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助词是虚词的一种。虚词是对实词而言。实词是句子的主干词,对造句关系重要。但对于在句子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其作用也不能低估。虚词如果使用不当,直接影响习惯表达和语言的规范化。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虚词用法历来就是难点,加之虚词本身用法复杂灵活,在英、汉互译时,往往出现困难。汉语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多种,  相似文献   

2.
BEFORE结构的理解及其翻译路东平before结构是英语中比较常见的结构之一。凡是学了点英语的人都认识before这个单词,因为它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时间概念词之一。它可以用作连词、副词或介词。无论它是何种词性,其基本含义为“在……之前”。然而在许多情...  相似文献   

3.
刘海波 《阅江学刊》2014,(4):100-104
介词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基本功能是引介,连词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对连词和介词所作的区分主要考虑的是语义关系。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并不总是那样清晰,学界纷纷提出“关系词”、“连介词”等概念,甚至有人主张完全合并介词和连词。古汉语中关系词“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从“连介词”完全变成了连词。  相似文献   

4.
秦晶 《社科纵横》2006,21(8):126-127
本文以《歧路灯》中表示依据、排除的介词结构为考察对象,从中选取了“依”字结构、“凭”字结构、“据”字结构、“趁”字结构、“赶”字结构和“除”字结构进行讨论。可以看出介词结构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通过对这一类介词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介词结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不易掌握。研究它的人,对它们的译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其”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为了使我们对“其”的用法有个全面的了解,本文试图系统地探索一下“其”的用法特点,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重视词类活用的问题。什么叫词类活用呢?郭锡良同志主编的《古代汉语》:“汉语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词类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诃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荀子·劝学》:‘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的‘水’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这就叫词类活用。”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理解词类活用的定义。要注意词类活用和词的本用的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区  相似文献   

7.
语病,指言语或文章中不妥当的地方,也就是在语言应用上违背规范法则而出现的毛病。报刊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工具,对于全社会的语言规范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遗憾的是,近年来,报刊中的语病愈益严重。当前报刊中常见的语病有以下几种;一、混淆词性词性是一个词所属的类别。不同词性的词,有不同的组合功能,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用。有时出于修辞的需要,有的词也可能突破词类的界限而灵活运用,但这是有条件的.百混淆词性,任意“活用”,则是违反语言规范的,是一种语病。如:二:’l门)龙门…  相似文献   

8.
初中阅读理解中,主体来说不会太难,但每次考试中总会遇到一篇稍微有点难度的文章,主要表现为有几个长难句放在文章中来干扰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些句子一般词汇运用灵活,高级词汇较多,同一词的不同词性的用法交替出现。句式复杂,长句意思隐晦,复合句较多,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出现频率较高。这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是个致命弱点,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最后得分状况。本文根据教学中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中对长难句难以理解的问题,分析了一些对策,帮助学生准确,巧妙的翻译出长难句,以提高得分率。  相似文献   

9.
赵环 《社会工作》2009,(11):43-44
“他(她)为什么这么想,怎么一点都不社工?”——我听到在一些社工口中,“社工”一词是多词性的。有时它是名词,指的是社会工作者或者指“社会工作专业”;有时也经常被用做形容词,作为定语,  相似文献   

10.
兼语词组是由一个述(动)宾词组同一个主谓词组凝结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共同充当句子的同一成分的动词性词组。它是现代汉语词组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词组。其特点是:这种词组中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其宾语兼做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如: 这类词组的公式是: 使令动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支配关系)(兼语)组←一般动词 (陈述关系) 上例中代词“他”与使令动词“请”构成述(动)宾词组,与动词“来”构成主谓词组。代词“他”既做前个动词“请”的宾语,又兼做后个动词“来”的主语。因“他”身兼二职,故曰兼语;这种结构类型的词组,就叫兼语词…  相似文献   

11.
否定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通常把包含否定词的句子称为否定句,但否定形式不一定表示否定意思,肯定形式亦不一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本文旨在讨论暗含否定结构,即:肯定句中的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一般否定概念;用介词或连词表达一般否定或排除否定;以及短语动词、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或其他短语所表示的否定概念,以期帮助提高英汉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N的V句语义结构分析赵惜微本文所说的N的V句是指由N的V词组作句子成分的句子。N的V词组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介词宾语及定语等,但作主宾语是它的主要功能,因此本文讨论的是N的V词组作主宾语的句子,我们分别称之为N的V主语句、N的V宾语句。这里,我...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介词“于”使用的随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于”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①同动词连用,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关连的对象,②同形容词连用,引进比较的对象;③用于被动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在具体使用上,介词“于”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马建忠曾指出:动词后面的词语如果表示处所时间,可不用介词“于”①,吕叔湘先生说:“古汉语里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字很多地方这个于字可用可不用……”②。阅读古籍,我们注意到:不仅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于”可以不用。引进行为关连对象、比较对象和行为主动者的介词“于”也可不用,分词“于”不仅是“可用可不用…  相似文献   

14.
“者”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词,古汉语语法家和不少语法书谈到它的作用时,看法大都有所不同。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认为“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同时,还是一个语气词。下面我们浅谈一下“者”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教“差别”一词,涉及佛教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如果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许应该讨论“差别”中包含的佛教哲学问题。 (一)“差别”一词的表现形式“差别”一词的应用范围,从地理区域上说,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从民族语言上说,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佛教专用语。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曾经反复论述“差别”一词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区别一般已经是自在的矛盾”,因为区别既有统一,又有分离;没有统一就不是矛盾,它只是区别或差别(参看《大逻辑》第220页)。他的意思是说,要严格划分矛盾统一的差别性以及  相似文献   

17.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学铨 《浙江学刊》2002,1(4):116-122
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含“是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的内涵复杂,其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表现主要概括为天文、人文与文章三个层面。就天文之“文”而言,它指自然万象及背后运行的宇宙之道的绚烂呈现;就人文之“文”而言,它指被礼仪章程规范的“守礼”之人的行为、情感和言语的雅化,此内涵进一步被“文质”范畴拓展和深化;就文章之“文”而言,它既指学术和文学创作,也指创作过程的特质,即对文饰的重视,由此导向了后世尚“丽”的审美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肖晓晖 《唐都学刊》2003,19(2):96-100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语言现象 ,它是汉语双音化和词汇化的产物。区分传统所说“偏义复词”中的几种不同现象 ,对“偏义复词”概念提出明确的界定 ,应该把词汇层次上的偏义词和言语层次上的临时偏指用法区分开来 ,有些所谓的“偏义复词”其实并不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周边国家中对我国的安全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它与我国关系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近”、“强”、“异”。所谓“近”,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言,用“家门口”一词来形容它与我国关系的重要性毫不过分。“强”是指它的综合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