经济计划性,并试图调和国共冲突,但由于自由主义理论的与世无数、严重脱离中国现实的主张,注定了自由主义思潮的昙花一机,转瞬即逝的结局。自由主义的这种结局同其理论上的脆弱,脱离实际,超前,以及自由主义理论难以适应中国民众的要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是战后盟国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日本侵华史中不可替代的法理证据;沈阳、太原审判是包括东京审判在内的历次审判日本战犯中最成功的一次.它创造了教育改造和审判惩治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忽视中共审判日本战犯工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由于战后中国政治对峙格局的影响,国共双方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存在矛盾和斗争,人们难以客观评价国共各自所开展的审判工作,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本文试就战后中共对惩治日本战犯的态度,国共双方在审判日本战犯问题上的斗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太原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7.
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为了贯彻其对华政策,对国共两党的关系极为关注,并施加了影响.本文试就美国对国共关系制约的目的、措施和后果,谈一些粗浅看法,从国际制约因素这一角度探讨国共合作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秦立海 《学术探索》2010,(4):120-125
1944年10月至1945年2月,国共两党在赫尔利的斡旋下,就成立联合政府问题进行了谈判。此次谈判过程一波三折,充满变数:先是中共修改赫尔利的方案,接着又是国民党修改中共的方案,然后又是中共拒绝国民党的方案并提出新的要求,最后又被国民党所拒绝。在此期间,赫尔利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国民党软硬兼施,苦寻对策;中共则态度强硬,拒不妥协;最终,国共联合政府谈判宣告破裂。究其原因:一是赫尔利不谙中国国情且有失公正,二是国共两党的立场和原则相距甚远,三是国共两党相互妥协的时机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9.
1937年2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国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对这次会议的评价,在目前高等院校“中国现代史”教科书和“国共关系史”的著作中,较普遍地称为“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笔者最近在查阅国共两党的有关文件、资料后,感到上述结论有商榷的必要。一、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是在“西安事变”发生两个月后举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奠定新兴学科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作出贡献的一本好书——评《国共两党关系概论》马建离由王功安、陈奇文、曾宪林三同志主编的《国共两党关系概论》读后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同:第一、写作的着力点不同。国共关系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