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对于坚持党的宗旨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又使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面临新的考验和诱惑,从而对坚持党的宗旨有消极作用的一面。为此,要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花大力气加强党内廉政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罗国川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全面地分析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明确指出邓小平这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指导全党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团结人民实现党的目标的根本指针。坚持邓小平的人民观,群众现,对当前加强党风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必须把实现宗旨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坚信群众,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做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3.
4.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昭示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革命队伍的灵魂,是党的事业力量的源泉,是加强党的团结的武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建设的关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躬身践行党的宗旨,才能构筑党的生命根基。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继续强化了宗旨意识,再一次彰显了"人本"情怀。考察中国共产党91年来所创造的发展传奇,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最高境界的解读。"人民至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切诞于人民、一切师从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尊重人民、一切亲近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相似文献
6.
周亚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0):15-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这一理念将党的宗旨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明确了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动力来自人民,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将党的宗旨概括得更加全面深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为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将党的宗旨融入政绩观,提出了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全新政绩观,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提升。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党要在新的世纪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正确认识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因为, 相似文献
8.
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又一次地成了它的信奉者、它的朋友以及它的敌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那么一些人幸灾乐祸似地扬言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了”。还有一些好心人,则因某些事态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前程忧心忡忡。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无数的事实宣告:马克思主义正以其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存在并运动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党的思想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能对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和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思想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我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有利于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消除一些党员干部等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每个党员和党的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并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①是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科学把握社会治理的内涵,梳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进程,分析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认清当前社会治理的现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刘晓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6-12
在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处于被领导和参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这种领导关系的确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艰辛探索,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民主党派领导的理论基础;带领被领导者取得革命的胜利,并给予被领导者物质利益和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民主党派领导的现实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同中国进步青年息息相关。进一步分析中共一大代表的详细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青年、依靠青年和赢得青年,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必须培养青年、教育青年和引领青年,青年才能健康成长;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吸引和争取青年知识分子,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进步青年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必须加强二者的联系与互动,推动中国共产党和青年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十分关注群众文化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观。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文化观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进,其历史演进的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文化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卓越的价值。它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吴波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4):6-10
在群众中学习,在学习中把握执政规律,在尊重规律中求得发展,在科学发展中巩固执政地位。当代中国处于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执政党在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中面临着新的形势,而要顺应新形势,必须要创新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文章分析了执政党处理党群关系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群众路线之于政党治理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政党治理的价值目标与为人民服务的内在契合;指出在政党治理视域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即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党群沟通方式、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建立联系群众制度。只有把群众路线与政党治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实现党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任云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2):130-132
李济深是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在抗日救国斗争中结成革命组织和救亡团体,高举联共抗日旗帜,积极呼吁国共合作,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济深坚持与中共的全面合作,共同抗战,反对国民党妥协分裂,进一步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重要贡献.1948年1月1日,李济深联合国民党民主派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国民党决裂.解放战争后,李济深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开始就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又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持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同时 ,本文还就当前少数人对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所产生的模糊认识 ,提出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对日政策上经历了执政前和执政后两大时期。在执政前,中共对日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动员一切力量,坚决反对、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党政策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执政党,对日政策既体现在政党外交方面,又体现在政府外交方面。中共和政府通过以民间促政府,实现了中日邦交。实行改革开放后,又积极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经济支持,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冷战结束后,面对纷纭变换的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又适应时代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的定位和发展,使中日关系不断深化,形成了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夏元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2):1-3
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党建理论的初步探析 ,可以看到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党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但又各具时代特色 :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邓小平突出从制度上建设党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全面体现了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熊大薇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1,3(3):51-53
本文沿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轨迹,阐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不同的表现.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时也证明,我们党在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时候,总是把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