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王雅轩教授     
王雅轩教授,一九三五年七月生,吉林省榆树县人,一九五九年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历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等职。王教授童年时代曾于私塾攻读“四书、五经”,青年时代于大学攻读史学,一九五九年始于大学任教。自大学时代以来,多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献、中国古代语言文字以及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过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古代汉语、中国史料学、校勘学与训诂学概论等课。在科研方面,主编有《古代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①,其中发表于《九江教育》2 0 0 1年第2期的《试验修订本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硬伤举隅》一文由《中学历史教学》杂志社转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教材编写者臧嵘先生对拙文中关于该教材使用“传说时代”一词不妥的观点提出了异议②。笔者仔细拜读臧文后,感到臧先生的解释和说明仍不能令我释疑,故再次提出商榷。拙文关于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使用“传说时代”一词不妥的文字不长,为了能完整地表达笔者的意思,先录于下:教材第1页第一节的标题是“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这里用…  相似文献   

3.
学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要求是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一般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所以提出新观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创新是从实践中抽象、结晶而来,必须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和积累.历史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新观点的提出,比如:郭沫若先生用中国考古、古文献材料结合五种生产方式的论点,提出中国社会发展也是遵循五种生产方式,把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扩充成为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问题,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接续了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的传统,在1943出版了<苏联史学界诸论争解答>,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一种特殊的奴隶社会,把中国古代看成是和西亚、罗马古典古代并行的一个社会时代.这本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的开端和过去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多线的,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指出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独立的,又是受历史观念制约的;官方主流文化,宗教观念文化,都对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1000余年的戏剧史,就是一部与各种哲学思想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历史.儒释道思想交互作用于古代戏曲,使得古代戏曲出现了一个佳作如林、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民族史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由于受各种教材的局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问题总是意犹未尽,加之教材编纂过程中太过强调汉民族的中央政权,故涉及到民族史部分的内容总会让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与判断.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鉴于现在使用教材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当注意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逻辑性强、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要求下完成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工作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是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协调运用的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本篇导论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阐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在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并以时空大跨度,条分缕析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文献记载与研究概况,给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研究以较准确的学术定位。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变迁研究》的出版,也期待着同行学者的批评与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教育秉承“文史不分”的学术传统,直到近代,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才随时代变革而出现。论文以“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为切入点,从清末新学制与中国史课程的设置、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出现及特点等方面,简要探讨了近代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渊源和早期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考证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源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魏晋时期神仙道教形成的历史原因、社会条件及其步骤。文章还通过中西科技文化发展史的对比,论述了神仙道教在道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先兴,1961年生,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史学博士,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考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汉代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郑先兴博士一直从事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世界通史、…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但也正因为动荡战乱,才带来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客观上分析,这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及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从魏晋南北朝的歌舞乐《清商乐》、《神弦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文人画出发,来分析阐释当时艺术发展的动力及特征。这些古代作品表达了创作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及心理,也表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哲学中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怀。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佛教艺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延续了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并有着质的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有着清晰的时代特征。以墨子思想研究为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理解。学人对墨子思想各具特识的诠释,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路径的历史考察表明,从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来研究思想家的思想,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单字构形方面不同之处的对比,配合史书中有关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书写条件的记载和能够反映这一特定时期书写条件的地下出土实物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字书写排列形式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否定了西方某些学者所言“‘自右向左,自上向下’的典籍文字书写排列形式是中国人所天生具有劣根性的最初表现”这一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4.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浯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在是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较为自由的学术氛围下进行的。当时学者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研究手段,在立足史料,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从理论高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研究成果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过分强调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因而其科学性便受到损害,甚至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非历史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蔓草纹在中国的纹样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关于该纹样的起源却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蔓草纹起源于古埃及与地中海地区,然而我们通过该纹样与中国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中国古哲学、中国传统图形样式等方面的联系,可清晰地发现蔓草纹在中国大地生长、繁衍的印记。因此,那种认为中国蔓草纹是由古埃及经地中海地区传入的提法是不够准确和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的第一代中国文学学者,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的,而且经常往返于中国古典、现代文学之间.从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着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从现代重返古典,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又有所突破.如<红楼梦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考源>等,可以证明很多方法与经验能贯通古今.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考古式的论证与分释建立了一种新典范模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著作,因他在研究现代中国小说之前,已对中国古典及外国小说理论与著作有研究.本文以西方华人学者中的经验来探讨贯通古今文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与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降,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间,中国学者对断代文学全集的编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出版或编纂中的著作已知达四十种以上,所涉几乎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体作品。此类著作的大量出世,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文史研究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编修中所涉及的一些共同问题也应引起学者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流传影响下,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5人历来已被认知为春秋五霸之基本元素成员。然而,古代学者在讨论此一问题时,亦有不少另持别种主张,如增或删而入晋悼、楚灵、吴阖闾、夫差、越句践等,遂致五霸异说呈现多元化。当春秋五霸一词析为“春秋”与“五霸”两词时,“春秋”可以是文本的《春秋》,也可以是历史的春秋,既可以与《孟子》贬霸之词对话,也可以因相对性而与三代王者对话。在历史流传中,春秋五霸产生诸多异说,春秋五霸组合亦有诸种多样组合;然而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5人所组成的春秋五霸依旧广为流传,文化的承传不可说毫无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官名之一。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变迁和跌宕 ,人们难以把握其丰富多变的内涵 ,常常产生误解。实际上 ,"三公"从产生到变为虚衔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迁 :先秦时“三公官”为尊称 ;秦汉时"三公官"为宰相 ;晋南北朝间始正式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官", 间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隋至唐、宋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用做宰相、亲王、使相加官 ,不预政事 ;北宋徽宗朝"三公官"复改名为"太师、太傅、太保"为真相之任 ;宋钦宗之后至元明清"三公官"(太师、太傅、太保)为加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