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历史上的河西,原是少数民族杂聚的地方。汉初,匈奴人游牧于此,控制了河西和西域,中断了中西交通,并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右臂,曾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并获得了胜利,在这里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汉昭帝时又增设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自是移民屯田,开通西域,不断经营,直至东汉,河西一直是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即使在王莽篡权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东汉未年,由于马腾、韩遂等军阀混战,使河西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死亡流徙,户口大量减耗,以金城郡为例,在东汉繁盛时,领三千八百余户,东汉末,被韩遂等“所见屠剥,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竟至于“户不满五百”了。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河西这块曾经繁荣一时的地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经营范围。史载:“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其剌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视,河西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在农业上,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旧  相似文献   

2.
汉初的河西匈奴●郝树声秦以前,月氏游牧于河西长达六百年之久①。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②,匈奴尚不称强大。公元前265年,赵将李牧大破匈奴于代郡、雁门;秦始皇时,大将蒙恬还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一带),却匈奴七百里;直到秦汉之...  相似文献   

3.
朱和平 《中州学刊》2001,(3):133-137
匈奴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但是,到两汉时期,由于游牧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农耕民族经济的影响,匈奴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使其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为其向汉王朝及西域诸国扩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论西夏经营河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又因处在祁连山与北面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形成一条长千余公里、宽百余公里或几公里的狭长地带,恰似一条长廊,故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的历史见诸史载甚早,在《尚书·禹贡》篇中,我们即可见到它的身影。但是它的历史丰碑直到汉武帝兵败匈奴,建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时,才开始真正奠基。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和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使它成为汉唐时代的腹心地区——关陇的屏卫以及东西交通的咽喉孔道。即所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所以汉唐统治者历来重视经营河西,把经营河西视作以固根本的国策。经汉唐统治者的惨淡经营,更赖有河西人民的辛勤耕耘,使这片远寓中原的边塞地区,到唐天宝年间与陇右军镇一道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呈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景象。  相似文献   

5.
唐代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辖区,包括今甘肃省(除六盘山以东地区)和青海省东南一部分,著名的东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唐代河陇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一个由萧条到最富庶的较为长期的转变过程。贞观年间,由于长时期对吐蕃用兵,“所损巨万”,以至到了开元十七年,“河西、陇右百姓疲竭。”这种情景到了天宝年间发生了根本变化。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在秦汉之际为大月氏所居。约在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西击大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河西地区遂为匈奴所有,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在河西有许多部落,其主要首领有休屠、浑邪二王。浑邪王的据点在什么地方呢?《汉书·地理志》说:“张掖郡,故匈奴昆(同“浑”)邪王地”。这是说张掖郡这块地方原归匈奴浑邪王统治,并没说明浑邪王驻在哪里。《史记·大宛列传》对此作了极为重要的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城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  相似文献   

7.
论月氏在河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月氏在河西的几个问题郝树声匈奴人据河西以前,月氏和乌孙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为河西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月氏,(西迁中亚后史称大月氏.部分老弱未能西迁者退保祁连山中与羌人杂居,史称小月氏。故本文“月氏”、“大月氏”并称,前者指...  相似文献   

8.
凉州,即今甘肃武威地区,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部重镇。东接河套,北临沙漠,南连祁连山脉。唐朝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以凉州为最大,所谓“土沃物繁而人富”。其他又宜牧马,早在汉代,班因就称“凉州之富为天下饶”。唐置八盐,牧马达三十万匹。凉州不仅为“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古代凉州为多民族聚居地,从秦汉以来的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羌,到唐、宋、元、明时的吐善、回鹤、党项、回回、蒙古、汉等,先后有二十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元、明两朝是西域各族大批东迁内附的重要时期,凉州既处丝绸之路要道,又…  相似文献   

9.
匈奴的内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由于各种原因从汉朝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内迁以后,由于居住地或游牧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速了匈奴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的整合和匈奴生产方式的变迁以及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迁徙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及东传。历史上,自汉代武帝设四郡始,河西即成为"隔绝羌胡"、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对有效抵御并最终解除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河西也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河西还曾创造出先进的农、牧、商复合型区域经济、绿洲灌溉农业等,成为盛唐时期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河西再度崛起,在许多方面重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开发河西深厚的文化资源,对继承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匈奴以畜牧为业、兼营狩猎的游牧生活形态已是学术之共识,土地的价值似乎远不及农业社会。实则,土地曾在匈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精神信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蕴含的定居因子与匈奴社会发展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对于匈奴民族的汉化,乃至最终融入农耕文明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汉化和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国古代和谐边疆之构建。  相似文献   

