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缪在<鼠疫>的卷首写道:"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①如果小说的存在本身就是要将生活从既定的现实中剥离,将生命从被囚禁的状态中解放,那么对它自身虚构的形式来说,生活、现实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看成是一种聚合着个人与历史色彩的想象上海的方式,这部小说其实代表的是一种上海式的"启蒙"。通过赋予小说中诸多人物以及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状况,以种种关乎日常生活话语的阐释,想象性地介入到小说所虚构的主体,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的言说和遭际,传达他们对人生现实和生命本真的追求,以及在不断地探求中所滋生的困惑和痛苦,并最终透过隐藏在种种表层之下的城市形态、时代幻想和精神迷茫,揭示作者所表现的现实审视和人性救赎。  相似文献   

3.
如果鉴于元虚构作为小说创作手法在最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小说中应用地最为显著的情况,就把对它的研究仅限于当代西方小说,那这种情况就成为一种误导。原因是,虽然元虚构的概念是新的,它的实践却和小说的存在时间一样长。元虚构所有小说内在固有的趋势或者说功能。这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创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问题上,王安忆认为,小说在本质上是虚构,但虚构应该以现实世界和自我经验为基础,还应具有艺术分寸感和逻辑推动力,即虚构的叙事要有现实根据,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5.
小说创作与名誉权侵害刘尔明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叙述描写,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艺术想象、典型化是其主要创作特点。小说分类众说纷纭,但依据“是否虚构”把小说分为两类——小说与“非虚构小说”,为司法界与文学界...  相似文献   

6.
"涉官小说"对中国政治生活领域进行丰富的多维层面叙写,对国人权力现状作了或切实或反讽的表达,显示了一些独特的文化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价值,体现了小说虚构的一种"知觉的严肃性".从历史的追询和现实的诉求两个层面来看,其深层展示的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生态,例证了新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客观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风行文坛之后,小说家似乎普遍地追求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写法,平淡人生,平淡故事,平淡讲述。“原汤原汁”“反抗虚构”,“叙述情感隐匿”等等,即便未被列于新写实圈内的作家,也如同被这只无形的魔手抚摸过,很少有人能漠然置之。为意义而营造,为意义而虚幻荒诞好象已是昨天的潮流,昨天的故事。让人不禁疑惑,眼下的小说,在“写实”的墨香中,真的就“实”到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不能动弹?“实”到徒具别无歧义的一种解构:“还原生活”?我们的读者是否因了某些评论的关系正在产生错觉:以为小说虚构的本质业已丧失?应该…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虚实观的尚实一脉在强调小说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的前提下,对依循史实与虚构叙事关系的认识有所转变,对虚构的看法变得灵活通脱;而尚虚一脉发掘了小说虚写的艺术魅力。两脉既有分流发展的一面,也有交错融汇的一面,实现了对生活真实、艺术虚构和艺术真实三者关系的辩证把握,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上述新变,是明清之际小说创作推动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小说创作,形成了良好互动。明清小说虚实观的演进态势表明,可以从尚实与尚虚两面去认识明清小说虚实观,但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将它们的持有者清晰地划分两个或更多的阵营。  相似文献   

9.
近期一些用方言写作的小说在文本中用方言虚构出一个独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凸显出尚未被公共话语磨损的个体生命经验和身体处境。在差异性逐渐丧失、生活经验趋同的当下语境中,这类小说的意义在于以书写抗拒简化、拯救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叙事身份研究迅速升温,成为叙事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保罗·利科的叙事身份观出发,试图界定叙事身份的三个基本内涵,即身份的叙事、叙述身份和被叙述的身份。在叙事身份这一话题上,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谁的叙事?谁的身份?从总体层面上来说,答案是人类的叙事和人类的身份。在人类学意义上,人类被称为“叙事人”或“讲故事的动物”,叙事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智慧物种。从具体层面上来说,叙事之于人类身份的建构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自我”身份,这在非虚构性质的传记叙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种是“我”在讲述他人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辨识或认同了“自我”身份,这在虚构性质的小说叙事中较为常见;还有一种是“我”在讲述关于“我”但又不是“我”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建构了亦真亦假的“自我”身份,这在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的“自小说”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博尔赫斯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叙述风格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融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虚构、叙述与评论于一体,这就是"博尔赫斯式风格".他认为小说是一种叙述,为了叙述之便,他一反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在小说中运用文本互涉、开放式结构、迷宫叙事、无限性叙事、双重叙事等多种方法,使其具有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策略创造出惊人的叙事效果。叙事时间的含混,将梦幻与事实、虚构与现实相交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叙事聚焦的杂糅,使小说成为读者狂欢的审美盛宴。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21,(3):124-128+254
唐代小说开始出现有意使用虚构手法的现象。其虚构手法可分成两类:第一种是为了将故事情节趣味化的虚构手法,第二种是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想具象化而使用的虚构手法。唐代小说可区分为三类:一是继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作品,二是盛行于中唐时期以男女恋爱为主题的小说作品,三是汇整于中后唐时期的一系列小说、笔记作品。裴铏《传奇》大体属于第三类,是以展现诗才、史才、议论之才为目的而编写的,它所运用的是单纯的第一类虚构手法。《传奇》采用了不少六朝小说、笔记等作品中的情节,但对其内容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又对唐代第二类传奇小说表示一半肯定、一半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凌晨光 《东岳论丛》2003,24(6):111-113
故事、叙述、虚构是"叙事虚构作品"的三要素。小说作为叙事虚构作品的一种代表性样式,其本质特性恰好可以通过叙事虚构作品的三大要素得以体现。故事由一系列前后有序并且互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当故事被讲述出来时,就变成了情节。故事的讲述方式则是由叙述话语完成的。叙述是一种"后向预言",它造成了小说叙述的"逆向因果关系"特征。虚构则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它表明了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了小说对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相似文献   

15.
元小说的写作技巧展示了小说的创作过程,探求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的创作手段出发,来分析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所使用的元小说技巧。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叙事作为一种虚构存在,在于探究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叙事伦理乌托邦的建构是这种可能性探究的基本面相之一。建构既体现为叙事对现实理性德目的虚构考量,也体现为叙事对新的德目的创造,其基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整体伦理的重造渴望。  相似文献   

17.
<正> 小说是从记叙文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异类”,作为变异的因子,就是“虚构”。而小说一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虚构”就象魔术师手中的魔杖一样,有了它就可以有了一切。小说的产生、发展、演进,都与用不用这根“魔杖”、怎样使用这根“魔杖”,有直接关系。现在对我国小说虚构的发生、发展作一番考察,对研究我国小说发展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文体的发生、发展,总是由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记实的记叙文以外所以产生小说,是因为前者是为了实际应用,人们除了应用的需要以外,还有消遣的需要,小说就是为了消遣而产生的。正如鲁迅所说:“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自娱,借以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  相似文献   

18.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9.
许丽青 《理论界》2010,(3):128-129
博尔赫斯的作品总是试图有意模糊现实与虚构两种世界的界限,他通过抹除人的个性差异来表现人物的永恒共性,或是让人物担任读者和作者,或者借用阅读共谋和自我虚构等手段将人物引渡到现实世界,从而达到虚实掩映、真幻交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