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书收集了 1 980年以来我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部分文章 ,也有少量是工作中的讲话。由于大部分内容与农村产权问题有关 ,故取名“农村产权问题研究”。回顾农村 5 0年走过来的“路” ,从产权角度看 ,从农民实际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角度看 ,从农民高兴不高兴的角度看 ,是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走了三种“路”。土地改革以后到合作化前为一个阶段 ,是一种“路” ;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为一个阶段 ,是一种“路” ;改革开放 2 0年为一个阶段 ,又是一种“路”。从土地改革以后合作化前这一阶段来看 ,这一阶段 ,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实现了从无产者…  相似文献   

2.
余靖从世界的物质性出发,分析了“道”与“权”的辩证关系,强调把握“度”的意义;从现象与本质关系中,揭示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批判和驳斥了仁宗时期的“舍利”、“祥瑞”等迷信现象,强调了“在人不在神”的观点,从而肯定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并从实际出发阐述社会变革思想。余靖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且有一些辩证因素。余靖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亏”最初是一个动词,后逐渐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从表示“(使)受损”的“亏1”到表示“幸亏”的“亏2”,是说话人的观察视角从受损事实转到受益条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还出现了“多亏”“亏得”等用法类似的复合词.从“亏2”到表示讥讽的“亏3”是说话人从表述一个原因前提到引述一个正常期待前提的过程.“亏3”句用这一前提与实际结果不合正常期待进行对比,表达情况的不合常理,从而传达讥讽语气.这两个语义变化过程都伴随着意义的虚化和功能的泛化.对“亏”的语义考察也能为“亏”的词性界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着”“了”不能连用在一个句子里。从“复合态”的角度看,英语里强调行为持续时间的长久时,可以将完成体和进行体用在一个句子里,汉语里表达持续状态及行为结果时,实现体与持续体也不矛盾,在一个句子里“着”“了”可以连用。汉语这种现象是句子紧缩后形成的。这样使用的语用意义是:言简意赅,强调了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普通人”形象与“英雄”形象的美学内涵及其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兴衰流变,具体分析了这种嬗变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根据,并进而分析了“普通人”形象的美学特征。本文认为,“非英雄化”的过程即是“英雄”的人性复归的过程,而从“英雄”到“普通人”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是“人的发现”,是把文学看作人的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同时也是作家对人生整体观照的结果,因而主张建立一个普通人的人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6.
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与稻作有关的节日很多,其中有一个叫“卯”文化节,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节日,对“卯”作了种种解释,本文试图从苗族西支系的图腾“猫”对稻卯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雾”、“月”、“太阳”是杨骚诗歌中的三个主题意象。“雾”的迷惘苦闷、“月”的思念感伤、“太阳”的光明与希望 ,展示了诗人由一个感伤的象征主义诗人成长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战士 ,并逐渐步入历史中心的蜕变过程 ;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变迁和发展的趋向 ;诗作具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这是三段论推理吗? 莱布尼茨曾经从琼金·雍吉厄斯的《汉堡逻辑》中,选出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个例子与下述推理相当: 所有的圆都是几何图形, 某人画了一个圆, 某人画了一个几何图形。这个推理的正确性是十分直观的,但是为这类推理寻找一个形式的表达方法却不很容易。有人认为是三段论,这是不对的。亚里士多德把这类推理与三段论作了区分。用亚里士多。德或者琼金·雍吉厄斯的话来说,“圆”、“几何图形”在第一句中是“主格”,而在第二句中和第三句中是“从格”,因而这是所谓由主格到从格的简单推理。用今天的话来说,亚里士多德在三段论中仅仅讨论主宾结构的四种直言命题,“某人画了一个圆”,  相似文献   

10.
“秘密”是知识与信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信息网络隐私与安全所讨论的重要对象。文章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两个方面分析了“秘密”的逻辑语义,并给出了其归约公理以及基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的完全的公理化系统。然后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两个方面剖析“纯秘密逻辑系统”的公理与规则,发现它们都是一个非正规模态逻辑系统ECKT4的扩张,这两个“纯秘密逻辑系统”只在讨论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推理时存在差异,只是这两个系统的完全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是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文章分析了“期待视野”的内涵,认为“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12.
《寻羊冒险记》是村上眷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从作品的构造之理的角度分析,村上在这部作品中着力构建了两重世界——“生的世界”和“羊的世界”。“生的世界”即“我”的世界,平庸而百无聊赖;而“羊的世界”则是一个暴力、邪恶与黑暗的世界。这两重世界在“我”身上得以交汇,耳膜女友从外在的方面把“我”引向“羊的世界”,而“我”与“羊的世界”联系的深层依托则是“我”的朋友——鼠。最终代表邪恶的羊死了,暴力、邪恶与黑暗的世界也得以毁灭。通过一个冒险寻羊的故事寻找了恶的根源,探寻了恶的形态,并表现出了彻底消灭恶的战斗姿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相似文献   

14.
论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配置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现代企业理论讨论的一个前沿和热点。本文修正了传统企业理论对最优所有权安排涵义认识的局限 ,认为研究的视角应从单期博弈转向多期博弈 ,从单一的治理成本最小化转向“成本”最小化与“收入”最大化并重。本文认为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按贡献分配原则”与“最小治理成本原则”双重约束的结果 ,并且是这两原则下的一个相机均衡解  相似文献   

15.
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同一性,春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载体。注重从情感升华、价值提升和文化创新等三个维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理一分殊”是朱子从哲学本体论上对于“理”的本体地位进行说明与论证的一个命题。考察朱子对于“理一分殊”的解释和论证,对于“理一分殊”可以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朱子所谓的“理一”,是指“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谓“分殊”,是指此理随其所处之体不同而其用不同。“理一分殊”在伦理学上的功能,便是为古代儒家的名分制伦理作出论证。因此,朱子所讲“一理”与“万理”的关系,只是普遍的“理”与“理”在万物中的“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般的“理”与特殊的“理”、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朱子所讲的“分”,既不能从“分割”的意义来理解,也绝不能从“分有”的意义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也是人类对自然界一个全新的理性认识。然而人类这一认识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再到“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 ,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上的进步与升华。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 ,无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在Jane Austen的小说《爱玛》中,贝茨小姐是个话匣子,她在与他人对话中不停地从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话题,并不断地把自己的话语角色从“说话者”转换成“传递者”“代言者”或“传声筒”,并经常把言语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从“受话者”转换成“观众”或“旁听者”。贝茨小姐言语中的话语角色转换是贝茨小姐用来保护面子的礼貌策略,也是Austen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和营造喜剧气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从几点疑问说起“文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颇令人迷惑不解。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正如哲学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样。历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求和论述。有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有的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有的从文艺社会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美学的角度,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学说,诸如“摹仿”说、“影子”说、“表现”说、“神话”说、“宗教”说、“情欲”说、“游戏”说、“劳动”说、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通过追溯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发现这位从旧时代过来的作家经历了中国当代大小各种政治运动,不仅创作断断续续,而且“早熟”弄口“晚成”间隔了整整30年。从精神结构上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从创作倾向上说,他是20世纪最后一个京派作家。士大夫的精神心理结构和京派的创作追求与中国当代日益左转激进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强烈碰撞,形成了汪曾祺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奇特的创作“间断性”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