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虎"和"羔羊"是布莱克诗中很重要的一对意象,看似截然对立,却又同出于一位造物主之手——上帝。虎与羊的对峙体现了造物主的对称法则,即是善恶共存共生的元初。而作为造物主创造物之一的人类也不仅无法幸免于这种可怕的对称,而且兼具虎性与羊性——人类本性中具有虎羊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旅行"的文化特质分析入手,指出在人类的旅行情结中,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在途中"的追求"再生"的状态,旅行中的获得使得人类得以超越,从而顺利地实现人与存在的对话.而文学翻译实践,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和意义阐释的无限性,遭遇着无定译的宿命,而究其实质,文学翻译就是文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一种语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超越.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实践与旅行具有极大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3.
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每次读曹禹同志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我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象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特别是到了语言艺术家的手里,语言的作用,更是奇妙到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命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到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它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进。历史上许多语言的分化,统一和转换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抽绎了钱钟书关于翻译的一些重要学术思想,诸如:翻译的作用在于由介绍而使两种语言、文化接而亲之,既借照于邻壁,又还照邻壁;语言是观念、文化交流的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时常转化,导致人们因语言之不解而认为观念亦不可解,甚至将语言之障碍误作文化对象之无益;恶劣的翻译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声誉,优秀的翻译旨在泯界去障,追求化境;人类文化心同理同,借助翻译而“互文见义”、互相借明,是达到人类文化一体化认识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 文学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人类交际的辅助工具,它一方面需要相对稳定,使之可以为人们所理解,以尽其社会公职;另一方面它又要不断地适应语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为人类服务的效率,总是在从不完备到完备、从低级到高级地在发展着。文字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精密,凡语言中的差别都尽可能地在文字中反映出来;又要求它简约,便于人们掌握和书写;还要求它追随有声语言,表达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人类有了口头语言,在漫长时历史时期里没有书面语言。直至文明社会,文字产生以后,人类才有了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自然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可是,它决不等于口头语言。只要接触到卜辞的人,都会明显地感到:卜辞的语言,虽然基本上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汉语的面貌,可是,我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7,(8)
皮尔斯于19世纪末首次提出指示符号概念,但未对该类符号之内部情况做深入探究。指示是人类认知及交际的核心方式之一,因无须反映所指对象之本质特征,指示符号极具语境依赖性及经济性。根据符号与对象间之关系,皮氏所谓"指示符号"可进一步分为:实物指示、实物——语言指示及语言指示,从实物指示到语言指示再到语言指称存在一个单向性符号连续统,该连续统体现出人类认知能力及意指方式之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言的多样性问题有两种绝然相反的观念。一种认为,语言的多样性妨碍了人类的交流、增加了交流的成本;人类应该走“语言一体化”的道路。另一种认为,语言的多样性犹如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关于第一种观念,其错误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便捷、低成本而牺牲多样性。比如人类不能为了“便捷、低成本”而只穿某种样式的衣服、只住同样的房子、只用同样的餐具、甚至只吃同样的食物。在追求多元化的背景下,第二种观念已经成为多数人的核心价值观。语言的多样性犹如五光十色的服装、风味各异的食物一样…  相似文献   

10.
人是操语言的动物,语言现象和人类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卡西尔说:“自我们生命诞生之日,自我们意识之光乍一闪亮时,语言就与我们形影不离。它陪伴着我们智慧前行的每一步履。人不可能离却这一媒介而生存,因为,语言宛如一种精神的气氛,弥漫于人的思维与情感,知觉与概念之中。”(《符号神话文化》第89页)远古人类在数百万年中孜孜不倦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精神文化财富都积贮在初阶语言形式中,初阶语言负载着史前人类全部的内在精神与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创世纪神话以神说的方式表明语言对于人的先在性;而"神说"性别秩序成为造人神话的核心内容,语言在此成为性别无序到有序的唯一通道。在语言型神话中,父/男权制性别秩序话语,同时也被形象地赋予"天赋"的性质。一种性别意识形态正是通过神话语言的言说,造成了天经地义的既定与存在。神话在讲述语言开辟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把"语言-父/男权体制话语-文化"三位一体地根植在人类意识之中。通过对神话如何彰显语言神力的叙事分析,可以发现与其语言观同在的性别观:"神说"既揭示了语言的文化本质,也揭示了性别文化的语言本质。  相似文献   

