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同时又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译者翻译的动机、翻译的选择心理和翻译的策略,以其特有的方式左右译者的翻译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同时,译者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也对其翻译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具有他人导向性的显著特点,这必然对译者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行动.实现"视域融合"是他人导向性作用于汉译英商标翻译的体现.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商标原文只是翻译考虑的方面之一,不需要必然与内容契合.商标翻译追求的是,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视域融合"规范着商标翻译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
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
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
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
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
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革一方面对翻译活动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翻译活动的发展,又在深深的影响和改变着社会。这种翻译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就是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正是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使翻译由一种语言行为、学术行为转化为文化行为、社会行为,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学术书讯     
<正>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两本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在2014年8月、9月出版。它们是以译者和译者具体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二者关系的批评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它是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活动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梁启超对拜伦的译介,作者强调翻译是典型的政治行为.在这种政治行为中,译者的自主意识观念而不是主流意识形态支配译者的翻译活动,译者个人的主体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本例,作者认为后殖民翻译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还不够,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行为,翻译活动总会带有赖以发生的那一时代意识形态的印记。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其翻译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射到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的效果。文章拟从不同阶段的翻译主体入手,通过选择代表性的译者及其对核心概念的翻译来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与意识形态互相渗透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翻译既是意识形态的翻译,也彰显了翻译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透视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翻译研究虽然突破了以往翻译研究中的一些局限,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其“场域”概念界限模糊,“惯习”概念具有“决定论”倾向,“场域-资本-惯习”分析框架无法解释非译者行为产生的结果等。如仅借鉴社会实践理论来研究翻译现象,会导致译者行为研究出现片面性。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相结合的社会翻译学新视角,能使中观“翻译网络”与宏观“翻译场域”相互补充,以“译者能动性”弥补“译者惯习”之“决定论”局限,使翻译研究采用行动者与过程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从而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主体间性框架下分析佛经翻译三个主要阶段的译者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的发展变化,指出译者主体、读者接受、权力与赞助人、社会文化需要等因素的交互对话的间性作用才成就了我国翻译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经翻译.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12.
传记文学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而要实现对于外国传记文学的研究或中外传记文学比较研究,翻译这一介质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中外传记文学的相互译介是传记文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由于传记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关注译作的历史性,又要重视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在译者陈述原作历史和文学艺术过程中,还会由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审美价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等对原文本进行“创造性”加工,所以译者在翻译传记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角色,讲究译作的“纪实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文章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传记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明确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沙博理的翻译具有跨文化的主体间性独特视域,跨越文化身份主体身份认证为翻译提供了特殊的理解前提,其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也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从主体间性这个视角研究沙博理特殊的翻译模式,可以更好地看出译者主体间性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文本翻译中的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讨论了翻译中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认为女性主义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在翻译实践中对文本翻译的操纵,女性主义翻译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对于译文的霸权地位,让翻译界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思想维度去审视译者的主体性。最后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见策略。  相似文献   

16.
改写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种改写,译者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制约。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沉重的翅膀》在以上三种因素制约下对原文的改写,总结出葛浩文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特点,进而发掘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改写理论视角下可操作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作家兼译者身份的“传奇式女子”张爱玲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掀起过一波又一波“张热”.本文选取其译者身份,以其译作《海上花》为个案,从阐释翻译角度对这一翻译过程进行解读,以期了解其国语译注本与英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的异与同,抛砖引玉,为张爱玲翻译研究做些微贡献.  相似文献   

18.
Harriet de On&#237;s是20世纪中叶一些主要拉丁美洲作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的主要译者。通过分析其译作词句可看出译者的显著文化特征如何反映作为信念和世界观的深层意识形态。反映在目的文本中的译者之词汇激发和这样的深层意识形态是由译者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熏陶所构建的。有些词汇激发似乎相当温和(如属于一般归化策略的音韵头韵模式),而另一些,如宗教词汇和对敏感话题(极端主义倾向和先进社会)的直白评价,则更险恶。可运用翻译文体学来揭示翻译的此类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