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林锦鸿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其创作心态多种多样,但大底离不开“发愤”二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相似文献   

3.
近读黎子耀先生之《周易秘义》,觉得许多问题难以索解,须加讨论,才能明了。这里就先把我的一点意见写出。黎先生说:“《诗经》为阴阳五行之诗,”他是这样解释的:“关”字表示阴性,象征弓;“键”字表示阳性,象征矢,即箭。接着黎先生将这“关键”一辞的属性阐发。《诗经》的第一篇是《关睢》。《关睢》的第一章开头是“关关睢鸠”四字。这四字一般解释是:睢鸠是一种鸟,关关是它的鸣声。睢鸠在关关地叫,在黄河中的沙洲上。这两句《毛传》云:“兴也。”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以配君子。我看:这样的解释与理解“关关”,是合理与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周易算卦不可信,古人早说过。辅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姜子牙就是一个代表。“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着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王充《论衡》)瞧!说得何等坚决。科学昌明的今天,周易算卦又风行九州。易学大师纷纷出世──不知从何而来,登台传道,令人看不懂。有的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有的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神奇的未来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有的宣扬,利用周易、六十四卦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自然、社会、人生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探求》2015,(2)
创建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关照自然的意识,而且需要注意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种要求,已在《周易》中有所蕴含。从整体主义看,《周易》通过卦爻变化来构造不同卦象,以期达到对于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整体构造,不仅承认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价值和生存权利,而且自觉地把顺天的仁爱之性发扬光大,因此成就了一种广阔的生态伦理拓展;从多元主义看,《周易》是以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体悟来参透万物之状,强调的是如何思考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从政治伦理看,《周易》通过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肯定,示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整体主义、多元主义视角还是政治伦理视角理解《周易》,贯穿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线索是"生生之为易"。这一思想线索使从生态伦理向生态价值理论转换过成为可能,当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周易》是伪书,你的看法……。我是在1994年发现《周易》是伪书的,为了慎重起见,我不得不耐心地钻到古书堆里去查找自关证据。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我把研究的结论献给读者。为了理直气壮地说“《目易》是伪书”这五个字,我准备了远远超过五万字的证据材料。请问《周易》的作者是谁?据《史记》的记载,《周易》的经文(即卦辞、爻辞)是周文王所作,《周易》的《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文雪》是孔子所作。绝大多数的后人,相信《史记》的记载。那么《周易》的真正作者是谁?我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主旨为交易,乃古今易学家、哲学家的共识。本文意在立足前贤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深入与前进。 一、八卦、六十四卦之变易 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序》)孔氏之说明确地揭示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变易也称“变化”,大致相当现今哲学中说的“运动”“变化”两范畴。《周易》的卦形体现了变易思想,是天道、人道和地道交易的摹拟和复现。 先从卦爻的产生说起。《系辞上》有一节论述,值得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重视。即: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8.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气的考察发现,“贞”训为“卜问”解释不通,而释为“正”或“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释“读”     
《辞海》上对“读”的解释是:读,照文字念诵;阅看,默读。古籍上对“读”字也有一种解释:“读,抽也”(《毛传》)。“抽,犹出也”(《郑笺》)。古人认为“读”有抽绎之意,这个解释我觉得非常之好,道出了读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克荣  陈琼 《社科纵横》2011,26(7):109-111
六十四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基本经验的总结,是从横向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质,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同时,《周易》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基本经验的总结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中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明确作出的划分。他把“存在论”和“本质论”称作“客观逻辑”,把“概念论”称作“主观逻辑”。黑格尔所说的“逻辑”应作广义的理解,“逻辑”与哲学思维方式实际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思维的功能是要从表象上升为思想,从经验上升为思辨,对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即作概念式的认识。而“对于一个概念,除了思维那个概念本身以外,更没有别的可以思维。”①因此,黑格尔的客观逻辑使本体论认识论化,主观逻辑使认识论本体论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思辨逻辑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教材“三百千”其中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早已被大家熟知,而剩下的《干字文》在学生的教育中却鲜为人知。曾著有《千遍行书千字文》的百川先生,现任《东西南北看人物》杂志副总编,历时10年,呕心沥血,用毛笔书写了千遍行书《千字文》,欲相仿古人“智永八百千文赠寺庙”,将10年的书法作品赠予千所学校。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心即理”之思想主旨,凭依对《周易》义理的阐发而得以彰现,“易理”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终极地位是无可怀疑的。但此理并非一外在于人心的客体,而是与“心”通融为一的。修养之方法就在于洗涤心灵中虚浮妄想,复归到内外合一之道上。  相似文献   