12.
"话语"可解析为"言说(语)"与"语言",相应地,"言说方式"与"语言模式"两个向度就成为分析人类话语范式演进的基本框架.在世界范围内,哲学话语的范武演进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论三个阶段,反映了人类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心灵上的困惑及其相应的求解之道.而在三大范武演进的深层,隐含着一条逻辑线脉,印人类具有一种"驾驭"本性,基于这种本性驱动,人类开始追问世界的本原、寻找观念的可靠性基础以及发掘人的精神性内涵.而正是在上述人类意义层面上的追问、寻找和发掘,构建了人类哲学话语的不同文本及其相应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高翔 《兰州学刊》2003,(4):167-168
如今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兴起了“谈话热”。从中央台到地方台 ,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台 ,专题在“聊” ,新闻在“说” ,各类节目都在向谈话节目靠拢。谈话节目兴起于广播 ,兴盛于电视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一、谈话节目兴盛之理论根源《圣经》中有一个“巴士塔”的故事。传说早期人类的语言是相同的 ,大家相互配合要造一座可以通天的巴士塔。上帝害怕了 ,于是施以法力 ,让世界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 ,人们从此无法相互沟通 ,通天的巴士塔建不好了 ,上帝因此保住了地位。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语言产生的神话故事 ,却生动地反映…  相似文献   

14.
罗松涛 《北方论丛》2005,(2):123-127
海德格尔对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其后期论著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诗总是能成为他所要表达之思想的传神之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的几篇演讲或论文中海德格尔关于诗之"语言"乃至全部语言(道说)的沉思,我们将发现,海德格尔不仅洞见到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人们语言观上的烙印:将语言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工具来使用,而且,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语言是自行道说的,它揭示出了那自身遮蔽着的"存在"(sein).实际上,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三题     
作为人类表意行为的特殊方式,隐喻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原则把语言从部分的有限性带向了整体的无限性,体现了语言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作为一种语言形式,隐喻是人类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实体化结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人类完整地创速性地认识世界的必经之途。文学层面上的隐喻是“审美的”隐喻,它通过反常化的途径向读者心智发出吁请,以隐喻自身的“复活”激励着人们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进行。隐喻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人类全部创造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早就指出:“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2页),说明辩证的思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一开始它只是一种“自在之物”,并未为人们所反思、所研究罢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辩证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它曾随着人们变自然界“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随着人们认识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而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辩证逻辑作为一门研究辩证思维(或者说作为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造物主施以鼻子的功能大概有二:一为呼吸空气以供肺用,一为嗅味以判取舍。而牛鼻呢,还多了一大功能:让人牵着以便于驱使。 乡村垂髫,在庞然大物的牛面前是何  相似文献   

18.
傅斯年的语言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哲学或者与文化精神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长期关注。从语言学传统方面看,从十九世纪洪堡特的语言相关性理论,到二十世纪的萨丕尔—沃尔夫学说,前后跨越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哲学方面,我们可追溯到世纪之交的尼采,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似乎可理解为,没有语言,“存在”就失去了存身之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赞同某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同、相通之处,而闭口不谈两者之间在内在精神上的实质性差异,指出:中国哲学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哲学精神,中国哲学传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主义传统,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躁动、无所归依、平面化、虚无、非理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文章特别深入探讨了它们有关语言与存在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指出:尽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西方哲学自现代而后现代,是不断地走向语言自身,最终把语言上升为本体,凸显语言形式本身的创造性;中国哲学则注重语言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旨在肯定“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前提下,寻求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以期最终实现对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统一了理性与理想、真理与价值的“中道”智慧,将对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和理想主义的重建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校园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广而论之,凡人类创造的一切经验、知感、科学、技术都可包括其中,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生活、思维、语言方式等等,文化的范围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即所谓的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又可以分为第一文化的自然科学与第二文化的社会科学。显然,第一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第二文化是人类生存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方式。从文化二字的字形研究追溯来看,文化就是人类有意识地超出生物界的自然状态而进行的对自身的改造,达到人类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