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辽宁》2008,(3):53-53
王尔烈70寿辰时,正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当时翰林院翰林及相关的朝廷友人,亲笔为王尔烈写一"寿"字,或画一寿图,且字体不重复。经装镶后,成为一座高200厘米,宽32厘米,总横长288厘米,九扇木制透雕"寿"字屏风。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旦进入文学创作,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所指的变化和增加,体现在它已抽象为符号.在我国诗文的特定语境下,扇子渐渐变成一种文学符号,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特的符号.虽然"扇"字的字形和发音变化不大,但文学却赋予了它多重所指.  相似文献   

3.
单从字面讲"半"字并不引人,诸如:一半、半个、半边、半成、半熟等等。李密有《半半歌》云:"看被浮云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颠,马放半鞭稳便。"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有一首叫做《处世之道》的诗云:"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半藏半露"在艺术上标榜为一种风格.太露则失之中谈.藏得太深则失之晦涩。"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佳句千古不衰,恰好体现了这一个"半"字的艺术微妙。舞蹈、绘画、时装、雕塑等艺术,无不刻意发挥"半"字之奇效。然而,…  相似文献   

4.
谈到扇骨的收藏,我一直情有独钟,自己的书斋中便藏有一把。这把"十老扇"的来历不浅,是由天津十位重量级书画家隔锦分骨而书画,其中一位也是笔者的好友还在扇骨上刊刻笔者的联语:"无灾无病,有茶有书"。常见的扇骨材质大体可用四字概括",竹、木、牙、角"。折扇本是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讲究的是"风雅"两字,竹子不仅柔韧性和坚硬度好,且清新秀美,始于自然,其中湘妃竹是做扇骨的上佳材质。前几年,我在天津鼓楼看到几把扇骨,其中一把是湘妃竹镶象牙,铜扇钉的上面装饰的是五瓣梅花翡翠。  相似文献   

5.
正青岛市博物馆藏《明拓秦泰山刻石拓本》为"二十九字本"与"十字本"合装本,内容为秦二世诏文。"二十九本"为明拓本,"十字本"为嘉庆二十年(1815)复得后之初拓本,传拓精良,拓墨浓黝。拓本纵26.8厘米,横14.1厘米,历经多位名家所鉴赏、收藏,钤"松江沈尌镛郑斋收藏金石文字印"、"陆绍曾印"、"徐同柏印"、"赵秉冲印"、"昌进私印"等四十方印,更有翁方  相似文献   

6.
张鹭 《学术交流》2007,(10):141-144
"在/用/把"字短语连用有以下三种格式:1."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在"字短语紧跟动词之后。2.三个介词短语同处于主语和动词之间。3."在"字短语位于句首,"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由于介词短语的位序不同,三式中,动词的类别,补语的类型,"在"字短语的语义指向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制约它们在句中位序的原则是:事理因果原则、属从原则、凸显原则和语篇原则等。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最后三字作"<小明>不",专家多疑其后有阙.然而简文"不"字后有近两字的空白,证明此简在"不"字之后不大可能有和"不"字系连的文字.这几个字的释读在<诗论>的相关研究中,多呈空白状态.其实,这里是一字为释,用一个字,直指<小明>篇的主旨.简文这里的"不"字当依古音通假之例,读若负担、负责之"负"字.<小明>篇学者多从汉儒之说定为大夫"悔仕"之作,如今得上博简<诗论>的启示,可知并非如此.<小明>一诗的作者应当是一位忧国忧民,与友人相善的正直的、有较高德操的王朝大夫.<北山>、<四月>两诗主旨在于泄私愤而不顾国家安危需求.就诗作者的道德品格而论,<北山>、<四月>两诗与<小明>篇的差距显而易见.清儒姚际恒谓<小明>辞意"浑厚",信然.  相似文献   

8.
"言"字在商周文献中出现较多,其在甲骨文中首先表示一种祭典,与"音"同义,又与"舌"告"等字关系密切.后来逐渐分化出"言说"之义,主要指宗教言说和政治言说活动.交流的双方身份不对等,存在明显的施受关系,交流的空间也具有封闭性.比较而言,商代言用具有明显的事神功能,并延伸出政治功能,这奠定了先秦言用以上言下的基本内在逻辑和特点;周人言用在继承商人言用基础上有明显的革新,具体表现在言用场合的拓展和言用主体的迁移.推动这个历史进程的,是商周因革背后的言用制度和言用意识.  相似文献   

9.
秀场     
日本珠宝商推出纯金"东京塔"2008年12月3日.在日本首都东京,日本银座老字号珠宝店田中贵金属公司的职员展示用24K纯金制作的"东京塔"。该塔按照实物1/500的比例制作,高约66厘米.使用黄金约5公斤.售价5000万日元(约合368.  相似文献   

10.
李华 《社科纵横》2007,22(3):157
把言行举止酷似乞丐之流称为"乞儿",是个形象的比方.用"向火"比喻依附权贵,又是建立于一系列"火"部字所组之词的比喻意义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反映了比喻手法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至于"向火乞儿"的比喻意义"趋炎附势"为人熟知,则更是反映了委婉修辞手法在词汇运用方面的变化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