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它通过提倡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全面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对人性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是人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从现实的人及其人的主体性出发,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荣辱观教育固有的规律,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相似文献   

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是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基准坐标.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适应青少年道德发展需要,抓住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形成良好校风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需要。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与实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开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体现系统性、生活性、导向性和示范性,评树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典型,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理论基础、锻炼平台、价值示范和个体诱导。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个伦理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文化的深层看,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义利取向、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三方面的伦理向度,它们分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前提、伦理保证和伦理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荣辱观,也不同于封建主义的泛道德主义荣辱观,它是扬弃二者合理成分后,建立在义利两种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又为个人的才能发挥及价值实现提供了平等竞争机会和宽松社会空间的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契合的理论表述,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道德路标。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校学生荣辱观教育就是用"八荣八耻"教育大学生。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荣辱观淡化、错位、扭曲,部分大学生是非观念错误、善恶观念颠倒、荣辱观念丧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腐败因素的影响和主流意识的忽视以及教育缺位所致。加强高校学生荣辱观教育势在必行,其具体对策是:加强荣辱观研究、宣传和教育,提高对荣辱观教育作用的认识;开展以荣辱观为主题的班会和团队活动,通过"活动"影响感化学生;聘请社会道德楷模给学生讲荣辱观,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开设荣辱观课程,开展荣辱观讲座,从理论上教育学生;改革评价内容、健全约束机制,用荣辱观标准衡量学生是否成才;创建荣辱教育协会,营建讲荣辱氛围、督促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讲荣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7.
在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中,儒家道德哲学以人的完善作为生命的内在追求,并强调个体的完善寓于社会的完善之中;“内在超越”与“社会超越”是个体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是个体的人获得人生意义或价值的有效途径。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儒家荣辱观中,“知耻”是人之为人、人之异于禽兽的最基本的要求,“知耻”以“为人”、“心安”为基本价值目标;“求荣”则以实现生时的“为人之尊”和生后的“精神不朽”为价值追求、终极目标。儒家荣辱观这一伦理精神,对于扭转当前公众耻感意识淡化和底线伦理下滑、救治当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现代病”、帮助人们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实现人生境界的自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主导作用,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的前提。当前教育价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必须把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一体化,实现科技、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一体化,从一元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寻求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平衡,寻求理性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平衡。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规律,即教育具有的二重性--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属性和通过受教育者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属性。这两个方面成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映,也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其基本内容与价值取向而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传统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文化根源,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传统荣辱观的概括、继承、超越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升华。分析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引导社会风尚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点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宣传教育是基础,正确理解其内涵是前提,政策、法律、制度是保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人们树立了新的道德标杆,政治理论课堂是军校进行荣辱观教育的理想场所,它提供理论支持,解决价值冲突,为学员创造荣辱观自我教育的机会和空间。在政治理论课堂上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厉行节约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最后还要以师德的力量强化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关于对文化自身的地位作用、内在发展规律和建设任务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方向,是引领先进文化的前提。荣辱观缺乏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之忧,荣辱观是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衔接与递进。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把握,是文化自觉的基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来不断修正社会成员的价值准绳,才能够明确前进的方向,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讲话,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将荣辱观教育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是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保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荣辱观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王桂兰  高斐 《学术论坛》2006,1(11):95-98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改变了传统的思想伦理教育模式,实现了思想伦理教育方法的创新。其思想伦理教育的方法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在内容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途径上实现了主导意识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实现了倡导性教育与是非观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方式上实现了正面引导与负面鞭挞的有机结合,在手段上实现了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呈现新特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牵动国民教育全局、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的系统的基础工程,需要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 发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因此,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育人机制则成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客体精神质量的分析与建构,从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目标价值的实现就是它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而且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内在规定性。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既要满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又要充分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人诉求,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现实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政治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岳国法 《理论界》2009,(2):90-92
通过从意识革新和心灵转向两个层面对比分析柏拉图的人学思想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理据,可以发现,以心灵转向实现人的道德意识革新,以个体心灵的和谐促成社会和谐,是把"善"具体化为人现实生活的价值背景,以个体"无我"的和谐意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