15.
论《周易》人格理论的特色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易》作为穷理尽性之书 ,包含着宝贵的人格义理。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中完成人的人格定位。《周易》认为 :宇宙的最高品性是生成万物 ,因而 ,人格就是主体对宇宙大道及品性的自觉体察和效法 ,而道德是人格保持的社会条件。这是《周易》人格理论的独到价值和特色。长期以来 ,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存在误区 ,在理论上背弃主体对天人关系的能动把握和实践 ,从政治和道德的视角诠释人格 ,不能实现对人格的合理定位 ,由此导致出实践中人格塑造的偏颇。《周易》从天人关系入手 ,早已完成对人格的辩证定位。《周易》的人格理论对摆脱当代人格困惑 ,重铸天人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 ,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释出     
出字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很习见的字,《说文解字》训为“进也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我认为许书训出为“进也”恐非本义,有重索本义之必要。 出字金文写作 ,石鼓文写作 ,皆从止。龟甲文则写作 ,亦从止。又金文多以 形变作 形,因而随 形而诘曲作 ,秦篆遂作 。许慎沿袭之,遂误释为“象草木益兹上出达也。”古文中凡从上之字皆与脚或行走有关,此乃足形,不象“草木上出达”形。古出字实从止,止( )象足形。 象穴屋形,足趾已露于穴屋之外,所以就产生了出入之出义。又《字汇·入部》下云:“出之反也。”可见出、入互为反义。  要正确解…  相似文献   

17.
郭店简《老子》“”仍应释读为“惊”,它本作“惊”并非误读。“宠辱”不是并列关系,不是动宾结构,不是偏义复词,不是特有概念。“宠辱”实意为宠即辱,“宠为下也”进一步说明得宠乃卑辱之事。正如“大患”是对“贵”的价值判断,“辱”“下”都是对“宠”的价值判断(“下”即“辱”),故章首两命题宜断句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郭店楚简本将“人”字断在本章章首乃误点句读。老子在此是做价值重估,从而颠覆以“宠”“贵”为上的世俗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汪高鑫 《学习与探索》2012,(8):142-146,4
《周易》丰富的思维术,对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有着重要影响。《周易》的天、地、人相联系的整体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究天人之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通古今之变";"一致百虑"思维,启发了传统史学的"成一家之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忧患意识,启发了传统史学的历史借鉴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以钩稽古代社会史料之目的解周易”①,人们已经作出了许多努力,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周易》,还做得很不够。本文准备从文学的角度谈一谈《易经》中所保存的上古民歌。 《易经》是卜筮书,其中的爻辞是经过巫的相传保留下来的。它的著作时代虽在西周,但其中的民歌,却可能很早  相似文献   

20.
行李,是一常用词,新版《辞海》的解释是:“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它是由“行”和“李”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象两条道路十字相交,本义是道路,引申有行走、前往、出行等义。关于“李”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木部中说:“李,李果也,从木子声。”修订本《辞源》说:“李,木名,果圆形,紫红色,可食。”从字形看,“李”的本义是指一种果树,引申为其树所结的果实叫李。从这两个语素各自的意义看,难以组成表示“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物等”的“行李”一词。那么人们为什么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