12.
敦煌学研究的对象,无论是藏经洞所出的写卷,还是石窟遗存,都以隋唐以后所见居多,而唐以前的文字和实物资料,相对来讲就少得多。对唐以前的敦煌社会与文化作一番粗略的考察,并探求二者演进的轨迹,这就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敦煌的文明史,是从汉武帝派兵击走匈奴、争得河西并设置四郡后开始的。河西置郡后,直到唐以前,敦煌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作三个时期:汉魏晋时期,五凉时期,北朝时期。下面分别叙说。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因定居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矛盾、冲突、碰撞而引发的战争,从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域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战场。双方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西域,匈奴一部分归汉,一部分远迁欧洲。比较双方的西域政策,区别不大。匈奴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制度落后、综合国力弱、内部分裂以及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所致。但是,匈奴在西域的活动,使那些孤立的民族和地区开始互相接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西域乃至中亚居民迁徙的方向,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后魏徙入塞内之前,宁夏大部地区居住着汉族,北部边远地区有匈奴人从事游牧。后魏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汉、魏之际,拓跋氏初兴对,后魏始祖拓跋力微的长兄匹孤率领一支游牧部落,“自塞北迁于河西”(《魏书·鲜卑秃发乌孤传》),史称河西鲜卑,以秃发为氏。①他们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西至湿罗(不详),南至浇河(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境),北接大漠。”②牵屯就是牵屯山。③这说明早在拓跋珪建立后魏王朝之前一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回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而回族的族源,主要是在唐宋元时期,由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移居中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他们东迁来到中国以后,是怎样获得土地,扎下根来,从而成为以耕稼自食,以农业经济为主,并为自己的民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回族历史是很有意义的。元朝初年,由于宋、金、西夏的连年战争,黄河南北,人民流散,田园荒芜,“民罹浮戮,无所逃命”。①再加上蒙古族本以游牧为业,在征服初期,有的人甚至主张“悉空其人以为牧地”。②这祥,便使得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元初的统治者,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了使人民固定于农业而避免社会的骚乱,恢复  相似文献   

16.
论西汉长城边区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开发长城边区,以西汉时期的开发历时最久,规模最大,成就最为显著,影响最为深远。本文纵观西汉长城边区经济开发的历史,重点考察河套、河西两地区的开发,就长城边区开发的若干问题略陈管见,本文中的长城边区系指西汉长城内侧沿线的西起敦煌东至辽东的诸边郡。 一 公元前二世纪之初,西汉初定中国,国力孱弱,北边的匈奴却日臻强盛,“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并不断入侵,“杀略人民畜产甚多”。西汉退守秦故塞,卑词和亲,岁奉币帛。当此时,国家元气远未恢复,边区不得安宁,因而不可能在边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7.
<正> 古代河西是民族杂居之地,羌、匈奴、汉族是其中主要民族。汉魏以降,北方各民族奋起参预政治,介入北方社会事务。适应这一形势,这三个民族也在河西地域中积极探索本民族的命运之路。这种探索活动,也就是它们历史作用的主要方面。一首先是羌族。汉代人讲“河西斗绝,在羌胡中”,又讲“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说明它是河西最主要的民族。魏晋以后,河西羌的命运不景气。当关陇羌赫然建立起后秦时,它只能在河西割据政权的夹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军事斗争、匈奴民族的经济生业以及中唐地讠志、宋夏战争 ,大致勾勒出了当时祖国北部地区的森林植被状况 ,并引孢子花粉分析结果为证 ,供大家与相同地区现在的自然植被环境状况比较  相似文献   

20.
如众周知 ,至漠北之役以后 ,匈奴已经丢掉了河南地、河西、漠南以及大量的人口、财产 ,公元前60年 ,又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政权已经非常衰弱。公元前 5 8年 ,乌桓乘匈奴握衍朐 (公元前60年至前 5 8年在位 )政权尚未稳固之机 ,大败匈奴东边姑夕王 ,“颇得人民”(《汉书·匈奴传》)。稽侯珊利用这样的政治军事形势 ,在其岳父乌禅幕的支持下 ,联合刚被乌桓大败而且损失颇大、惧怕单于惩罚的姑夕王以及匈奴左地贵人 ,自立为呼韩邪单于 ,并且立即发兵西击握衍朐大单于。《汉书·匈奴传》对握衍朐之死是这样记述的 :“骨肉大臣立稽侯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