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期开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着重分析、研究周恩来早期军事思想的萌芽和发展。从其对革命武装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创立新型革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周恩来对革命军队建设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6):85-89
南唐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风尚等都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了帝王、藩镇、官宦的言行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反映了晚唐五代社会现实,有政治资料价值。二是记载了晚唐五代文人轶事及文学活动,有助于研究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有文学资料价值。三是记载了唐代科场轶事、士族风尚、民间娱乐等内容,有社会风俗和文化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学的中国化是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学术原创的基本条件之一。西学的疲软不振,可以从拒阻西学的三个维度获得某种解释。这三个维度分别为中国民族文化无意识、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政治转向以及前辈大师接受西学的历史经验。中国强调实践致用的传统认识型仍然在阻隔着我们对西学如其所是的认识;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政治转向倾向于让国人以政治知识化的想象去化约西人知识政治化的视角;而前辈大师绕过西学核心即认识论而取道传统学术的做法,则充分说明我们曾经获得过的西学成就极其有限。回顾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记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场漫长的学术革命,不可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网络技术的发明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4.
明未清初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民族正气高扬、英雄辈出的特定历史时期。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不仅以其抗清事迹、节操乃至最后殉节闻名于当时,而且他们“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柳亚子诗句)的气节、诗文,更深深地影响于后世。 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这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否仍具有价值和意义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研究一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是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4,25(2):65-68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一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6.
《江汉学报》今年第5期的学术报道中,报道有湖北省历史学会年会上对李纲的评价问题的讨论情况。报道介绍了《论李纲》一文的主耍论点,以及与会者的讨论意见。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是历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做出很多成绩。由于观点和方法的差异,由于史料的掌握与分析、认识的侧重与深浅等的差异,在史学工作者队伍中对同一历史人物会作出不同或者不尽相同的评价,这是并不奇怪的;所以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经过讨论,达到共同的认识。达正是党的百  相似文献   

7.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9.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而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则意见颇多歧异,呈现出泛化的趋势,这不利于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其实,在如何看待评价历史人物标准问题上,一是要重视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二是要把握基本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从理论认识和具体研究中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学术树立与政治影响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五四”以来的七十年里对他文化学术思想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论。近四十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注意的焦点对他的褒贬大多渊源于政治上的恩怨,大陆与港台、国内与国外的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无疑使有关胡适的研究更趋复杂,影响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史苏苑教授所著的《历史人物评价论稿》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对历史人物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论述的著作,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点。首先,这本书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和评价历人物的活动。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吸取历史上有益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评价历史人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说,自从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西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宗教、地理、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而在历史上人才辈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文士,都曾为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刊从本期开始,将开辟《西北历史人物研究》专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对历史上这些著名人物进行研究,以期对西北地区及全国两个文明建设有所借监,对学术繁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白寿彝先生在长达70年学术生涯中,对回族史学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批判"历史无用"论,明确回族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率先提出回族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回族史研究中"三个分不开"理论,指明回族史研究的现实功用;首次提出回族史研究目标,明示回族史研究方向;先生在回族形成与发展理论,尤其是回族形成时间、来源、构成成分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尤其是首次提出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著名论断,解答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这一回族史研究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难问题;对回族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亦有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勃兴,所涉内容和范围不断丰富和拓展,研究成果的数量空前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颇为引人注目的学术景观。当前,在研究中认识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更新文学观念,重构思维方式,丰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带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而提高研究主体的水平,主要是提高其理论修养和丰富其知识结构,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意义。为促进这门学科的长期发展,一则要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二则要提高学术水平;三则要克服偏见,端正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杨锦銮 《兰州学刊》2007,(8):166-169
在促成幼童出洋留学中,容闳和曾国藩是两个关键性人物.洋务运动中曾、容的微妙关系与幼童出洋留学运动的最初启动和最后失败关系密切.曾、容的携手合作,导致晚清官派留学运动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他们思想深处的诸多歧异又为这场运动的无疾而终埋下了种子.对西学的认同、双方的资源优势、丁日昌等的牵线搭桥以及特定的历史机缘是促成合作达成的主要原因,但政治观、文化观(尤其是中西文化观)以及人才观教育观的歧异,又注定了合作不可能有完满结局.对二人在洋务运动中合作与歧异并存的交往关系作一探讨,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对认识洋务派乃至洋务运动都将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张申府文集》于2005年1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对我们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文化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张岱年先生在该文集的《序》中所说:“张申府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1993年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赵庆云 《云梦学刊》2010,31(5):17-21
《美国侵华史》的撰著出版,以及曾彦修、刘大年围绕《美国侵华史》的一次未曾公开的学术论争,为我们认识新中国建立初期史学研究及学术争鸣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在意识形态语境下,学术与政治纠结是学术界的常态,学术论争往往偏离学术轨道而带有政治攻伐的意味。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杂揉政治因素的尖锐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仍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申府文集>于2005年1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对我们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文化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张岱年先生在该文集的<序>中所说:"张申府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1993年中国文化书院举办过一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申府、汤用彤、梁漱溟诞辰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把有关论文编成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正>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潮流,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这一学术潮流的出现,其实有着十分深刻的科学、哲学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是与近几十年来科学方法论从决定论向选择论转变、学科发展多元化的趋势密切相关.而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虽然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启其端,但作为一个汇合多学科的、重要的学术潮流,并受到学术界的空前重视则是近几年的事.它的兴起与发展,正是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铸成了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大一统社会,各个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高与低、快与慢、发达与不发达等等不同的水平上,而每个地区又无不按照自已的特点在中国历史的总进程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鉴于历史所形成的这一格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作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永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政治到底是仅仅与阶级、国家等范畴相联系而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还是永恒发展的?对此,目前我国一些政治学者的看法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笔者认为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认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永恒性,对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更新人们的政治观念,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问题上,我国政治学界有一种流行广泛的看法,即认为政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看成是只与阶级、国家等相联系的特殊社会历史范畴,认为它只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