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济慈在诗歌创作中强调的是客体感受力和感觉,他师古、师自然的文风以及他对自然而又完美的意象的追求,都是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当代新超现实主义诗人默温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济慈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于济慈颂歌隐喻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修辞学方法,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对济慈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解读,运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了济慈颂歌中的通感现象,并进一步指出其通感已跳出了传统修辞学范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艺形式,对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济慈颂歌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党的颂歌     
苏辑黎 《老友》2011,(7):20-20
揽一天风云,历万代冰霜, 高山的气魄多么雄壮; 接条条溪流,纳道道大江, 海洋的心胸何等宽广;  相似文献   

4.
北京颂歌     
洪源  田光  傅晶 《老友》2010,(10):48-48
  相似文献   

5.
阳光颂歌     
李江  张秦 《山西老年》2009,(4):40-40
  相似文献   

6.
春日颂歌     
5月20日,“春日颂歌”—诗歌朗诵会在三江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本次诗歌朗诵会的有三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勇博士,原《扬子江诗刊》主编徐明德老师.《扬子江诗刊》主编子川。以及胡弦,金立安、育邦、刘蕴慧、江雪、雪丰谷、黄梵、愚木、徐泽、刘畅等诗人。  相似文献   

7.
《颂歌》是德国著名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关于这部诗集是不是欧洲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颂歌”,西方评论界素有争议。本文通过对《颂歌》18首诗歌的结构分析,认为《颂歌》继承了欧洲传统的用于礼拜仪式的宗教颂神歌的结构,《颂歌》的仪式化与格奥尔格的艺术宗教密切相关。仪式指明了艺术神圣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蒲柏是18世纪上半叶英国启蒙运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诗人。他在文学创作上遵循古典主义原则,善用“英雄双韵体”,且技巧圆熟,几臻完美,令人叹为观止。蒲柏的诗歌不仅形式美仑美奂,内容更是美不胜收。读他的诗,让人赏心悦目之余,更有一种心灵洗礼后升华的感觉。这便是这位不幸的诗人从苦难中提炼出来的永恒之美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周德峰 《老友》2012,(7):1-1
每当仰望党旗,我就热血沸腾、心潮激荡!想起党.我犹如黑暗里看到曙光.浑身充满力量.意志如钢!世上再华丽的文字也难以形容我对党的敬意.人间再优美的语言也无法表达我对党的敬仰!几十载悠悠岁月,铸就了我心中的一曲颂歌:几十载风风雨雨,党的丰功伟绩载入了壮丽的历史画册!  相似文献   

10.
钟秀凤 《山西老年》2011,(10):52-52
六二春秋,鼓乐喧天,猎猎旗飘。正东方旭日,霞光灿灿;华夏瑞气,热浪滔滔。似火豪情,神舟连发,揽月追星万丈高。欣回首,看流丹染翠,分外妖娆。  相似文献   

11.
释真观是由陈入隋的高僧,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艺术家、文学家。其辞赋创作深受佛经文学及讲经、唱导等宗教文艺形式的影响,自觉采用了对话体、讲经文的“释经名”以及唱导文中的“杂序因缘,傍引譬喻”等文体策略,刷新了当时的辞赋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的现象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乃人类生存中完全不同的生存维度。作为信仰的神仙,不是任何关于神仙的观念、思想和知识,而是人作为能在释放出来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神仙实质上是一种在启示中临在的再生方式,即终有一死者朝向无限之境域生存的再生方式。  相似文献   

13.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月亮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象征符号。其能指是圆缺变化,所指是长生不死。寄居月亮之中的白兔、蟾蜍、嫦娥与桂树都具有不死特征,这些不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月亮的长生不死形象。这是渴望长生不死的中国古人赋予月亮的文化意义,而作为月亮的对立面太阳则被赋予短命夭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六朝文坛上,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鲍照创作了大量的赋.这些赋作反映了鲍照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了他对文学之美的执着追求,呈现出追求险俗新奇、色彩浓艳鲜明、意境含蕴深远等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 ,有自身的艺术规律。诗人在创作时应懂得诗的艺术规律 ,有强烈的文体意识。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 ,至今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 ,许多诗人的文体意识不强 ,诗歌作品缺乏诗质。诗体重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中,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1949年到1978年的诗歌写作基本上处于他者化力量的规范之下,诗歌语言消解了诗性和审美性。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先后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语言学转向,并为汉语新诗发展赋予了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翰以《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诗跻身中国文学史盛唐前期重要诗人的行列。王翰其人个性鲜明,其进士及第与被贬流宦的生平经历颇多传奇色彩;传世作品尽管有限,然却成就不菲、影响深远。王翰诗歌尤以对于七言诗歌这一体裁的积极开拓和卓越诠释称著,诗人勇于把握时代脉搏、占据潮流前沿,善于结合自身特质,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20.
姚合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主要表现为雅正传统的继承、清丽诗风的发扬、质朴作风的实践、清幽闲远意境美的营造、峭拔体势的构建和谨严法度的遵循等方面 ,并在诗歌中表现得浓淡不一 ,这种审美追求直接促成了姚合诗歌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 ,并对晚唐五代诗人的审美心理及创作风格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而也奠定了姚合在唐诗史上自成一家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