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安徽古村落”,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徽州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成为“徽州文化”研究保护的重要内容。当然,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先要弄清整个“文化遗产”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6):38-38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关心徽州文化世界遗产。 2006年5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偕夫人娜内兴致勃勃地访问参规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徽州文化古村落黟县西递。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明、清时期曾经风生水起叱咤商海的“十大商帮”(徽州帮、山西帮、宁波帮、陕西帮、山东帮、广东帮、福建帮、洞庭帮、江右帮、龙游帮)中,诞生于安徽省古徽州的“徽州帮”一直是稳居榜首的;而在由徽州商帮创造的博大精深的“徽商文化”宝库中,“徽商会馆文化”则一直是个温馨、多趣却又神秘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已经在“弘扬徽商精神,促进安徽崛起”的主题下成功地举办了4届、并已成为安徽省一块亮丽的经典品牌的今天。  相似文献   

4.
《徽州社会科学》2009,(9):43-46
奇妙的山水,优质的生态,精致的文化,诗意的乡村,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走进画里乡村、体验桃源仙境、感受徽州文化。黟县,已然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名不见经传的皖南山区小县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强县,黟县在前进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描绘出一幅后发争先的壮美画卷,中国画里乡村在悄然中完成了一次美丽嬗变。  相似文献   

5.
黟县山灵水秀,神奇飘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老的黟县富含徽学的宝藏,她不仅是徽州文化和徽商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也是桃源文化的故乡。  相似文献   

6.
要注重研究徽州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由于未能到徽州一游所流露出来的怨叹。可见徽州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徽州,原名歙州,隋初曾改名新安郡,唐时复称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治所在歙县,辖县相当于今的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江西婺源等地。此后,升为江南东路。  相似文献   

7.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8):42-42
2006年全国评选“十大中国最美村镇”,徽州十占其二,黟县宏村、婺源古村入选。  相似文献   

8.
洪永平 《学术界》2005,(4):279-281
徽州文化是在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等原徽州府下属各县中所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是中华文化中内容丰富、品位很高的一座地方文化宝藏。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勃然兴起,徽学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但至90年代中后期,作为徽州文化发祥地的安徽省学术界却有这样一个共识:徽州文化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与当时的研究现状相比是不相称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并呼吁:有必要集全省之力组织编撰一部《徽州文化全书》(以下简称《全书》)。通过《全书》的编撰出版,对二十世纪徽州文化的研…  相似文献   

9.
《徽州社会科学》2007,(5):65-65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青水石”。“黟山清水石”被民间称之为世界两大“活石”之一。黄山古时曾被称作黟山,黟县始建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故有“古黟”之称。  相似文献   

10.
樵贵谷     
徽州“说鳖” 黟县历史上曾有关于“樵贵谷”的记载。南宋罗愿《新安志》:“樵贵谷,方舆地志云,黟县,北缘岭行,得樵贵谷。昔有人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入穴廓然,周三十里,土甚平沃,中有十余家,云是秦时离乱,入此避地。又按邑图有潜氏村,事已见第一卷。”  相似文献   

11.
我因写徽州古村落丛书中黟县黄村一书,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在几本书中,都提到黄村始建于宋代的灵惠庙大殿内,原有一块南宋“灵惠庙碑”,《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记载为绍兴十七年立。后来看到另一本书,提到该碑为绍兴二十七年立,毫无疑问,这二者之间,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甚至二者皆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在有关文章中,还提到此碑记载有当年方腊义军过黟县西武时,对百姓秋毫无犯,使“生灵安业”的内容,故俗称“方腊纪事碑”。  相似文献   

12.
《徽州社会科学》2009,(2):26-26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歙州所辖黄山风景区、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之地改名为徽州。徽州之得名,到己丑之年,已经整整888周年。888年,在人类历史上虽只有短短的一瞬,而徽州的先民百姓,却以绩溪牛、徽骆驼的精神,在泱泱中华的这一块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上,创造了经济、文化的绚丽辉煌,实现了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大崛起。  相似文献   

13.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创造和形成。并反复出现、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文化事象。这里所记徽州民俗.是旧时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等地的民俗。徽州民俗做为富有地域特点。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山区.与浙江、江西二省相邻.境内群山环抱.山谷纵横.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由于这一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在历史上除极少数情况下的例外。一般很少受到战乱的侵扰,徽州民俗的地域特征十分地显著。徽州民俗起源较早,考古发现证实,史前,徽州先民们生活的民俗事象就十分丰富。徽仆1人从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已经形成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诸多民俗事象。徽州民俗的演变。依附于社会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一是“百越”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介于夏、商、周三代至秦朝以前.这一阶段青铜器较为发达。民俗事象主要与生产生活结合。  相似文献   

15.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一年来,相关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进一步重视徽州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在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这一实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跨两省(安徽省、江西省)涉三市(安徽黄山市、宣州市,江西上饶市)九区县(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绩溪县、婺源县)以及黄山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空间区块,行政的分割使得保护区的实验无法切实推进,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也谈“徽州”名称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徽州地,秦朝属会稽郡,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称新安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称歙州。以“徽”名州,据《宋书·地理志四》载,始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领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县。为什么叫“徽州”?传统的说法是因为绩溪县有徽岭,《太平广记》说绩溪有大徽村,所以改州为“徽”。也有的  相似文献   

17.
一、徽州三雕的历史渊源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它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代家具和各种工艺品的雕刻,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7):25-25
7月5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观考察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考察中,吴仪副总理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深表景仰。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在开设徽州文化六个专题展厅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最近完成了徽州文化非物质项目展馆的建设,“徽州三雕”等部分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将在这里作展示性复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的某一天,在徽州黟县际联镇附近某农户家里,人们发现一叠信件。(信封写着“锡阳家母亲收”字样,据收集人称信件来自际联镇丰登村。)写信人江新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江西景德镇市供销社陶瓷批发站工作,这些信是他写给观禄、在乡的母亲和返乡的妻子卢竹翠等三人的。观禄可能为母亲的邻居,据第四个信封猜测可能姓吴,江新昌通过他向母亲汇款、转交并阅读信件,以及邮寄猪油、油浸鱼等物品。这叠家信影印收录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州文书》,(第一辑第五册“黟县十都丰登江氏文书”,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黄山市沿革于古徽州、古新安。自秦初置黟、歙两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徽州卓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的单元特征,这里孕育、造就了曾经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徽商,产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并且迄今保留着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